這個泉州走出去的朝廷重臣,接母上京享福,卻被當頭一棍

2019-07-11     微觀泉州



車子一路駛進南安市英都鎮,道路兩旁的許多人家門前垂著誘人的菠蘿蜜,在彎曲的路上數著一藤藤碩果,我們抵達了良山村。

六月底,這個四面環山的村落剛被省住建廳授予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包圍著良山村的這座山麓也有著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作天馬山。天馬山上灌木遮天,良山地上則良田畝畝,成片的芋頭從土裡鑽出來,金黃的稻穗也已在等著七月的鐮刀。

在山腳下,整齊劃一的房子依山而建著,發源於南安最高山脈的英溪貫穿全村。這個在南安西部生長著的良山村像是遠離了外面的喧囂,儘管時光無聲入海,歷史倒是一層一層在這裡停留著。

兩朝重臣

提到良山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是洪承疇。高曉松在《曉松奇談》里說,他是明清時期最重要的股肱之臣,「到北京平定了北方,到南京平定了江南,到西南則平定了西南」。洪承疇曾統帥大明多半兵馬,位極人臣,官至薊遼總督,統籌錢糧軍務之權,管轄著北部邊境各省。



朝代更替,後來被俘的洪承疇究竟是如何被勸降投清的,民間衍生了許多個不同的版本,世人對其也褒貶不一。不過作為兩朝重臣,洪承疇青雲直上是有跡可循的,清朝時期他先後獲兵部尚書、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官銜,平定了江南,統管著全國軍事。若是到了現代,可相當於一國之國防部長。

孫中山先生後來有詩《贊洪文襄》,其中就說著洪承疇 :五族爭大節,華夏生光輝。生靈不塗炭,功高誰不知。

完整的詩句被刻成了碑文,陳列在如今的洪承疇碑廊,碑廊刻錄了數位名人先賢對洪承疇的評價,位於良山村洪承疇紀念園的一處。明朝嘉靖年間,這裡曾經是洪承疇長大的地方,在清末廢圮了。直至2005年,良山村在洪承疇故居遺址上興建了這個洪承疇紀念園。



洪承疇紀念園裡的洪氏家廟


良山村委會洪主任說,少年得志的洪承疇平步青雲後一心效國,鮮少有機會回到家鄉來。其母傅氏去世時,順治皇帝曾下旨悼念,贊其婦德,「為朝廷培養了一位開國元勛,興朝良佐」。

這塊御製碑經複製,立在了紀念園內,與洪承疇雕像遙遙相望著。

這其實像極了三百多年前,這對母子的關係。晚年坐享榮華富貴的洪承疇,曾從福建把母親接到北京去享福。史料里記載著這位剛烈的母親見到兒子,對其便是當頭一棍,怨其叛明投清。

在良山村至今也流傳著一個相同的典故,說洪承疇之弟——洪承畯也因不滿其兄所為,索性自己造了一條小船,與母親就生活在英溪下庫,踐行著「上不頂清朝天,下不踩清朝地」的壯志豪言。

如今這裡成了良山村遠近聞名的「素月孤舟」。




循著數十級的台階下到溪邊,便能看到洪承畯的摩崖石刻,他是一位書法家,開元寺里的「清靜法身」、「大乘蓮心」,清源山上「仙靈山名」等書刻,均是他的手跡。在溪流中兩塊露出水面的石頭上,也有他親筆書寫的「長天秋水」、「素月孤舟」八個大字。

站在這山林溪澗里,透過拱橋看到遠處翠綠的天馬山,橋上時有載人的摩托馳過,像極了電影里的一幕場景,人們像是要去新的地方發生新的故事;若是目光收回到這條英溪上,倒總是不由自主想像著三百多年前,那會是怎樣的孤舟,怎樣的月色。



洪承畯書刻


這條英都人的母親河邊,像是承著這個地方的過去與將來。

故鄉良山

在歷史面前,人的力量總是微乎其微的。洪承疇的功過自有後人評說。但若是你去到英都,去到良山,提起洪承疇,倒是人人皆知,這個百年後的故鄉像是永遠給他留了一個位置。

村民們都知道那個明代的「溪益館」是洪承疇曾經讀書的地方,也知道他童年「賣豆乾,對對子」的故事。這裡的人們盡力地尋找著洪承疇的蹤跡。

據說在母親傅氏的嚴加管教下,洪承疇從小攻讀詩書,八歲便能出口成章。後來家境破敗,洪承疇在十一歲那年輟學幫母親賣起了豆乾。

那時總有愁眉苦臉的學子圍攏過來買豆乾,為了多銷幾塊,洪承疇幫著學生們對起了對子,好應付學堂先生的作業。後來有學子穿幫了,先生才發現極有天賦的洪承疇,免費收他為徒,傳道授業。


洪承疇讀書處


洪承疇後來成了這位先生的得意門生,金榜題名,入閣封疆,大展宏圖。

洪承疇出仕後,把其母傅氏遷到了泉州居住。後來即使舟車勞頓,傅氏仍然時常回到良山來,因著這裡人傑地靈,一座千年古剎「雲從古室」里供著一尊清水祖師,保佑著歷歷代代的英都人。

英都自古人才輩出。地方志書便記載著,自明朝永樂年間至清朝光緒年間,英都洪氏族人出秀才570人,貢生63人,舉人65人,進士16人。

到雲從古室時,洪主任指著牆上一塊牌匾說起朱熹也曾來過這裡,還留下了「玉兔附嶺,必出貴人」的美言。

這裡始建於五代,後來留下了許多樹人育才的傳說。據說洪承疇的母親是虔誠的宗教信女,便是經常回到這裡祈求神明庇佑。


雲從古室


就在去年,雲從古室里發現一方匾額殘片,良山村文史專家榕光經考證調查,認為其是洪承疇為古室立的匾額。榕光曾在文章里寫道,明朝崇禎年間,洪承疇臨危受命,赴陝北鎮壓農民起義,兩年後軍務稍順,洪承疇修書派人送至泉州,告知母親。洪母喜出望外,說著,這也理應叩謝家鄉神佛,於是有了洪承疇古室題匾一說。

誰能想到就在不久的將來,傅氏上京,會有「洪母打子」的典故呢。

站在雲從古室門前,洪主任指著石板上一棵桂花樹,說起「這是八月桂」,每年八月開花,遍地花香。他再說著,這棵樹不長大,他小時候便是這麼高,四十幾年過去亦如是。

就好像在這良山村,時間也有時流逝,有時則不。

來源|花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OFDBmwBmyVoG_1ZnU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