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長大後出人頭地,家長就不要犯這三大禁忌,早知早避免

2020-02-19     西紅柿媽媽

文|西紅柿媽媽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上樑不正下樑歪,可見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人生成長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三十多年教齡的優秀班主任王老師告訴我們:「我是一名教師,也是為人父母的,據我的切身體會,要想孩子將來有出息,一個家庭就千萬不能犯這三個禁忌,屢試不爽。」

到底是哪三個禁忌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個禁忌:父母給孩子過度代勞

威威的母親是個能幹的女強人,生意做得有聲有色,全家大小事務她都可以一手搞定。直到孩子上初中了,她仍然堅持每天早上幫兒子把衣服放到床頭,早餐做好端到孩子手上。輪到孩子值日做清潔,爸爸總會抽出時間幫兒子去做。甚至孩子晚上做不完作業的時候,夫妻倆還會模仿兒子的字跡,幫孩子代勞。

長此以往,孩子變得依賴性非常強,而且沒有擔當,做錯事情總是責怪別人,上學沒帶水杯回來就對父母大發脾氣:「你們不把杯子裝到我書包里,害我渴了一天!」

這樣的孩子,獨立性非常差,從小習慣了依賴父母,自身缺乏主動性,長大後又總想依賴別人,一旦沒人代勞,便會陷入迷茫甚至隨波逐流。沒有擔當的孩子,什麼事情都想推卸責任,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只會漸漸受到孤立。

第二個禁忌:父母總是滿腹牢騷

「別的國家市民不工作都不會餓死」,「別的城市比我們這裡乾淨多了」,秦偉的爸爸每天看新聞時都會發出這樣的言語。滿腹牢騷的他,自己事業不如意就開始埋怨客觀環境,他從不從自身找問題,認為別人的命總比自己的好。

兒子是最喜歡模仿爸爸的,漸漸地跟爸爸一樣滿腹牢騷:「我們學校的飯菜真難吃,別的學校都比我們好。」「別的班的老師都比我們班老師負責任。」這些不良的心理暗示,讓他總是班級成績墊底的孩子。

家長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總是強調客觀條件,孩子完全複製了家長的思維模式,似乎別人的成功都來自天生優越的客觀條件。正是有了這樣的思維模式,他們放棄了提高自我,不努力不上進,一輩子活在抱怨之中,這樣的人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憤青」。

第三個禁忌:父母宣揚「讀書無用論」

高三的學習很艱苦,可總有些孩子在最後關頭選擇了放棄。麗麗就是其中之一,她媽媽沒多少文化,做批發生意,日子過得挺不錯的,她總是得意地說:「當年誰誰學習都比我好,現在都沒咱家有錢。」這話深深地刻在了麗麗的心裡,她本來成績在班級排名中上等,可高考沒日沒夜的學習氛圍讓她倍感壓抑,她心裡反覆迴旋著媽媽這句口頭禪,後來她決心放棄高考,接手媽媽的生意。

隨著網際網路電商時代的到來,她明顯感到知識儲備不夠,傳統落後的經營方式被擊垮。她看著當年的同學,讀了大學後,發展都比她要好,很是後悔。

讀書是一件很需要毅力的事情,父母的支持是孩子強大的動力,可有些父母總喜歡宣揚讀書無用論,人一旦有了退路便不會竭盡全力。如今年代不一樣了,對於這代孩子來說,讀書真的是唯一的出路,沒有文化的人終將受到社會的淘汰。

可憐天下父母心,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可偏偏有些無心之失,讓他們犯了家庭的大禁忌,晚年時才知道孩子教育好了,才是人生真正的成功,甚至還感嘆「我命不好,孩子都沒出息。」

如果您的家庭中犯過以上禁忌,請及時亡羊補牢:

1. 適度放養。在保證孩子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適當把事情交給孩子做。

2. 調整心態。父母一定要摒棄怨天尤人的心態,心態改變了,才能改變抱怨的習慣,才能調動自己的內驅力。

3. 多讀書,讀好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父母不要抱有投機的心態,而應該多陪伴孩子讀書,並且多讀名著,這樣才能讓孩子腹有詩書氣自華。

寶爸寶媽們,你們做到了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OF5W3ABgx9BqZZIFR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