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俊:前半生的廚子,後半生的茶人

2019-08-18     稻荷藝文

二百多年前,江津的茶業曾經興盛過一個時期,然而不知什麼原因,到了清末逐漸衰落下去,最後默默無聞近一個世紀,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意想不到的是,近十年,江津貓山茶又重出江湖,聲名鵲起,行銷海內外,尤其是富硒瓮紅紅茶,橫空出世,更是獨占市場鰲頭,在第五屆中國茶葉博覽會上捧回金獎。江津茶葉的復興之路,與一個人密不可分,他便是把後半生都押注在貓山茶山上的吳成俊。


清晨,醒來的貓山


半道出家的餐飲大師

時間回溯到1980年代中期,江津嘉平銅鼓村,一位名為吳成俊的少年,初中畢業後升學無望,只能回到的家徒四壁的老家,供他選擇的只有兩條道路,要麼當兵,要麼跟著年邁的老父土裡刨食。後面當兵未能檢上,少年只好扛起鋤頭走向田頭。一畝三分薄地,無疑對心懷抱負的少年是一種無奈的禁錮。

不過幸運的是,少年迎上了一個黃金時代。

時勢造英雄,好的時代總能成就各行各業的許多俊傑。

改革的春風早已吹入這西南的旮旯,市場經濟在鄉村也日漸活泛起來。

素以出產柑橘出名的江津,民國年間的年產量就已達到5700萬枚。據《中農月刊》刊載:「江津出產之甜橙,其產量之多,品質之佳,冠於全川。」

蟄伏近半個世紀,江津柑橘終於又迎來新的春天。

眼尖心細的少年早已嗅到了其中誘人的氣息。少年幹勁十足,開荒墾山,租包並舉,大種柑橘,那時柑橘就能賣到一塊多錢一斤。柑橘造就了當地最早的一批萬元戶。然而柑橘從種植到掛果見效至少都需要三年。

吳成俊理應成為一名有為的橘農。但是期間的一出插曲,卻將少年的另一天賦被挖掘出來。

無限風光在貓山


當時農村流行辦酒幫廚,偶然的一次機會,吳成俊被親戚喊去幫廚。主廚的是從長江航運公司食堂請來的一個大廚。吳成俊細細觀察了大廚辦酒的整個過程,對於從小就喜歡下廚的他來說,發現並不有多複雜,覺得自己也能承辦下來。後面,正好他的姑姑家辦酒,吳成俊主動請纓,做起主廚,一舉成功。從此,吳成俊辦酒辦出了名,於是拉起生產隊年齡相仿的七八個年輕人組成一支隊伍,專門下到各村辦酒。不過,那時,農村幫廚辦酒並沒什麼報酬,更多的是出於親情、友情的幫忙。1989年,吳成俊被供銷社的醬油廠招去當技術員,這曾是讓農村人艷羨的好工作,少年肯學善干,半年後就當上了廠里的技術骨幹,然而因為只是合同工,並沒有多大的發展空間。最後不顧家人的反對,吳成俊辭職,決定在利用自己過去辦酒掌握的一手廚藝,在嘉平鎮上開了家小餐館。過去辦酒積下的好口碑,加上精湛的手藝,小餐館開得風生水起,不到半年時間就把四五家的大餐館競爭下去了。


夏日,綠意盎然的貓山


那時的嘉平鎮是江津柑橘的重要集散地,商賈雲集,車水馬龍。

吳成俊一邊經營餐館,一邊在柑橘貿易車站旁邊搭起一個簡陋的帳篷,不間斷給往來販運柑橘的司機、商客提供便飯便菜,一天下來,常常累得直不起腰,但吳成俊捨身苦幹,為自己的前途掙得了個好彩頭。

吳成俊在他的餐飲江湖裡越走越順,門店擴增到了三四家,隨後進軍江津城區,很快成為江津餐飲行業的風雲人物。吳成俊精心研製出眾多首創菜品,成為他立足江津不敗的堅實基石,也為江津餐飲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雙福:福地遭遇滑鐵盧

一條大魚總是渴望更大的水面。

吳成俊在江津攪起的水花已經夠高,然而對於一個嚮往大海的人來說,顯然水域還不夠寬闊。

之前,吳成俊的大姑一直在成都開茶廠,主營花茶,見吳成俊的餐飲越做越紅火,關係人脈網絡廣,於是邀請他來成都做茶葉生意。

自古一啄一飲,如影隨形,茶葉生意和餐館生意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相通的。兩者都注重色、香、味、形的高度協調統一。

自此,吳成俊與茶結緣,那個產茶的貓山,成為他後半生的逐夢之鄉。當然這是後話。

吳成俊離開江津前往成都參與大姑的茶葉事業,並隨後租了一家外貿公司的門面做起了茶葉貿易。

一手開餐館,一手做茶葉貿易。以餐飲帶動茶葉的銷售,這是一個絕妙的營銷組合。

很快他便在江津城區東、南、西、北區各開了一家門店。

在成都,閒時和幾個朋友去附近的溫江、都江堰、郫縣等地遊玩,發現這些地方遍地都是花卉苗圃場。

意外的遊玩發現為吳成俊帶了意想不到的商機。

那時江津雙福開發剛剛起步,廣泛招商。吳成俊坐汽車過去實地考察,那些招商人員看他一身農民打扮,正眼也沒看他,因為誰也不會想到這樣的人會成為雙福的大人物。

那時的雙福遠不是今天工業園區的樣子,還是一大片農田和荒坡。

吳成俊決意租下一塊農地來搞花卉,雙福靠近重慶主城,成都既然有那麼大的市場需求,重慶照理也有市場。

白天開館子,晚上關門後,吳成俊來不及歇息,又租個貨車,連夜趕往成都苗木基地,以極低的批發價拉回一大車的苗木,第二天早上到了雙福上盆,價格立馬翻漲幾十倍。一株2塊錢的橡皮樹,上盆再出售,可以賣到30多塊錢。

幾乎是拉一車花苗賺一車花苗的錢。

生意越做越好,吳成俊以餐飲人的獨特嗅覺,覺得雙福的快速發展,定會帶來人流的暴增,於是在花卉基地旁開起了農家樂,果不其然,農家樂的生意極其火爆,不久,他的第二家農家樂就順利開張。花卉基地也擴大到了三四百畝,成為重慶市最大的三家農家樂之一,前來參觀考察的各路人員絡繹不絕,農家樂建築規模最後發展到比雙福政府還大好多倍。

江津貓山風光


2006年,雙福工業園區規劃開建,所有的土地全部被限時勒令收回。吳成俊將前半生的資金基本都投入了進去,正在他為事業戰興正酣的時候,突然「鳴金收鼓」,不管是從經濟上來說,還是精神上來說,對吳成俊都是一記沉重的打擊。

此後,吳成俊隱退江湖生活了半年,在半年的時間裡他在慢慢消弭來自事業上的創痛。期間,吳成俊回了趟老家。

老家有座出名的山,叫貓山。貓山自然是因形賦名。在貓山的山脈的最高處,有一巨石,昂首向北而立。從側面看去,外形極似一隻貓蹲坐在那裡。貓山橫跨江津蔡家、李市、嘉平三鎮。傳說很久以前,一隻老鷹銜著一顆茶葉種子,在貓山之麓休息時,種子落入土中,老鷹頓時化作山顛的老鷹石,茶種便在在山上生根發芽,不斷繁殖成片。產出的茶葉就是有名的鷹舌芽,喝起來口感清醇,回味悠長。

吳成俊品著故鄉的貓山茶,看杯中的茶芽載沉載浮,突然醒悟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成敗起伏都是常態。

貓山獨特的土質成就高品質的貓山茶

發現貓山,立志重振茶業

吳成俊回到自己的老本行,繼續做餐飲。多年積累的人脈和經驗沒有丟,做餐飲每年依然能給他帶來一兩百萬的收益。

一次和一個種金銀花的朋友喝茶聊天。朋友問他,你既然做餐飲和茶葉生意,老家嘉平又是產茶葉的地方,為何不回老家建立自己的茶園,帶動更多的人種出好茶。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貓山山民零星種植茶樹。從小在貓山腳下長大的吳成俊,當然知道自己的故鄉產茶葉。然而他從未想到在老家的山上種茶葉。

心中依然懷著夢想的吳成俊,被朋友的一句話又點燃了心中的創業激情。2013年,吳成俊查閱資料,諮詢專家,多次回到貓山走訪調查,對貓山是否能產出上好的茶葉做了更細緻的考證。

諸多史料顯示,中國的茶業最早興起於巴蜀大地。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先生在其《日知錄》中考證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陸羽的《茶經》開篇就寫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

可見,巴蜀是孕育中國茶文化的搖籃。


貓山茶園


江津是古老的巴國、巴郡屬地。

史料記載,江津在「康熙30年以前未產茶」;直到康熙48年,「江津縣西一百八十里左右的羊景、洪洞、漩水三處」居民才在連接仁懷、合江地方的竹林下栽下茶樹,利益可觀,於是相率栽植,幾年下來,產茶漸豐,成為當地重要經濟作物;道光時期江津縣茶葉產量較大,所產茶葉不僅行銷松潘,亦外銷永川、璧山;到清末,江津「本境產銷每歲約計一二萬斤」,但所產茶葉不敷本地食用,還需「他境接濟」,清末江津茶業漸趨衰落。

一個地方,一件事物,乃至家族、國家的興衰消長變化自有其自然的規律。

「貓山的獨特之處,在於整座山都是砂土,把表面的砂土輕輕刨開,就能看到掩藏在下面堅硬的石頭。《茶經》說:『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貓山的茶樹都生長在表面風化腐爛的覆蓋有深厚腐殖土的石頭上,這正是茶樹生長的最佳土壤。」吳成俊說,「貓山平均海拔500以上,年平均氣溫18℃,氣候溫潤,雨量充沛,既無嚴寒也無酷暑。山上林木蔥鬱,多馬尾松、杉樹、泡桐、楠竹,溪澗密布,岩峭坡陡,日照短,雲海波濤起伏。茶樹天天浸潤在雲蒸霞蔚之中,不受寒風烈日侵襲,因而葉片肥厚,經久耐泡。」

多方證實:「貓山是生產上好茶葉的地方。」這無疑更加堅定了吳成俊回鄉發展茶葉的決心。

吳成俊立志要重振貓山茶葉。

吳成俊站立在貓山山頭,意氣風發

以硒為媒,點茶成金

「當時,分布在貓山各個山段的小茶廠有20多家,大多生產設備陳舊落後,也沒有自己的品牌,生產出來的茶葉只能走散裝市場,好茶只能賣出『大路貨』的價格,茶農收益甚微。」吳成俊對記者說。

2013年,吳成俊利用近幾年做餐飲積累下的資本,一併收購了天水、梁家山等5家小茶廠,成立歐爾農業公司,並不惜重金組建了兩條現代化茶葉加工生產線。

為了讓貓山產出的茶葉質量更上一層樓,歐爾公司聘請來自西南大學茶葉研究所和福建武夷山茶葉研究院的多位著名茶葉專家擔綱技術指導。首先是對老茶場進行了品種更新,引進了更加適合貓山種植的中小葉茶樹品種。

早在2012年,有長壽之鄉美譽的江津就制定了加快富硒特色產業發展的意見。貓山屬高硒地帶, 每千克土壤中的硒含量達到 1~2毫克,pH 值以中酸性居多。貓山無重金屬和農藥殘留物的污染, 有良好的生態條件和發展環境,適宜有機茶葉的種植。

吳成俊乘勢而為,精心研製,推出的有機富硒貓山鷹舌芽和富硒瓮紅紅茶一炮走紅,成了他的得意之作。說到瓮紅紅茶的製作工藝,吳成俊更是如數家珍。「製作瓮紅紅茶的茶葉,是采自老樹的鮮芽,老茶園周圍種有馬尾松、杉樹和果樹,在漫長的生長中吸附了周圍植物的味道,採茶時候,又正是山花爛漫之時,花香的薰染,也會影響到茶葉香氣的生成。採摘茶青時,嚴格選取芽頭或一芽一葉。為避免失去芽頭香氣、保證品相完整,時間上施行采晴不採雨。采青後還要進行嚴苛的挑選,平均每500克只選取200克左右符合標準的鮮葉原料,確保紅茶的源頭品質。」

吳成俊舉起才沖泡的一杯瓮紅紅茶繼續說道,「瓮紅紅茶最大的特色就是在陶瓮中窖藏特製而成,將中國悠久的陶器與茶文化作了有機融合。瓮紅紅茶沖泡後,香氣鮮純天然,湯色紅艷透明,艷而不俗;品啜之,甘甜爽口,齒頰留香;再觀葉底,芽頭嫩肥完整。可連續沖泡十道以上,香氣依舊芳馥,甜醇之感縈繞充溢口腔,令人回味無窮。瓮紅紅茶憑著獨特的高品質,獲得第五屆中國茶葉博覽會金獎殊榮。」

成就「瓮紅紅茶」的核心,是恪守嚴格的製作標準:比如生產線上,「瓮紅紅茶」採用的是清潔化加智能化操作,車間均用電、氣鍋爐殺菌,穿插人為實時監測和揉捻,使每一顆嫩芽在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的過程中有效物質得到釋放,激發出「瓮紅紅茶」特有的色、香、味、形。」


貓山晨景

在貓山的清晨醒來,晨曦微露,草尖上有晶瑩的露水,沿著茶山小道而上,鳥鳴清脆悅耳,群山巍巍,山谷間煙雲如海,恍如夢幻,這是我見過的最美的茶山風光。四五個打理茶山的工人正在對茶樹進行深修剪,剪下的無數枝丫,將在自然的作用下風化為腐殖土,成為孕育下一茬新芽最好的養料。

吳成俊的一生都在不斷修整,經歷過的許許多多,宛如茶樹的萬千枝丫,終將成為人生的養料,喂養出新的夢想萌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Leku2wBJleJMoPML9JD.html


















年關蒸饃饃

202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