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三星年度AI研究員」發布,有人將3W美元獎金捐給女性科研者

2020-11-28     AI科技評論

原標題:首屆「三星年度AI研究員」發布,有人將3W美元獎金捐給女性科研者

作者 | 陳彩嫻

2020年11月2日,由中國三星技術院(SAIT)設立的首屆「三星年度AI研究員」頒獎典禮於線上舉行。

「三星年度AI研究員」(Samsung AI Researcher of the Year)旨在獎勵在AI領域從事前沿研究、並為AI的發展作出一定貢獻的傑出人才,每人獎勵 3W 美元(約197,718元),由個人自由分配。

獲獎者需滿足以下三項條件:

  • 大學或公共機構的教職人員或研究員;

  • 年齡在35歲以下;

  • 研究方向為人工智慧領域。

首屆獲獎者一共有五位,分別是: 帝國理工學院高級講師Seth Flaxman,史丹福大學助理教授Chelsea Finn,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助理教授Cho-Jui Hsieh,史丹福大學助理教授吳佳俊,紐約大學副教授Kyunghyun Cho。

近日,獲獎者Kyunghyun Cho決定將 3W 美元全部捐贈給加拿大蒙特婁大學Mila實驗室,用於資助來自拉丁美洲、非洲、南亞、東南亞和韓國,且剛抵達蒙特婁的女學生/博士後,幫助她們適應在蒙特婁的新生活。

1

獲獎者簡介

Seth Flaxman,帝國理工學院數據機器學習高級講師,目前正與帝國理工學院數學系、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對COVID-19的傳播進行建模。

本科就讀於哈佛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雙專業。2008年本科畢業後,進入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學習,隨後加入WHO衛生統計和信息部的死亡率和疾病負擔小組,曾參與「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project」(全球疾病負擔項目)和「Nutrition Impact Model Study」(營養影響模型研究)。

隨後,赴CMU攻讀公共政策與機器學習聯合博士學位,並於2015年取得博士學位。在CMU,他曾加入Alex Smola領導的SML實驗室以及Daniel Daniel領導的「事件和模式檢測」實驗室的成員,並曾擔任哥倫比亞大學統計系的訪問學者。

主要研究時空統計和貝葉斯機器學習的可擴展方法和靈活模型,研究內容適用於公共政策和社會科學,應用領域包括公共衛生、刑事犯罪、投票模式、媒體傳播中的filter bubbles或回聲室效應、機器學習算法調整與人類情感。據 Google Scholar 數據顯示,被引用數為 43776。

個人主頁:https://sethrf.com/

Chelsea Finn,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助理教授,IRIS實驗室負責人,同時隸屬於SAIL和Statistics ML Group,還是Google Brain團隊的成員。

本科畢業於MIT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院,2018年在UC Berkeley取得計算機博士學位。此前曾獲得英特爾教員新星獎(Intel's Rising Star Faculty Award)、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6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MIT TR35 pioneer award)。

主要研究機器人與其他智能體,通過學習與交互促進智能體的智能行為發展。此前,她入選「MIT TR35」的理由便是:她開發的機器人能夠通過觀察和模仿人類進行自主學習。據 Google Scholar 數據顯示,被引用數為 10496。

個人主頁:https://ai.stanford.edu/~cbfinn/

Cho-Jui Hsieh,UCLA計算機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加入UCLA時,他曾擔任Google訪問學者,還曾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擔任助理教授。

本科就讀於國立台灣大學,碩士就讀於台灣大學,導師為Chih-Jen Lin教授。2009年碩士畢業後,赴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攻讀博士,師從Inderjit Dhillon教授。

主要研究興趣是開發針對大規模機器學習問題的新算法和優化技術,目前正在開發新的機器學習模型,提升模型的大小、訓練速度、預測速度以及當下流行的(深度學習)模型的魯棒性。

曾獲得KDD 2010最佳論文獎、ICDM 2012最佳論文獎、ICPP 2018最佳論文獎等。據 Google Scholar 數據顯示,被引用數為 17299。

個人主頁:http://web.cs.ucla.edu/~chohsieh/

吳佳俊,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同時隸屬於史丹福視覺與學習實驗室(SVL)和史丹福AI實驗室(SAIL)。加入史丹福大學之前,吳佳俊曾在Google Research擔任訪問學者。

吳佳俊是清華叉院2010級本科生,後來入選姚班。本科期間曾連續三年學分績全年級第一,獲得過清華特獎、蔣南翔獎學金和姚期智獎學金。後在MIT相繼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博士生導師是MIT認知科學與計算教授Josh Tenenbaum(以對數學心理學和貝葉斯認知科學的貢獻而聞名)。

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機器感知、推理及其與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認為AI研究應該從人類認知中汲取靈感。目前已經發表81篇論文,曾被列入 ICLR 2019 最高產論文作者之一。據 Google Scholar 數據顯示,其論文被引用數為 5234。

個人主頁:https://jiajunwu.com/

Kyunghyun Cho,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數據科學學院副教授。曾於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在Facebook擔任研究科學家,在蒙特婁大學Yoshua Bengio門下擔任博士後。

本科就讀於韓國科學技術院。隨後在芬蘭阿爾託大學獲得碩士與博士學位,師從Juha Karhunen教授、Tapani Raiko博士和Alexander Ilin博士。

主要研究內容為機器學習、自然語言、機器翻譯和人工智慧。據 Google Scholar 數據顯示,被引用數為 60464。

個人主頁:https://kyunghyuncho.me/

2

3W美元資助初到異國的女科研者

今天是美國感恩節,Kyunghyun Cho決定將 3W 美元獎金捐給Mila實驗室,用於資助來自拉丁美洲、非洲、南亞、東南亞和韓國的,剛到加拿大蒙特婁生活的女學生或女博士後。此前,他曾在Mila擔任一年半博士後、半年訪問學者。

之所以想要幫助初到異國的科研者,與他早期的求學經歷有關:

在赫爾辛基、蒙特婁和紐約學習時,Kyunghyun Cho深感遷徙的不易:每搬到一個新的地方,都會擔心帳戶餘額不足,時刻覺得自己只是一座城市的過客,隨時做好被迫離開的準備。哪怕他的經濟情況相對於其他博士生來說可能要樂觀一些。

因為經濟拮据,新來的學生往往難以享受當地的美景與娛樂,不敢去嘗試昂貴的餐廳,等父母來拜訪時才捨得去拜訪當地的景點,買最便宜的家具:「大部分人甚至捨不得買一張完整的床,而只是在地板上放了一張便宜的床墊。」

因為,他希望能夠盡微薄之力幫助經濟能力有限的科研者:資助每位申請者1500加元(約人民幣7600元),一次性付清,直至捐贈金額用完。合計可以資助共26位女性科研者。

Kyunghyun Cho表示:「受贈者可以用這筆錢來吃一頓豐盛的晚餐,與朋友聚餐,也可以買一張舒服的床睡覺,等等等等,只要能幫助她們適應在蒙特婁的新生活。」

那麼,為什麼單單資助來自拉丁美洲、南亞、東南亞和韓國的女性科研者呢?

Kyunghyun Cho解釋,是因為他此前曾在南非印達巴、智利奇普、印度尼西亞大學等地參與AI教學的活動,遇到一些很聰明但在科研領域只占少數的女性,因此希望在她們的科研路上儘可能幫助她們。之所以加上韓國,是因為這份獎金是由韓國企業三星授予的。

他希望,這個舉動科研略微改進CS領域的性別不平衡問題。

參考連結:

https://www.sait.samsung.co.kr/saithome/event/aiResearcher.do

https://kyunghyuncho.me/giving-thanks-samsung-ai-researcher-of-the-year-award-and-donation-to-mila/

活動預告

「CCF-NLP走進高校」是由中國計算機學會自然語言處理專業委員會(CCF-NLP)發起,聯合AI研習社及各個知名高校開展的一系列高校NLP研究分享活動。

「CCF-NLP走進高校」第四期將走進「新疆大學」,一起聆聽新疆大學NLP的前沿研究分享。本次活動邀請的嘉賓有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徐睿峰、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長聘副教授黃民烈、天津大學教授熊德意、復旦大學教授黃萱菁、新疆大學教授汪烈軍、西湖大學特聘研究員張岳。敬請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FdfFXYBjdFTv4tAuAB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