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思想誰更高一籌,為何官方多崇儒學?

2020-06-07     好玩的國學

原標題:儒道思想誰更高一籌,為何官方多崇儒學?

在中國思想史上,矗立著兩個偉大的思想家,一個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另外一個是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孔子的儒家學說側重於倫理學,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老子的道家哲學則是一種自然哲學,以天道為中心,推崇清靜無為的哲學。

孔子大概在十七歲時,第一次去拜見了老子,地點在魯國的巷黨。第二次就是史記中記載的,孔子去了周都洛邑,跟著老子學禮。第三次是孔子在五十三歲時,在沛這個地方見到的老子。當然,這個事情是莊子說的,按照莊子喜歡拿孔子說事、喜歡寫寓言的風格,這次見面是否真實存在,有可懷疑之處。第四次在鹿邑。總之,孔子確實是向老子學習過。雖然老子對孔子的儒家學說很不待見,說孔子的那些學說都已經腐朽了,但孔子卻十分崇拜老子,把他看成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龍。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老子確實是孔子的老師。但儒家學說後來卻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孔子也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一躍超過老子成為歷代統治者尊崇的聖人,徒弟遠遠超過了師傅。

儒道政治哲學的分野,事實上是由二者哲學的基因不同造成的。

孔子的學說有一種積極入世的精神,他要求人們在對集體的貢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儒家要求人們做一個集體主義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而老子的道家學說,推崇的是道法自然的思想。道法自然就意味著,自然是什麼樣,就讓它們什麼樣,不要去橫加干涉,讓一切都是最初的原始的樣子。這種思想運用到政治上就是無為之治的治國原則。

孔子與老子的哲學,一熱一冷,一積極進取,一清靜無為,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生活。一般來說,當一個朝代安定之後,統治者會選擇運用儒家哲學治理社會,當一個朝代處於建立之初百業待興之時,統治者會運用道家的思想治理國家。比如漢朝的文景之治與唐初的貞觀之治。

同樣,在人生哲學上,一個人年輕或處於順境之時,會用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激勵自己,建立一番功業;而在處於逆境之時,人們往往用道家思想來安慰自己,要麼急流勇退,要麼清凈自守,在五湖煙海之中尋找自己心靈的桃花源。因此,儒家和道家學說並無優劣之分,儒道互補構成了中國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的底色。

但在政治上,儒家學說很好地滿足了適應了統治者的需求,因此儒家在先秦以後,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而孔子也從一個教書先生,成為聖人。而道家哲學天然地帶有自然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特點,除了在某些階段成為國家治理的主流思想,在大部分時間,道家哲學都是儒家的配角。

其原因在哪裡呢?

一個關鍵是:儒家是有為政治,道家是無為政治。

儒家的政治哲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是以德治國。以德治國的理念是建立在孔子的倫理學基礎上的。孔子主要思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問題。孔子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思想。這就意味著,孔子承認人的價值,意味著人與人之間應該用愛去連接。無論是統治者還是普通老百姓,都具有愛的義務和愛的能力。從這個邏輯出發,統治者應該愛人民,因為人民才是統治者權力的來源,老百姓應該愛統治者,因為這符合儒家的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制度——統治者權力的來源是,一個家族的大宗的嫡長子才有資格繼承權力。

在仁者愛人的基礎上,孔子提出了他的政治治理的原則,庶富教。首先要讓老百姓過上溫飽的生活,其次是讓老百姓都要富裕起來,最後國家要對老百姓進行教育,提高他們的道德文明的水平。這是儒家政治理想的基本原則。孟子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和王道的理想,統治者要把愛推廣到老百姓身上,並利用一系列政策,讓老百姓過上好生活。這就是儒家的政治理想。

在具體的治國理念上,孔子主張在以德治國的基礎上,推行禮,就是社會規則與秩序,而荀子則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禮法兼治的理論。這就是儒家的治國原則。

第二是以智治國。孔子的治國原則是仁智並重。他不僅要求統治者要學習治國智慧,還希望統治者加強文化教育,提升全社會的文化和道德水平。第三是依法治國。

孔子的這些學說,高度符合統治者的需求。主要表現在:

第一,儒家在本質上是一種倫理學,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儒家提倡仁者愛人這樣一種溫情脈脈的和諧的人際關係。在對父母長輩上,儒家強調孝;在對同事朋友上,儒家強調信;在對上級和國君上,儒家強調忠。這種價值觀完全符合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封建宗法制度的要求,所以,儒家的價值觀內在地滿足了上層統治者管理社會的需要。

第二,儒家圍繞血緣關係和宗法制度,設計了一整套社會制度,有效地解釋了權力的來源的問題。比如,孔子強調「正名」,要求人們各安其位,不要越位;而孟子強調的「義」,要求人們按照社會的道德和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叫做「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而荀子更是提出了以禮為核心的禮法兼治的理論。這些理論,完全契合了統治者統治社會的內在要求。

第三,儒家強調的是「成人之道」,儒家強調的「成人之道」就是「內聖外王」的學說。所謂「內聖」就是提倡人要修煉道德提升道德境界,而「外王」就是提倡人要為社會為集體做貢獻,這種價值觀更是符合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而反觀道家哲學,天然地存在一種無政府主義的傾向,當然在絕大多數時間內,不受統治者待見。

道家哲學的核心是道法自然,老子認為道是宇宙之間一切的法則,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要遵循這個法則,這當然包括國家的治理。因此,在政治上,道家是主張無為之治的。

無為之治有以下幾個關鍵點:

第一,物之不齊,是物之性也。因此最好的手段就是讓物包括人類社會和人,保持自然的本性,你用強力去改變,就會傷害自然的本性,從而造成事與願違的後果。

第二,既然道法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準則,那麼在政治的治理上,也要採取自然無為的法則。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要任天下人自由發揮自己的本性,而不受限制。

第三,要守柔示弱。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都要自甘示弱。

第四,要為無為,事無事。治大國若烹小鮮,不要去瞎折騰,一切都要順其自然。這才是最好的政治原則。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子的政治哲學完全是自然主義的,就是讓統治者退回到原始部落的統治方式。而權力,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春藥,沒有了權力,你讓那些統治者如何自處?

孔子的儒家學說,極為妥帖地迎合了統治者的需要,同時也考慮了老百姓的需要,而老子的道家學說,則主張一切順其自然,取消有為的慾望和權力,再傻的統治者也能一眼看出,該用什麼學說來統治國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FGVjHIBiuFnsJQVQk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