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戲,能誕生好演員,自然也能憋死流量,你信嗎?
前一陣杜江在《烈火英雄》中的表現相當圈粉,還上了熱搜。
其中一個場景,在火災撲滅後的一個場景里,他坐在一塊廢墟上吃飯補充體能,當看到右手邊戰友鄭志犧牲前留下的遺物「消防帽」的那一刻,他徹底崩潰大哭。
還有一段就是結束和父親互相敬禮的哭戲後,杜江很長一段時間都沒走出來,在顯示器前還在擦眼淚。
看過電影的大家紛紛表示杜江的哭戲太有代入感了,這才是演員該有的樣子。
我一直認為,一部電影或影視劇的質量如何,演員對於哭戲所呈現的共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一場有感染力的哭戲本該就是這樣,帶動大家情緒的,忍不住跟著螢幕里的角色一起掉淚。
再看現在微博上,一波波的明星哭戲熱搜,今天咱們該吹的吹,該嘲的嘲,一個都不落下。
先說個特別火的。
《親愛的熱愛的》李現在舊友前的委屈乾嚎。
不得不承認表情確實到位了。
但網友看了之後:表情好像到位了,可是一滴眼淚都沒有是怎麼回事?
當然,也並不妨礙部分人對李現的「偶像濾鏡」,為他挽尊。
再看李現本人,對自己的認識十分到位,承認這場哭戲自己確實沒演好。
「這場戲是進組拍的第一場,和其他演員還不熟,自己進入情緒也沒那麼快。」
但是呢,哭戲/演技,得看是不是熟人才能進入佳境?
我還真是第一次聽說。
看看《演員的誕生》那些老戲骨,第一次打照面就開始飈演技。
誰管你熟不熟,各憑本事說話。
今年口碑很好的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上的高潮一幕,不也是劇組拍的第一場戲嗎?
所以,演員在接戲、進組的時刻,如果沒有及時擺正位置,調整好狀態,把自己投入到戲裡的話,頂多也就叫個臨時抱佛腳的半吊子演員。
李現後來也謙虛表示,自己的演技確實有一些問題,待改進,態度還是值得讚賞的。
吃演員這口飯的,謙卑和正視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鄭爽的哭戲,至今也是個迷。
和去世的母親見最後一面,她的表情是這樣
沒有痛苦,只有一臉的厭惡與不耐煩,還有點暗爽....
掀開母親頭上的白布,就像打開一份禮物,連順手鋪平被掀翻床墊的動作都想到了。
哎我說,老母親都去世了,該掉眼淚就掉眼淚,這點小細節就不要在意了好伐?
每次看到鄭爽的戲,我都在想,她的演戲標配,咬嘴唇、抿嘴、皺眉,瞪眼睛,跟悲傷到底有什麼關係?
雖然她早就承認自己志不在此,應該有更好的方向,但乾了這份活,就得承擔這份責任,不是嗎?
再看同是母親去世的沈月,在媽媽的靈堂面前崩潰大哭。
這一段是得知又愛又恨的母親去世,感情複雜,悲痛欲絕。
下一段就變成了仰望45°角的憂傷…
至於在媽媽遺像前爆發哭訴,大家隨意感受一下。
「餓了自己zao東西吃…」
隔著螢幕仿佛都看出了講台詞大舌頭、吐字不清的問題…
還有陳都靈,眼神空洞無神就算了,這臉也太僵了吧……
擦眼淚演得像在補妝...
兩版《七月與安生》的哭戲大賞,可以明顯感覺出兩者的區別。
將與好友分別的心慌與不舍。
這一段周冬雨的演技簡直了。
你能想像她之前在《麻雀》中丑到讓人分分鐘出戲的「最丑哭泣」嗎?
但是在《七月與安生》的周冬雨,是真的讓人感覺她把自己融進了安生的靈魂里。
另一邊,馬思純看著好友離去,那一臉的眷戀不舍,欲言又止。
到沈月與陳都靈這裡,全變成了乾巴巴的台詞,哎......
這兩個人才是真正的把七月與安生這兩個角色演活了。
當然了,還有現在資源投入最多的大寶貝Angelababy。
哎,哭的真是讓人非常開心,她自己也是很開心。
你看,她笑得多開心。
我記得宋丹丹曾說過一句話:「不是會哭就是好演員,不是聲嘶力竭就是好演員」。
哭戲最考驗演員的演技,不管是聲嘶力竭還是寂靜無聲,要做到的境界應該是讓眼淚流到觀眾的心裡,而不是表情悲傷,留下眼淚。
讓觀眾感同身受,這才是哭戲的意義所在。
真正高級的哭戲,是演員不哭,觀眾卻看哭了。
歐陽娜娜在《演員的誕生》里表現就很一言難盡,哭得撕心裂肺。
唯一的評價是,哭的很認真,觀眾笑得也很認真。
相比較而言,老戲骨的哭戲給大家分享下,在我眼裡是至高的享受。
張曼玉《甜蜜蜜》
章子怡《一代宗師》
張柏芝《喜劇之王》
周迅《李米的猜想》
鞏俐《藝伎回憶錄》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
只有這種震撼人心的名場面哭戲,才能讓觀眾上癮,才能成為經典,而那些靠著大寶貝兒式的演技真的入不了眼啊……
所以,那些流量明星還是不要一哭就上熱搜吧,我們觀眾都不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