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三僚村是中國風水地理文化第一村,位於江西興國縣梅窖鎮。狀如太極圖形,兩座寺廟、七口池塘各具代表意義,大量宋休以來的古墓,是不同時代風水作品的彙集,原朝庭金紫光祿大夫、司天監正、風水大師楊筠松(名益,號救貧)曾隱居於此,傳道授業。
楊公攜其門徒曾文訕、廖瑀選中這塊「寶地」僑居二十多年,他們授徒傳業,開創了中國南方風水文化之先河。三僚村的曾、廖兩姓村民,自他們的祖上曾文訕、廖瑀師事楊公之術後,家承代代相傳不絕,歷朝國師輩出,(自五代十國、宋、元、明、清各朝千多年,約出國師24位,明師72位,其中白衣承昭,由皇帝直接封為欽天監博士者有36人),享譽海內外,故被後世贊之為「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
三僚村因楊筠松而成之為中國客家風水文化的發祥地,它的風水文化史自唐末延綿至今。楊筠鬆開創的堪輿之術(贛派風水)始,不僅在本土流傳,而且流播域外。在他的倡導下,中國民間的風水文化千年不絕地流傳且盛行於海外。
「三祖殿」供奉楊公、曾公、廖公三位祖師
村內祠堂群。2000年建成的楊公祠是這裡曾氏供奉的祠堂,據說是由福建的客家人贊助並施工的。
蛇形祠:是曾氏一個房祠,祠建正在後龍山一個蛇形山樑之下,整個祠以蛇的特性設計。
蛇形祠堂位於村北,祠堂後人工堆砌的7級土坡名為「花台」,風水裡意為聚氣。花台自然與周邊環境銜接,頗像曲形臥著的蛇。曾慶弘認為,贛派風水宗師楊筠松所創的風水術又稱「形勢派」,建築和自然之間一切都講究形勢,依據花台上的兩棵巨大的古樟樹,蛇形祠堂被三僚人稱為「金蛇掛樹」。
曾氏風水國師
曾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繼輿,號逸真,曾氏風水始祖,生於大唐中和甲戌歲,三僚楊公謫傳,原居於江西於都曲陽鄉小溷村,兄文遄、弟文迪,文辿排行第二。興國朱華塔倡建者,民間稱地仙。親擇興國朱華塔;著有《尋龍記》《泥水經》《八分歌》等書籍.
曾從政,號少潭,三僚曾公文辿後裔,明代風水國師,永樂五年(1407)奉詔進京,相造皇太后壽陵,並相視京都形勢。八年功成,敕授欽天監靈台博士,給假還鄉。御賜額匾:「開國名師」。後第二次奉詔進京,相度皇宮並為明長城修建九鎮屯軍要塞,晉升為欽天監五品靈台郎。
曾邦旻,號羅山,嘉靖丙申歲,欽取相造壽宮,即今之十三陵之一,功成,敕授欽天監博士,進陛正七品,御賜金匾以還鄉。文曰:江西曾氏子,學識誰能比,腹隱青襄經,眼明雌石鯉。呼山山即應,喝水水旋止。事成偉矣哉,功亦在乎爾,別無贈歸南,斯言作表記。回鄉重修敦敘堂,捐已田作水口之龜蛇相會砂,作石拱橋以鎖之,以成坎離水火中天過之理,功未竣而逝,囑汝秩公完成未竟之業。一代地理泰斗。
此外,三僚曾氏風水名師有曾十七郎、曾沂、曾煒、曾煥欽、曾月堂、曾衡、曾惠、曾鶴賓、曾永章、曾國瑞、曾汝秩、曾鶴喬、曾鶴翕、曾應龍、曾德器、曾秉、曾誠紀、曾應艮、曾漢、曾舉鴻、曾舉仕、曾維列、曾日茂、曾宗亮、曾國輝、曾康兆等等,這些風水大師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每一個地方都有三僚風水師的作品風水作品流傳至今。
曾氏「側面虎形墓」
曾氏的側面虎形,墓主是宋代玉屏公(又叫吾道公),他是文辿公的第18代,他名下是存遠、存信、存德三房。相傳三僚曾氏初期人丁不旺(楊救貧的鈐記中有「初代錢糧不興大」一說),自從建了這座氣魄宏偉的虎形墓後,人丁遂發達起來。這個墓很好找,墓後是包裹石,墓旁北側是一株巨楓。墓的碑文如下:「宋十八世祖曾玉屏太公墓, 葬陽坳楓樹下騎龍穴虎形申山寅向兼庚甲,庚寅分金。皇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歲五月吉日重修。
申山寅向兼庚甲,庚寅分金,點騎龍穴喝虎形
在三僚人的眼中,虎形墓更具靈氣,能庇護後人。虎形墓依山形而建,給記者的感覺猶如一隻老虎臥在山頭。這也是風水師的傑作,虎形墓剛建好之後,除了長房子孫人丁興旺外,二、三房子孫都不是很順暢,後來就在虎頭左右兩邊加建了兩座副碑,意為『開虎眼』,果然此後子子孫孫們都開始興旺。
三僚八景
據曾氏古族譜《僚溪文叢》記載,「八景」乃當年楊公親自命名,他對弟子曾公說:「僚溪雖僻,而山水尤佳,乘興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盤遨獨石讒岩,賞南林之晚翠, 觀東谷之朝雲,覽西山之晚照,聽北浦之漁歌,臨汾水龍潭而寄遐思, 臥盤龍珠石以悟玄奧,耕南畝以滋食,吸龍泉而烹茶,餘生得無窮之樂,可謂知足,而死無憾矣」
如今的三僚村已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它因其獨樹一幟的風水文化而被海內外易學界譽為「堪輿文化的發祥地」、「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聲名遠播的三僚村來吸引了紛至沓來的海外客家人,他們千里迢迢走進三僚,去探索那塊土地上的神奇和奧秘;尋覓先人們的蹤跡履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