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3個小遊戲幫孩子輕鬆培養自控力!

2019-05-29     優米MaMa

同事兒子浩浩9歲,每次參加家長會,老師都會將同事單獨留下,語重心長地跟他說「浩浩這孩子很聰明,但是自控力太差了,每次背課文都需要老師在旁邊盯著。平時上課也是東摸摸、西瞧瞧,注意力很難集中。家長要注意這方面的培養呀!」同事愁眉不展的問我:「討論過很多次這個問題,但孩子說就是管不住自己,你說咋辦?

生活中像浩浩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上課寫作業容易走神、心不在焉;凡事都拖拖拉拉,明明一小時可以完成的作業,不知不覺就寫了兩小時;邊寫作業邊玩手機,平時更是手機、電腦不離手,沒事就發脾氣,這都是孩子自控力差的表現。

近幾年隨著自控力這個概念的興起,市面上大肆宣揚「無自控不成功」等概念,讓無數家長陷入了焦慮中。其實家長根本沒有必要這麼焦慮,孩子們自控力差,是因為他們大腦發育未完善。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只要家長掌握了正確的訓練方法,就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控力,也就是說自控力是可以後天訓練的。

先來看看,小孩子為什麼自控力差?

客觀生理因素

腦科學家,對孩子的大腦進行掃描,發現大腦中與自制力相關的活動大多集中在前額葉的右側,也就是說,如果前額葉右側受到抑制或未發育成熟,會導致孩子們自制力下降。而前額葉是人類大腦成熟最晚的區域,即便是到了20多歲,仍然在成長變化,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20多歲的成年人仍然會衝動的原因。

此外自制力還跟另外兩個值有關——心率變化值和性別。心率變化值大的人天生就有較強的自制力,能夠抵禦誘惑的能力會更強;另外男性克制衝動的能力要遜色於女性。所以在校園裡,打架鬥毆的男孩居多,其實並不因為女孩膽子小,而是女孩自控力天生要強與男孩。

自控力與孩子的個性、性別、以及發育程度息息相關,所以家長沒有必要與別人家孩子做對比。

主觀家庭因素

現代家庭結構一般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6個大人帶一到兩個孩子,孩子從小就獲得家人全部的關注,老人們更是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這導致很多孩子「所見即所得」,甚至「所想即所得」。日常生活中,他們就不需要自控,這種情況下讓孩子們去抵禦誘惑,他們也只能依靠本能解決。「惰性」本就是人類的天性,看電視和寫作業一定會選看電視,這能怪孩子自控力差嗎?

搞明白自控力的來源,家長還需要弄懂孩子們為何失控?如何失控?只有弄清楚這些根本問題,才能對症下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自控力缺失的4種形式

在美國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所著的《自控力》中,將自控力的缺失分為四種類型:注意力分散、道德許可的作祟、向明天賒帳、光環效應的欺騙

注意力分散

巴巴·史烏(Baba Shiv)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正在背誦電話的孩子從食品車裡選擇拿出要吃的食物,實驗證明這些學生選擇巧克力蛋糕的機率,要比沒有背誦電話號碼的孩子高50%。也就是說:當孩子心裡有別的事,那麼他選擇時,大機率是依靠本能和衝動。

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不能三心二意」,一個大腦不可能同時專注兩件事,當你用理性處理一件事情時,另一件事情就很容易被慾望和直覺乘虛而入。這也就是,我們平常心理有事,去逛超市時很容易買回來一堆垃圾食品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自控力很難把握。

道德許可作祟

當一個小目標實現時,我們就很容易陷入一種「道德許可」的自我安慰中。比如,你已成功減肥15斤,那麼你如果想吃一個冰淇淋,大腦只要發一個信號就可以讓你功虧一簣——「我都減了15斤了,今天就放縱下,明天繼續」,這就是常見的「道德許可」。孩子們也是一樣,如果某次考試進步很大,就很有可能打破自控,要求干一下平時不被允許的事,比如:打遊戲、上網、看電視等。

道德許可就像一個溫柔的殺手,它會讓人們有短暫的快樂,然後將那些背離目標的事情合理化。殊不知正是這種方式,一步步瓦解人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控力。

向明天賒帳

這種情況很容易發生在孩子身上:晚上拖拖拉拉作業沒寫完,心裡默默地告訴自己「要不明天早上寫吧,反正也要早起」;學校要考試了,安慰自己:「還有半個月呢,下周開始複習」等等,其實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拖延症」,這也是自控力缺失的表現之一。

喜歡拖延的孩子有個特點:他們堅信自己一定能完成,而大腦會對那些可以完成的目標感到興奮,並把你所認為的這種可能性誤認為是真的完成目標。所以,孩子就會想當然的在當下得過且過。但實際情況往往是明天到來,他們仍舊如前。

光環效應

是指一些人或事的影響,就像光環一樣,向周圍擴散,會影響觀察者對它周圍事物的看法,其實簡單的說就是愛屋及烏的一種表現。

比如,小一點的孩子總是以大一些的孩子、或自己的同伴作為榜樣,即便榜樣做了錯誤的、家長明令禁止的事情,孩子仍會去模仿,這就是光環效應。說好的先把作業寫完再去出去玩,結果聽見外面有小夥伴在嬉戲打鬧,就立馬把作業撇到一邊。

三個提高寶寶自控力的小遊戲。

知道了自控力缺失的原因,我們就來看看如何利用孩子們最愛的遊戲,幫助孩子培養自控力。

對於成年人來說,可以通過冥想、運動、刻意練習等方法來鍛鍊自控力或意志力。但對於兒童而言,自控力的訓練就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了。4-6歲是培養兒童自控力的關鍵時期,而遊戲是這個時期孩子們的最愛,那麼,有哪些遊戲可以提高孩子自控力呢?

123木頭人——增加身體自控力

這個遊戲很多家長小時候都玩過,主要步驟如下:

和孩子一起找一個空曠的地,客廳、小區、公園都可以。動員起家裡的所有人,或者多喊幾個小朋友一起玩會更有意思。

石頭剪刀布,最後輸的人蒙眼睛(或背對著大家),數「1、2、3」

其他人此時應該輕手輕腳的靠近終點。

當蒙眼人喊「1 2 3木頭人」時,所有人都保持靜止。無論什麼姿勢必須保持不動

蒙眼人可以摘掉眼鏡,看參與人員誰動了。動了的這個則成為下一輪遊戲的蒙眼者。

這個遊戲看似很簡單,實則對孩子們身體的控制力是一個考驗。孩子由於大腦控制身體的區域還未完善,好動不可避免,通過這個遊戲不僅可以讓孩子增加對身體的自控,還能促進大腦身體控制區域發展。

角色扮演遊戲——增加情緒自控力

角色扮演的優勢是,孩子們更擅長通過角色模仿來感情節和樂趣,很多孩子酷愛「過家家」就是這個道理。家長可以利用這一點創設情境,從而使孩子在遵守遊戲規則中學會控制自身情緒。

比如,我們常見的「老鷹捉小雞」、「捉迷藏」等遊戲。6歲之前的孩子對動作的控制,要優於對情緒和情感的控制。這類角色扮演的遊戲,能通過遊戲規則激發孩子興奮,讓孩子們在遊戲過程中體驗緊張、失落等情緒,同時還能促進對動作的控制。情緒搭配動作,讓孩子逐漸學會調整、控制自己。

益智類桌遊——增加規則意識自控力

簡單的桌遊有一大優勢,能以智力競賽形式,訓練幼兒對規則的遵守及抗干擾能力。這類遊戲的進行一般從4歲以後才能開展,因為這時的孩子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識及認知經驗。

家長可以為寶寶選擇一些邏輯推理、注意力訓練或多元智能桌遊,這樣能初步鍛鍊寶寶理性面對問題的能力。當今後遇到問題時,寶寶的情緒才能更加穩定,而不是只會手足無措情的耍賴。

比如,非常火爆的一款「德國心臟病」的桌遊。它的規則非常簡單,只需兩步:計算水果數量和搶鈴。誰反應最快、算的最准,就獲得遊戲勝利。家長可以和孩子輪流充當出題者,讓孩子在輪流等待的過程中體會規則感,完成對自我的控制。

總的來說,自控力的培養方法還有很多,但是如果對象是未上學的孩子,「遊戲代入法」才能讓他們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理解,這也就是很多教育專家強調的「玩中學」,而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去找那些更能促進孩子自控力的小遊戲,高質量的陪孩子一起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3lF2wBmyVoG_1ZudP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