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驟停後的黃金4分鐘

2019-11-30     知識分子

以下文章來源於騰訊醫典服務號 ,作者王鳳靈

騰訊醫典服務號

網上醫療內容紛繁雜蕪,可靠的醫學知識鳳毛麟角,恭喜你找到了。——騰訊醫典(原企鵝醫典)

Pixabay.com

撰文 | 王鳳靈

11月27日凌晨,演員高以翔在錄製綜藝節目時不幸暈倒,經搶救送醫後去世,年僅35歲。

據新聞描述,高以翔在 「跑步時暈倒休克,現場採取急救措施進行心肺復甦」。最後節目組官方聲明證實是心源性猝死。

高強度運動和通宵工作,堪稱「兩大心臟猝死高危因素」。

而這一節目的設定,既包含各種高強度運動、又是連夜錄製,「夜間追跑」,對於明星體能的挑戰其實非常大。

1.猝死危險因素:高強度運動+熬夜

心源性猝死,也就是心律失常、心梗等心臟問題造成的猝死。數據顯示,我國心源性猝死發病率在40/10萬~50/10萬,男性明顯高於女性 [1]。

和很多人的認知不同,發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大多數從來沒被確診過心臟疾病 [2]。

但是,75%的心源性猝死者可能有潛在的肥厚型心肌病或冠心病。其中,冠心病導致的猝死,死者大多在35歲以上;而心肌病或致命性心律失常導致的猝死,在35歲以下的年輕人里更常見。

國外研究顯示,大約有20%的心源性猝死是在運動時發生的 [3],而在中國一項南方人群的研究中,劇烈運動造成的心源性猝死的比例大概在7%左右 [4]。

劇烈運動時,全身耗氧量增大、心臟做功增加、心肌供血不足,容易出現急性心梗甚至猝死。

但和心梗相比,肥厚型心肌病在運動性猝死中占有更主要的原因 [5]。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種左心室壁異常增厚的病變,往往和遺傳有關,由於泵血受影響,容易發生血流動力學的梗阻。

這種病導致心臟驟停的病人都很年輕,有的甚至只有20~30歲,卻比年紀大、有心臟病史的人更難救回來。

他們在心臟驟停前大多存在室性心動過速,導致了室顫出現。這種情況必須在黃金4分鐘內用AED除顫器除顫,越快越好,否則無力回天。

熬夜和猝死的關係,此前已得到過研究確證: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的人和每天睡6-9小時的人相比,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風險會增加27% [6],心梗風險增加20% [7]。

另外,在寒冷天氣下,由於心臟做功增加,耗氧量增大,冬末春初季節更容易發生心臟猝死 [8]。

2.心臟驟停的急救時間:黃金4分鐘

另外,在心臟驟停發生時,採取正確的急救措施至關重要,但類似事件的急救中,經常會出現以下2個問題。

第一,急救的反應時間過慢。

心臟驟停後,大腦血流停止,病人的意識會在6秒內喪失。如果此時供氧立即恢復,病人可在幾秒到幾分鐘內恢復意識。

而大腦缺氧2分鐘,會造成局部損傷;大腦缺氧超過4分鐘,腦細胞開始永久性地喪失;而如果大腦缺血性缺氧超過10分鐘,大多數人已經無法恢復意識 [9]。

所以,心臟驟停的黃金急救時間只有4分鐘。

但數據顯示,我國急救的平均反應時間為16.5 分鐘,有些地區甚至在半小時以上,導致很多生命白白逝去 [10]。

第二,當醫護人員到來前,除了心肺復甦,還應該使用AED(自動體外除顫器)。

發生心源性猝死時,往往伴有室顫。心肺復甦只能幫助心臟泵血,恢復大腦供血,卻不能糾正奪命的室顫。研究表明,發生心臟驟停時,如果10分鐘內未進行除顫,95%的患者會死亡。只有儘早使用AED結合心肺復甦,才能大大提高搶救的成功率 [10]。

當有人倒地時,正確急救方法是:

1)判斷現場環境是否安全

如果安全,可讓倒地者繼續躺在原地;如果存在漏電等不安全的情況,或路面溫度高,可移動到就近的樹蔭下或室內。

2)判斷有無反應

跑到倒地者旁邊,拍肩膀大聲呼喚對方。如果能睜眼、說話,手腳能活動,說明有意識,多躺一會就行;如果沒有任何反應,說明出現了意識喪失(昏迷),馬上讓旁邊的人打120,並拿來最近的AED。

3)判斷有無呼吸

對於普通人而言,摸脈搏判斷心跳難度較大,所以判斷呼吸即可。

方法是,觀察胸腹部是否有上下起伏(用手測鼻息效果並不好)。如果 5~10 秒內都沒有起伏,才判斷為「無呼吸」。注意,心肺復甦是給無反應、無呼吸、無心跳的人才能用。

  • 如果有呼吸:讓病人側臥,別的啥也不用做,等待救援即可;
  • 如果無呼吸:第一時間實施心肺復甦,直到病人甦醒或急救人員到達。

4)使用AED和心肺復甦 [11]

在AED到來之前,進行高質量的心肺復甦,胸外按壓深度至少 5 厘米,速率為每分鐘 100~120 次,30 次按壓後2次人工呼吸,交替進行,直到 AED 抵達。

AED到來後,儘快用上AED看是否需要除顫。如果除顫,AED會自動給予除顫。

第一次除顫後不要關機,馬上接著再進行2分鐘高質量的心肺復甦(同前),再用AED第二次除顫,然後再進行高質量心肺復甦,如此循環,直到專業救護人員到來或患者恢復呼吸。


可能很多人會問,猝死會有早期徵兆嗎,能提前防範嗎?

很遺憾,「猝死」的字面意思就是「突然死亡」,事先很難發現預警信號。

有研究發現,超過50%的中年心臟猝死者,在猝死前4周內會出現預警症狀 [12]——如胸痛、呼吸困難。但仍然有的人沒有症狀出現。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建議大家定期體檢;懷疑自己心臟有問題的,可去心內科檢查心臟彩超、運動心電圖;在疲勞時、感冒時要避免劇烈運動。

如果每一次猝死事件都要用生命才能喚起大家對猝死的關注,代價未免太沉重。

珍愛生命,從拒絕「玩命」工作和非專業運動員進行危險運動開始,從定期體檢開始,從普及AED開始,從普通人掌握正確的急救知識開始。

審稿專家:高巍 | 北京市密雲區醫院急診外科住院醫師


參考文獻

[1]Hua W,Zhang LF,Wu YF,et al.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J]. J Am Coll Cardiol,2009,54(12):1110-1118.

[2] Myerburg RJ,Reddy V,Castellanos A. Indications for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 based on evidence and judgment[J]. J Am Coll Cardiol,2009,54(9):747-763

[3] Lippi G, Favaloro E J, Sanchis-Gomar F. Sudden cardiac and noncardiac death in sports: epidemiology, causes, 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on[C]//Seminars in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Thieme Medical Publishers, 2018, 44(08): 780-786.

[4] 吳秋萍. 中國南方人群青壯年猝死的流行病學調查及致病基因篩查[D].

[5] Kim J H, Malhotra R, Chiampas G, et al. Cardiac arrest during long-distance running race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2, 366(2): 130-140.

[6] Domínguez F, Fuster V, Fernández-Alvira J M, et al. Association of Sleep Duration and Quality With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9, 73(2): 134-144.

[7] Daghlas I, Dashti H S, Lane J, et al. Sleep Duratio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9, 74(10): 1304-1314.

[8] Ogata T, Kimura K, Minematsu K, et al. Vari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frequency in Japan by season and by other variables[J].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04, 225(1-2): 85-89.

[9] Alcauskas M. Prognosis and therapy after cardiac arrest-induced coma[J]. AMA Journal of Ethics, 2009, 11(8): 617-620.

[10]范國輝 張林峰. 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 中華流行病學雜誌, 2015(36):89.

[11]2019國際復甦指南:https://eccguidelines.heart.org/guidelines-highlights/

[12] Marijon E, Uy-Evanado A, Dumas F. , et al. Warning symptoms are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from sudden cardiac arrest. Ann Intern Med 2016; 164 (01) 23-29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知識分子》獲授權轉載,轉載時有部分修改。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ylUv24BMH2_cNUgi9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