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認生不打招呼是不禮貌?並不是,心理學家告訴你背後2大原因

2019-07-26     優米MaMa

孩子怕生、不打招呼是孩子內向?

昨天帶優米去樓下玩,碰到好久不見的朵朵姐姐。優米很興奮,於是趕忙讓她給姐姐和阿姨打招呼,

「阿姨好~,姐姐好~」,

「喲,幾天不見,我們小優米都會叫阿姨了啊,真乖。朵朵,快問阿姨好」朵媽推了推身邊的朵朵,誰知朵朵卻藏在媽媽身後抿起了小嘴。

「你怎麼回事,快問阿姨和小妹妹好呀!你看看妹妹比你小那麼多,都知道打招呼,你是姐姐,也要打招呼呀」,聽了媽媽的話,朵朵不僅沒有出聲,反而把臉也埋了起來。

朵朵媽尷尬的說「這孩子最近突然變得內向、害羞了,不問人就算了還總見人就藏,也不知道咋回事」。

很多爸媽都會碰到孩子不愛打招呼的情況,我們也總簡單粗暴地把這一現象歸為孩子內向、害羞。但真的是這樣嗎?還真不一定!說為什麼孩子不打招呼前,我們先來搞清楚「內向」和「害羞」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心理學上,「內向」和「害羞」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害羞,被認為是行為拘束,而內向則是指孩子喜歡獨處。比如,孩子們一起玩時,害羞的孩子雖然渴望加入,但他們認為加入遊戲會給自己帶來壓力,所以選擇觀望。而內向的孩子則會覺得,這種很多人一起玩的遊戲完全沒有自己一個人搭積木有意思。也就是說,「內向」的孩子交流動力是「向內」的,他們獨處時會比與人交流獲得更大的快樂;而「害羞」的孩子交流動力是「向外」的,他們本質上想要社交,但卻因膽怯而無法順暢表達。所以說孩子見了人不打招呼,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到底孩子為什麼見了人會不打招呼呢?

其實有經驗的父母會發現,孩子3歲之前家長讓打招呼,他們還是很願意配合的。但3歲之後,孩子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對這個世界有了新認知,於是他們開始遵從自己的感受。兒童行為研究專家發現,這個時期的孩子拒絕打招呼主要是因為兩方面的原因:「陌生人焦慮」和「溝通距離敏感」。

第一,陌生人焦慮。研究人員發現,當嬰兒6~9個月大時,就開始試圖去理解周圍世界,甚至開始對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預期。比如,她們會開始嘗試「哭」和「媽媽反應」之間有什麼聯繫。也是在這個時期,寶寶的記憶力開始發展,所以當他們碰到一個記憶中不存在的人時,就會表現出小心和謹慎。隨著孩子逐漸長大,3歲以後的寶寶記憶力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些簡單的生活認知已經建立。他們對大部分事情都有了自己的預期,比如,選擇和誰做朋友,選擇幾點睡覺等等。而一旦他們沒有預期的事情發生,比如看到一個不認識的人,他們就會感到害怕,就像前文提到的朵朵,在路上碰到我和優米,對她來說就是一件超出預期的事情。這就是心理學上常提到的「陌生人焦慮(stranger anxiety)」

所以孩子不跟人打招呼,先別急著責備,說不定孩子只是「陌生人焦慮」。它代表寶寶認知開始進步了;也意味著,寶寶和照顧者之間的情感和連結也在日益增加;簡單的說就是,寶寶開始分辨爸媽和其他人,還會意識到這個人和家人是不同的,於是會不自覺地害怕陌生人給自己帶來傷害,會通過躲閃或哭鬧的方式來尋求家人的保護。

第二,孩子對「溝通距離」更敏感

美國教育學家查爾莫斯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1998年,他隨機選了100個平均年齡為6~8歲的受測孩子,讓他們和陌生人打招呼。查爾莫斯發現,孩子們在與陌生人打招呼時,有80%的孩子都會有意或無意的稍微後退,保持距離。原來10歲以下孩子大腦正在快速發育,與陌生人有所接觸時,左腦會產生一種抗拒性信號,從而會產生自我保護的潛意識動作——後退。所以,和打招呼相比,孩子更喜歡「保持距離」。

你看,孩子不願意打招呼其實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然而有些家長會覺得,不打招呼就是沒禮貌,打招呼是最基本的社交禮儀,所以他們會選擇強迫孩子打招呼。

強迫孩子打招呼,不可取!

不論是礙於面子,還是想糾正孩子「不禮貌」的行為,有家長喜歡強迫孩子打招呼。但這樣做其實非常不利於孩子成長。

首先,會破壞孩子的安全界限

每個孩子心底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遠近親疏排列表,很多對家長來說的老熟人,在孩子那裡壓根就是個初次見面的陌生人。但往往家長都會忽視這一點,他們以為我熟、你熟、大家都熟,所以會逼著孩子同「老熟人」打招呼、套近乎,一旦孩子拒絕就會被貼上「不懂禮貌」、「內向」的標籤。

但家長這樣做其實是在打破孩子自己建立的內在安全界限,會讓孩子誤以為對陌生人友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今後遇到陌生人,孩子也可能因此而降低防範意識,從而埋下安全隱患。韓國電影《素媛》講述了一個可愛的7歲小女孩,因為對陌生大叔招呼的善意回應,而被強暴至身心重創,需要終生攜帶便袋的悲慘故事。這正是由於孩子內心安全界限破壞造成的悲劇,如果父母從小告訴孩子,陌生人的招呼不用理會,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其次,破壞孩子的自我認知

就像本文開頭的朵朵媽,很多時候孩子不打招呼家長都會幫忙打圓場,他們會說「這孩子比較內向,別見怪」、「孩子不懂事,沒見過世面,不好意思」等等,如果孩子長期都得到的是這樣的反饋,那些年紀較小,分不清虛話和實話的孩子,就會以為自己在父母的眼裡是:膽小鬼、怕生、不懂事、沒見過世面的孩子。而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標籤效應」,是指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一旦當孩子認為自己是:膽小鬼、不懂事、沒見過世面的人時,慢慢地他們就真的會成為這樣的人

知乎上有個網友曾說,小時候因為不愛打招呼總被父母嘲笑膽小怕事,導致上學時每次班裡組織集體活動表演節目,她都告訴自己「反正你膽小,還是別參加了」,長大後她發現「膽小」這個標籤開始影響她的工作,有好的項目不敢去爭取,有好的機會從來都縮在後面。

最後,會破壞孩子的挑戰精神。

前面我們說了,那些「害羞」的孩子是因為膽怯而無法順暢表達,那孩子為什麼會膽怯呢?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小時候會因成人的身高、體型感覺到權威和力量,因此他們會緊張、害怕。在這種狀態下,家長如果催促孩子或強迫孩子去「打招呼」,這樣會造成孩子在成年之後,自然而然地對權威者、有力量的人產生恐懼。他們會懼怕領導、畏懼權利。

既然不能強迫孩子打招呼,那父母該如何科學引導呢?

首先,三歲之前的孩子,可以通過繪本、遊戲進行引導

三歲之前的孩子,語言能力發展還沒有到可以跟別人自我介紹,或自主打招呼的程度。 往往很多家長會忽略在這個階段對孩子的引導,其實這個階段引入繪本和遊戲,會對孩子見面打招呼有一個正向引導作用。

比如《打招呼你會嗎》《家裡來客人了》等繪本,都是非常好的啟蒙書籍。繪本通過簡單的故事,告訴孩子們如何迎接新朋友,怎麼打招呼。當孩子再次碰到需要打招呼的場景,就會將自己帶入以前讀過的繪本故事中,孩子就會主動打招呼。

在家裡,家長還可以通過親子遊戲的方式引導孩子打招呼。比如,和孩子一起玩「動物園」主題的遊戲,家長可以扮演各式各樣的動物,主動跟孩子說:「寶貝,你好呀!」,鍛鍊孩子打招呼的能力。

其次,打招呼前先引見

見到陌生人強迫孩子打招呼,是不尊重孩子。試想我們走在大街上,你會主動去跟一個陌生人打招呼嗎?不會吧!但如果你認識的人引薦了一個好朋友,你還會不打招呼嗎?所以家長應該平等的對待孩子,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

當你想讓他跟陌生人打招呼之前,多一個雙方引見的過程,用孩子能夠聽得懂的語言介紹對方,而不是一上來就無緣無故的要求孩子打招呼。下次碰到孩子不打招呼,你可以試試這樣說:「這位阿姨,是媽媽的同事,你可以叫她丁阿姨~」

再次,從「再見」開始

兒童行為研究者發現,由於陌生人焦慮的影響,對孩子而言打招呼比說「再見」難多了。所以家長可以利用這一心理,既然孩子不願意打招呼,那就從說「再見」開始吧。

與陌生人分別對孩子來說是比較喜歡接受的一件事。所以孩子如果非常抗拒打招,那就不要強迫,更不要當面訓斥或事後追責,最好的辦法是,把話題引向別處,不要讓孩子成為負面焦點,在離開之前引導孩子說「再見」,這也算是另一種「招呼」了。

最後,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好自己

模仿是孩子學習新知的最主要途徑,所以家長可以在遇到熟人時,熱情的跟對方打招呼,身體力行的給孩子做榜樣。都說孩子是家長的複印件,家長在做,孩子在看,你用什麼態度對待別人,孩子都會記在心裡。這種言傳身教的力量是再多的說教也無法企及的。

就像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總之,如果您的孩子正處於,這種不打招呼的擰巴狀態,不要強迫他,不妨試試上面提到的4種方法。讓孩子發自真心主動打招呼,而不是迫於父母的壓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tprO2wB8g2yegND2pP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