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越豐富反而活得越累,怎樣找到心目中的「桃花源」?

2019-10-14     先鋒獨創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述了人間的一個仙境,說的是人們為了躲避戰亂,找到了一個沒有戰亂的世外桃源,過著自給自足、悠閒安逸的生活。可就是這樣時代被傳為佳境的地方,拿到現在人的生活中來欣賞,恐怕會有很多人認為,這不過就是個農田閒適,有什麼好讚美的,還是光怪陸離、繁華熱鬧的都市要舒服的多。

人們總感覺太累實屬心累,其實是除了四肢外的大腦太累。古時候科學不發達,人們所想的事情,以為是跳動的心臟在想,所以後來造出的跟思維有關的字,要麼用上心字底、要麼用上豎心旁,完全與大腦無關。當下我們都懂得,想問題是來自大腦,想得太多都會感覺頭痛。

那麼為什麼日子過好了,卻反而覺得越過越累呢?認真思考一下,可以給自己把脈,問題並不複雜,而完全在於自己的心態受到了環境的影響。總是在乎別人看自己怎麼樣、自己怎麼就沒有別人過得好。卻不求過好當下,總想過得跟別人一樣,或者最好能超過別人。這是一種心病,治療心病主要在於能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

其一、不要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與別人無關。有個故事《父子騎驢》,說的是:把驢給孩子騎,會有人批評兒子「不孝順」、把驢給父親騎,會有人指責父親「太狠心」,乾脆兩人都不騎,讓驢背空著,又有人會譏笑父子二人「太笨」。總之,怎麼做都不對。

每個人的主觀思維都與客觀存在是有偏差的,天下找不到一對一模一樣思維的人,只要我們的主見與客觀存在接近,就要毫不猶豫的堅持主見。當然有時也會堅持錯誤的主見,與客觀現實不斷碰壁,就要及時調整更改過來,但也得是自己的主見,不能人云也雲。

這是一個哲理問題,就是學會掌握一個中間「度」,既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只有合適才是最好的。自己的日子自己過,自己的路自己走。只要問心無愧,不要在乎太多的是是非非,心自然就不會累。

其二、時常所謂的壓力,很大一部分原因來源於「攀比」。你買了複式別墅,那我也必須弄個單門獨院;你有獨立辦公室,那我外出非頭等艙不坐;你的孩子出國留學,那我的孩子當然要緊跟其後。就這樣你來我往,暗暗較勁。贏了的人,獲得的是一種虛妄的優越感,而輸了的人,只能是陷入強烈的自卑中。

更可怕的是,比來比去比到最後,我們會有一種錯誤認知,那就是:幸福總青睞別人,不幸總糾纏自己。這種心態之下,只能是越活越累。

很喜歡網絡上的這段話:「有的人花期早,蓋茨39歲成世界首富,孫權18歲據江東,貝多芬4歲開始學琴……有的人花期晚,黃忠60歲跟劉備闖天下,姜子牙年近八旬封太師,佘太君百歲才挂帥……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一切都是剛剛好。」是的,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我們在各自的時區里,靜待花開就好。

沒有比較就看不到進步和落後,那就自己跟自己比,比較現在的自己和以往的自己。有句話說:外來的比較是我們心靈動盪不能自在的來源,也使得許多人迷失了自我。一個人的「富甲一方」,與另一個人的「籍籍無名」,其實沒有可比性。如果真要比較,就自己和自己比。

比如,5年前的自己,做事三分鐘熱度,而現在,不管做什麼,韌性很足,這就是一種「進步」;3年前的自己,任何事都淺嘗輒止,不肯下心力深入琢磨,而現在,對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抽絲剝繭直到融會貫通才算過關,這就是一種「成長」,可喜可賀。

與他人比,便有不平,以致不幸;不與他人比,只和自己較勁,才幸福多多,也驚喜多多。有人說:「使人疲憊的不是前面的遠山,而是鞋子裡面的一粒沙。」這粒「沙」,可能是世俗的評價、落後於人的事業,也可能是不再純粹的友誼。總之,人生在世,我們不可能所有事情都得償所願,更多的時候是希望與失望重疊、欣喜與失落交錯,每每夜深人靜時回想,不免黯然神傷。

但葉子是慢慢變黃的,故事是緩緩走到結尾的。世間一切,都不是突如其來的。如果暫時感覺有些累,不妨轉變變心態。實際上,我們能培養出一個平常心,不要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人們常說「知足常樂」,就是在自己一切的預想能滿足自己需要的情況下,不會再有太多不實際的追求,這樣才會得到快樂的身心健康。只要一顆心離開了市塵的搏擊,就得到了一所安閒自在的「桃花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p9F1m0BMH2_cNUgBAM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