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的時候,學校就會教我們唱「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支花……」讓我們從小就建立了中國有一個漢族加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認知,但這其實是一種相對簡單的劃分。因為等到長大以後才發現中國還有那麼一部分人,他們並不承認自己是漢人,但是當年又沒有歸入少數民族中,只能算是第57個民族,他們就是生活在祖國貴州西部的穿青人。
根據穿青人自己的族譜記載,他們是在明朝的時候被大明皇帝朱元璋,派遣到雲貴之地去平叛並且鎮守邊疆的將領以及士兵後人,這個根據歷史事實來看是很有道理的,真實性的程度非常高。
貴州這個地方本來就是處於雲貴高原深處,地形主要是以重巒疊嶂的山地為主,這就形成了它的交通極度落後。也導致了在古代的時候,封建統治者對於這裡的控制不是很得力,一旦發生叛亂什麼的,就需要調集大量人馬翻山越嶺地前來平叛,然而這樣效率顯然非常低下,而且會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
於是穿青人的祖先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定居於此,作為大明的軍隊為國家鎮邊守土數百年,遠離故土,紮根異鄉,這其中的辛苦自然是可想而知的。這些軍士們漸漸與當地的土著通婚,繁衍生息成了一個極為獨特的族群,講的是貴州官話,生活方式也是漢族的農耕,但因為喜歡穿青色衣服而自稱是「穿青人」,不與其他民族混合。
但因為貴州山區交通落後的原因,在這裡生活著的穿青人處於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不怎麼為人所知。直到1955年的時候,才由相關部門組織了學者訪問了這個生活在深山之中的人群,主要就是為了確定他們的民族劃分。
當時帶頭訪問的費孝通教授是倫敦大學畢業的經濟學博士,是真正融匯古今、學貫中西的大學者,他基於穿青人們的族譜記載,而將他們劃分為「漢族」,不過是「在當地居住很久以後,生活習俗有了一些改變而不願意自認是漢族的漢族」,但這種說法遭到了穿青族人們的廣泛抵制。
以至於後來頒發身份證的時候,他們的身份證上民族一項所填的既不是漢族,也不是其他少數民族,而是「穿青人」。依然享有少數民族的待遇,但卻沒有明確指出是少數民族,而是中國唯一的「未識別待定民族」,身份證也至今與眾不同。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