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父母,是與原生家庭和解的必經之路

2019-08-22   暖心理

01

原生家庭傷害人


挑剔、控制、威脅、指責、嫌棄、忽視、冷漠、壓力、恐嚇,太多太多了。

這些影響並非局限於兒時,很多人在長大成人後,依然飽受摧殘,無法搞好現在跟父母的關係。父母的軟硬威脅,從小延伸到大。

在工作坊里,很多同學講到了對父母的恨,至今要責怪他們不好。然後學了很多心理學,知道了要跟原生家庭和解。就跑來問我,怎麼辦。

是的。原生家庭塑造人,爸爸媽媽對你的一舉一動,都深深塑造了你的性格。學校、社會、時代、自我都在塑造人,但這一切的塑造,的確不及爸爸媽媽的影響深遠。

很多文章也開始在替原生家庭辯解:對不起,從來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自己混得不好,不該責怪自己的父母,云云。

其實我覺得,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

—— 父母皆禍害,這句話是對的。但是不僅父母皆禍害,所有的關係都是禍害。夫妻、親子、同事、領導、客戶、陌生人,每段關係中都存在著對我們不同的傷害。

所以與其說父母皆禍害,不如說關係皆禍害。父母,只是關係中的一種。

父母除了禍害,也有養育。再糟糕的父母,也有積極的一面,愛的一面。所以準確應該說:

父母皆禍害,也皆愛。

原生家庭對你的傷害不應該被迴避。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怎麼去看待和應對這些傷害,而不是採用原諒、怨恨等方式繼續應對。

02

天下的父母,不外乎這 4 種


我們所經歷的原生家庭,大概可以概括為 4 種父母:

1. 有能力用正向表達愛的父母。

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薰陶,或心理學的訓練。懂得如何正向、積極、關懷、尊重自己的孩子。他們視孩子為平等的個體,而非自己私人財產,而非滿足自己心理需要的工具。

他們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素養,他們能跟孩子健康溝通,雖愛但又有界限。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也懂得如何愛人,如何做自己,如何成功,如何人格健康。

這樣的父母,不能稱之為完美的父母,但的確少之又少。攤上這樣的父母,機率跟出生在馬雲、王健林家差不多。是你上輩子修來的福分,可遇不可求。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沒有的。

2. 只能用負向表達愛的父母。

父母為什麼會對孩子有控制呢?雖然他們潛意識層面在滿足自己的需求,這不影響他們的控制也是出於對孩子的愛。

比如不把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爸爸媽媽就會覺得你這麼自私,長大了會混不下去。為了讓你將來過得更好,你必須現在就學會無私。比如父母為什麼會在你粗心做錯題的時候打你呢?因為他們就是會覺得你做不好題就考不好試就沒有好大學這一輩子就完蛋了。

雖然他們的邏輯之不合理,方法之不科學。但他們會且只會用這種方式來表達關心。你讓他們尊重你,無異於眼睜睜地看著你萬劫不復,遁入苦難。太難受了。他們控制你的出發點無非是一個:希望你將來能好好活著。

他們沒學過如何消化自己的心理需要,沒學過正向表達,沒有接受過心理學訓練,甚至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他們沒有機會撫平自己的創傷,沒有機會消化自己童年被原生家庭的影響。他們只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竭盡所能去用自己的方式、邏輯、模式給你愛。

3. 沒有能力愛的父母。

他們或是出於重男輕女的家族傳承,或出於工作繁忙、現實困境、意外出生而無力撫養,不得不對孩子進行了寄養、留守、冷漠、忽視等方式任憑孩子自由生長。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父母是缺位的。

親戚、老人、福利院等人群充當了父母,然後他們偶爾來看看孩子。但是這些撫養人的愛是非常有限而有條件的,孩子在不得不看別人臉色的童年裡艱難地長大,活了下來。

他們最大的願望,可能就是爸爸媽媽能打自己一頓,能替自己做個決定。我有個來訪者曾說:如果我媽媽會給我選專業,再苦再累我都會幸福地堅持讀完。

還有個來訪者恨了他的小學老師半生,恨了他的小學同學半生。因為他父母的缺位,他不得已把對父母的需求都投注到了同學和老師身上,而老師和同學承受不了這個期望,就對他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4. 不存在的父母。

如果父母不在你身邊,起碼你還有個期待。在心靈里完成了一次寄託,你可能是半年甚至一年才能見他們一次,但你起碼在委屈的時候,可以想像:當我見到媽媽的時候……,有天媽媽會來接我……

但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生的時候,他們就不在了。他們或出於難產、意外、拋棄,讓孩子成為了孤兒。

幸運的會找到養父母充當了父母活了下來。更多的沒有被寫進故事的人、沒有被新聞報道的人,在這個世界上以某種方式艱難地流浪著,活著。更多的人,離開了爸爸媽媽,無法活下來。成為棄嬰死在了廁所里、草叢裡、馬路旁。

《神鵰俠侶》中楊過的出場,顯得異常讓人心酸。生來就沒有父親,母親過早病死。靠流浪生活,遇到了瘋癲的歐陽鋒,像是遇到陽光,但也是 「乖兒子聽我話,不聽話我就殺了你。」 遇到了養父母郭靖夫婦,則在黃蓉對楊康的仇恨和偏見中處處排擠。寄養到全真教的那段日子就更慘了,被趙志敬等人欺負。

遇到了小龍女,才第一次感受到了什麼是人間的溫暖。這一陷,就是終生無法自拔。楊過對於愛的匱乏,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回憶你的童年:你擁有著哪種父母?你又在期待著哪種父母?

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擁有一般的父母。沒有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我們每個人都在受著父母的傷害,也在接受著父母的庇護和養育,然後艱難地活下來了。

03

怨恨父母的好處

和原生家庭和解,從這裡開始

如果我們在期待完美的父母,我們就會對父母充滿恨。如果我們看到了真實的父母,我們就會對父母充滿了慈悲。

很多人都知道不該怨恨父母,但就是放不下。因為他們沒有思考過,怨恨父母到底有什麼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

通過怨恨父母,就不用自己為現狀背鍋了。

我以前會惆悵為什麼我的爸爸媽媽沒錢。當我剛到北京工作,為房租而斤斤計較的時候,我會心想為什麼我要生在農村而不是北京。當我要出去一個人闖蕩的時候,我會想為什麼我爸媽沒有關係可以給我找工作。當我覺得自己特別內向沒法去交朋友的時候,我會責怪他們為什麼要從小給我恐嚇造成了我迴避社交。

我總是在會幻想:如果他們不是這樣,我就不用這麼苦了。

後來我自己走出來了,找到了工作,賺到了錢,有了很多朋友。我發現對父母的那些恨也早已煙消雲散。轉之為自豪:我是靠自己的奮鬥有了現在。

我們對父母會抱有一個理想化的幻想,如果他們是完美的父母,我們現在就可以過得很好了。這其實是對自己現狀的逃避。

責怪原生家庭,就是希望原生家庭來為自己生活的苦背鍋。我們不願意為自己的處境負責,就會羨慕那些不用為自己處境負責的人。

幻想他人來為我們負責,是我們逃避責任最常用的伎倆。混得不好,應該時代來負責。在單位里沒被提升,應該 「公平」 來負責。考試沒考好,應該「體制」來負責。

是的,原生家庭造成了我們的現在。可原生家庭只是給了我們一個起點,一個初始值。你能在這個起點上,走得多快,走得多遠,走哪條路,則是你需要負責的。

條條大道通羅馬。有的人的確出生就在羅馬,也有的人出生在羅馬地球的對面。你往哪裡比呢?

每個人的起點不一樣,不可被決定。但每個人走多遠,則完全是自己的事了。

父母的不完美,的確給你造成了很多不完美的人格,讓你傷痕累累。這些傷害不應該被迴避,但也不是用來去責怪。我們討論原生家庭的影響,討論父母的傷害都沒有問題。

問題是我們需要搞清楚一個問題:

父母帶來的影響,誰來負責?

原生家庭影響人沒有問題,問題是,這個鍋,誰來背?

當你覺得應該父母來負責,就是怨恨。

當你覺得應該自己來負責,就是成長。

我們討論如何影響的目的,就是在討論如何改變。

怨恨父母的第二個好處,就是對關係的連接。

如果我們真的放棄了要求父母來為自己負責,真的決定一個人去面對。我們會感受到 「我長大了,我要一個人去面對」 的孤獨感。

但是如果幻想著父母改變來為我負責,我就還是被他們寵愛、保護的小寶寶。通過怨恨,我還把自己當孩子。通過怨恨,我們完成了拒絕長大。

長大,是一種喪失。長大意味著,我們要自己去面對現狀。

04

然後我們終於懂得

要為自己負責

當你決定好為自己的現狀負起責任,而不是再幻想他們來負責的時候,你才能真正跟父母和解。

我們需要的,也從來不是跟原生家庭和解,我們需要的是為自己的現狀負起責任。為自己的工作、財富、人格、孤獨、痛苦、不如意、一地雞毛的關係,承擔起責任。

我們需要去思考:我怎麼被影響了?我可以為現在的自己做些什麼?

當你能為現在的自己負起責任來,你就成了和父母一樣平等的成年人了。你們一樣有著彼此的艱難、無奈、言不由衷。你不再那麼需要他們,和解就是個自然的結果了。

這時候你的父母依然沒有任何改變,你改變就好了。

父母依然會控制你。可是控制你的不僅是父母,你什麼時候學會了 「如何應對別人的控制」,你就學會了如何應對父母的控制。

父母依然會挑剔你。可是挑剔你的不僅是父母,你什麼時候學會了 「如何應對別人的挑剔」,你就發現父母的挑剔只是你日常中的一部分。

難道你要去恨每一個控制你、挑剔你、嫌棄你、索取你的人嗎?

為自己負責,就是你發現父母對你的傷害,只是你一生中被傷害中的普通一個。如何應對傷害,則是你需要負責的功課。而 「你不能傷害我」,則還是嬰兒對於母親的訴求,是不願長大的幻想。

下載暖心理app,助你擁有走出原生家庭的力量,人生的困惑,這裡都有答案。溫柔成長,你就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