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前,它就已經有了很大的爭議。
我翻閱了一些原著,再加上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獻身》都是我看過好幾遍的書,原著的案件部分,確實很類似。
但我不是專業人士,專業的部分留給專業的人去討論,我們僅對電影的現實意義,進行解讀。
尤其,我本身是校園霸凌的受害者,我更想說一說我的感受。
1.施暴者,旁觀者,受害者
誰是受害者?
電影以胡小蝶的自殺開場,她是電影里的第一個受害者。
以此引出了作為旁觀者的陳念,和施暴胡小蝶的幾個女孩。
而後,陳念變成了第二個受害者,施暴的三個女孩里,有一個女孩開始動搖,幫了陳念一次,我們可以暫且把她當作,第二個旁觀者。
接著那個女孩也變成了受害者,陳念因為小北的保護,再回到旁觀者的身份。
在目睹胡小蝶自殺,自己被霸凌後,再作為旁觀者的陳念,在女孩被霸凌時,選擇站了出來,卻再一次淪為受害者,等待她的是更嚴重的霸凌。
而施暴領頭的魏萊,卻也是受害者。
她面對的是家庭給她帶來的冷暴力,和最後的死。
那誰是施暴者呢?
魏萊的父母是,魏萊是,和她站在一起的另外兩個女孩是,最後,陳念和小北也是。
旁觀者,是一個邊緣身份。
胡小蝶在自殺前問過陳念,「他們一直在欺負我,你們為什麼不做點什麼?」
作為旁觀者的陳念,另一個女孩,她們也因此進行了身份的轉變。
2.救贖
這部電影,不論人物角色怎麼反轉,怎麼迫不得已,其實還是善良的。
小北,這個角色,對陳念來說其實就是一種救贖,他雖然是看起來不安分的小混混,卻把陳念放在了心上。他的家是陳念的避難所,他在遠處悄悄保護她,最後甚至可以為了陳念去頂罪。
我們暫且不說,這個角色的衝突,不談小混混這個問題,但小北的設定,才是這部電影,最溫暖的地方。
因為生活里的受害者,沒有遇見小北。
沒有救命稻草,所以大部分人都只能獨自擔著,有人挺過去留下一生的陰影,有人挺不過去,就這樣了結。
除了小北,還有鄭警官,陳念的第一個班主任。
他們都是受害者的救贖。
陳念的班主任在離職的時候,說,「陳念,你要相信你做的是對的。」
這個毫無哭點的地方,我悄悄哭了。
是因為有了這些人,堅定的善意和引導,最後陳念才在自己的學生遇到問題時,知道如何去及時地保護她。
可我沒有遇到一個好的班主任。
在我被霸凌的時候,我的班主任告訴我,「你應該反思,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對你。」
這句話,讓我懷疑了自己很多年,很多年。
3.原生家庭
如果回頭看,校園霸凌的罪魁禍首,其實是原生家庭。
我看完電影的第一時間,就是想讓家裡有孩子的哥哥姐姐,都帶著孩子去看一看這部電影。
有些東西,你不說,但是感染得到的。
當鄭警官去找魏萊母親的時候,她母親的一席話真的讓我吃驚,完全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問題,怪外部環境,甚至魏萊說,因為她考得差,父親已經半年沒有跟她說話了。
所以她把壞情緒,把心理失衡,都發泄在別人身上,胡小蝶,陳念,都是直接受害者。
再者,如果胡小蝶,把自己被霸凌的事情告訴父母,是不是結局也不會那麼慘烈。
可就像電影里說的,「沒人教我們怎麼長大」。
那些來不及,都算了。
我們都到了可以做父母的年紀,也許這些問題被鮮血淋漓地剖開,並不是壞事。
關於原生家庭,我想幾句話帶過我的事情。
在身邊的朋友都成了旁觀者,老師也只是讓我自己反省的情況下,我是怎麼走出最艱難的那半年呢。
是我媽。
被霸凌最慘的那天,我哭著給我媽打電話,我說,如果不轉學,我可能就死了。
哪怕現在想起來都還是難過。
媽媽跟我說,天塌了她會幫我頂著,她說,她會永遠站在我這邊,哪怕所有人都拋棄我。
不要小看這幾句話,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我就是靠這幾句話活下來的。
4.陰影
所有人應該都對開頭和結尾處,陳念反覆說的,關於「was」和「used to be」的那句話,「這裡曾是一片樂園」,而「used to be」包含了失去樂園的悲傷。
此時她的面無表情被放大。
被霸凌過的人,很難走出來。
哪怕過了十幾年,我可以做到不刻意去回憶,但我到底有沒有被改變,是不是想起來的時候可以不再哭,我自己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