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關鍵詞
生命質量評估;放棄治療;
案例呈現
王先生今年43歲,因突發腦溢血入院,CT顯示腦幹出血20ml,行急診開顱減壓手術後入ICU。外科團隊的積極治療雖然保住了患者的生命,但手術後患者的意識未能恢復,無自主呼吸,需依靠呼吸機來維持。
隨後的一周中,對患者進行了退熱、利尿、抗菌、降壓等對症治療,CT顯示腦幹淤血逐漸吸收,但患者的意識、自主呼吸情況依然無改善,又並發肺部感染、腎功能異常,最大劑量降壓藥也無法維持患者的血壓穩定。
王先生妻子育有一子一女,均未成年,家中經濟壓力大,需長年償還房貸,但妻子覺得王先生還這麼年輕、孩子還小不能沒有父親,不忍放棄任何一線希望,寄希望於積極的治療能使患者恢復意識。而主管醫生認為,堅持積極治療對患者收益不大,使其恢復意識的可能性極低,而且目前該家庭已經債台高築,醫生不忍見這整個家庭被拆散、拖垮,因而向家屬強烈建議放棄治療。
你認為醫療團隊應如何行動?
案例來源:協和醫大八年制博士生 紙 橙
小編導讀
「放棄治療,這話由誰來說」
——Dr.X 外科醫生的日常 【知乎】
可以說,醫院是世界上最讓人糾結的地方。它不像在軍隊或學校里,有人告訴你該如何去做;不像在工作或學習時,失敗了總有退路。醫院一方面給人生的希望,另一方面又讓人不得不直面最痛苦的選擇。
在知乎有一篇文章名為「 放棄治療,這話由誰來說?」,分享了一個病例:一位高齡的腫瘤患者,已經發生全身多處轉移,從醫學專業角度而言已經給他判了 「死刑」。不過即便是在醫療團隊向兒女解釋後,還是陷入了艱難的抉擇,不治或許就會攤上 「不孝」的罵名,而治療又會面臨著家庭無法承受的醫療費,只為換取甚微的希望。按作者所言——
無論是花光積蓄還是背上罵名,在中國,哪一條路都不好走。
這個例子與本案例的出發點或許不同,但歸根結底是同一類問題,或許理智里都清楚應該放棄治療,但不論出何原因,這個口是斷然不能張開的。
我們感慨於他們夫妻情深,惋惜於丈夫英年危病,或許也會自然認為 「放棄一切為對方付出」才是對得起結婚誓言做法。
不過生活都是自己過,如果有一天在飯後閒聊時,當初用道德標尺丈量這對夫妻的人,聽到他們揭不開鍋,也許妻子不堪生活的重擔最終選擇放棄時,也只是會唏噓幾句:
「誒,想當初...人生實難...」
當這個事情擺在面前的時候,我們會尊重選擇堅持的勇敢的人,不過含著淚不舍地選擇放手的人是否也應當得到祝福呢?如果選擇放手,這話該由誰來講,家屬,還是醫生?
請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吧。
文中圖片、視頻均來源於網絡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提出自己的精彩點評~
並請期待本周日-「熱議評述」
編輯:如日中天
案例: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張迪
審核: 粉條兒菜、燕白黃瓜、覆蘿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