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才想起讀書,裝出來的文化,遮不住虛偽
書到用時方恨少,少的不是書,而是內心的修為
這幾天,關於讀什麼書的話題又被人扯了出來,因為又一年的世界讀書日來了。記得在有一年世界讀書日的時候,有很多人問我該讀什麼書,我當時調侃說,讀小學語文吧。很多人都是在讀書日這一天才讀書,過了這幾天就把書本放下,不再讀書了。仿佛只是為了應付一個節日,又仿佛是顯示自己還在讀書。
曾有那麼一段時間,仿佛讀書是一件很可恥的事情。如果一個人拿著書看,可能會被人恥笑,仿佛拿上書的人都是書呆子。但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人提起讀書這個話題,也有很多人將讀書的形式從電子化轉向的紙質化,仿佛手中沒有紙質的書,找不到讀書的感覺。
讀書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其實與讀什麼樣的書有關,在我們的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很多的書,但是絕大多數的書對自己而言都是廢品。不要說曾經有位學者提出了不需要讀的十類書,就當前來說,有很多推薦我們閱讀的書,確實是最不必要讀的。
有很多人的案頭上都會放很多書,但是書放很長時間甚至很多年都還是新的。沒有翻過的那些書不是給自己看的,而是給別人看的,是讓別人看見自己擁有這本書,只是表達自己的一種態度。
某一年,在我的辦公桌上多了幾本書,我略微翻了一下,我就放到一邊了。是一位同仁寫的書,實質上就是把自己發表的豆腐塊(非文藝作品),整理成冊子印了出來,實在不忍看下去。拿上這樣的書,要看你的話,恐怕會被自己恥笑。
還有一次,收到了一幾本書,是某類書籍。我翻了翻便一點興趣都沒有了,於是就把它墊在了電腦下面。後來有人看見了,提醒我說你不能把這樣的書放到這種位置,當心有人會因此找你的麻煩,給你扣大帽子。那個時候才意識到,一本書的價值,並不在於它的內容,而在於它的來頭。無論多麼爛的書,來頭大了,在別人面前,你還必須表示出對這本書的尊重,這仿佛回到了幾百年前的文化氛圍中。
所以說讀什麼書,要看你的目的是什麼。現在很多人擁有書的目的是裝門面的,而真正讀的人很少。所以,要是出於一種裝門面的目的,你需要的不是什麼書,而是一個大大的能放下很多書的書案或書架。
真正喜歡閱讀的人,是不會因為讀什麼書而感到困惑。因為書很多,知道自己喜歡的書是永遠也讀不完的,所以就隨便讀下去就夠了。而不需要去分別什麼書,去選擇閱讀取向,因為自己已經養成一種閱讀的習慣。
但是不喜歡讀書的人,即便是給他推薦的是最優秀的作品,或者很短的文章,他也是讀不下去的,或者只是呈現出一種讀書的樣子,表示自己曾經讀過,而並不在乎讀書的結果和意義。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本來就帶有很強的功利色彩,讓讀書變得膚淺勢利。那些在書中尋找酒色財氣,尋找滿足物慾的捷徑的人,註定是不懂得讀書的內涵的。書到用時方恨少,少的不是書,而是內心那種修為。
靜心簡語2020.4.22.13:29於漢中(原創作品,嚴禁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