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印:吳昌碩:「二耳之聽」

2019-09-03   談藝錄

今天我們來讀一方吳昌碩大師的印作。

一、吳昌碩為什麼為成為大師

吳昌碩是清末民初時期中國頂尖的藝術大師,是近代書畫篆刻藝術的開派宗師。

吳昌碩大師一生刻印量巨大,甚至篆刻圈子內流行一句話:「如果你遇到某個字,不知如何安排,那麼,你可以拿出吳昌碩大師的印譜,多半就可以翻出你需要的字的安排方法,吳大師早就替你安排好了。」言下之意,吳昌碩的印譜,就是一本篆刻篆法、章法字典。在篆刻界,他是巔峰式的人物,寶藏豐富,同時也難以逾越。

他最風華正茂的年歲正趕中上太平天國戰事,於是被迫顛沛流離;他藝業大成的年歲趕上國弱民貧,他常常不得溫飽與安定;那麼,在這樣的大時代環境之下,他是如何成為一代文藝大師的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84歲時的吳昌碩留影於西泠印社)

1、他付出了足夠多的時間。吳昌碩有他自己的脾性,他自幼刻苦耐勞,喜歡讀書,性格沉靜,做事有恆心有毅力。他從10歲即開始學刻印,最初,他是因戰事孤身「浪跡四出,以刻畫金石治生」,刻印大多只是謀生,而後來,篆刻成了他的生活,直至老年,他「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一生刻印達70年,做一件事並不難,難得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時間是公平的,時間花在哪裡,哪裡就有回報,吳昌碩的篆刻成就正得益於他的沉沉靜靜刻了一輩子印。

2、得益於他學養的積累。從小就喜讀書,這是他成為大師的第二條原因,他不只是刻印,他還把大部分精力用於讀書,用於從師學習,用於接觸金石器物,他泡在書籍堆里,他泡在金石器物之中,泡在精研金石的師友群中……「沉浸濃郁,含英咀華」,他向著他畢生唯一的方向做各方面的積累。而這些積累,最終都彙集表現在他的刻刀之下。這很重要,很多朋友刻印,容易把精力完全放在刻上,而忽視了學養的積累。而實際上,一個人篆刻成就的高低,最終拼的是學養,學養的厚薄甚至就是匠人與藝術家的分界線。

(吳昌碩像)

我們今天讀的這方印,也足能說明這一點。

二、一方古璽印式的文化含量

今天讀的這方印是一方古璽印式的印,如圖:

(吳昌碩:二耳之聽)

印面是典型的古璽白文印,此類樣式的璽印,楚系、齊系、燕系、三晉系古璽均有,這是白文印的經典樣式。適應於六國古文的任意一種文字,重要的是,它有邊框,白文印的邊框。

印文是「二耳之聽」,什麼是「二耳之聽」呢?我們來看吳大師的邊款:

(二耳之聽印的邊款)

邊款里的文字是「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吳俊。」這句話出自《墨子·尚同下》,原話是一段:「一目之視也,不若二目之視也;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強也。」翻譯成白話大致就是:一隻眼睛所看到的,不如兩隻眼睛所看到的;一隻耳朵聽到的,不如兩隻耳朵聽到的;一隻手操拿,不如兩隻手強。

兼聽則明,這是極富哲理的一段話,吳昌碩大師擷其精華四字入印,以邊款披其內涵,使這方印真正成了文化含量豐富的藝術珍品。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文化含量,才使這方印在2015年保利春拍時拍出了132.25萬元的高價,要知道,這僅僅是一方青田石,不是田黃、雞血一類的高價值石料。

三、精彩的一方印

1、古璽印的特性

古璽白文印,大多具有同樣的特徵,就是帶有明顯的邊框,原因很清楚,因為戰國古文字字形不一,或大或小,或方或圓,或者是是三角形,它們無法適應方方正正的印面,如果不給這些文字加上邊框,這方印章的印章屬性就得不到保證。我們可以對比這方印有邊框與無邊框的實際效果,如圖:

(有無邊框的比較)

顯然,當邊框消除之後,印面四字的不規則性完全暴露,印章的典雅端正屬性隨之消失,文字的古樸趣味雖然依然存在,但用作印章的話,顯然除了形制上天然的方形印面有紅紅的邊界外,實在太不規整了。

戰國文字跟漢印的繆篆文字不同,漢繆篆文字本身就是根據印章改造過的文字,它的字形是方正的,整齊的,所以,我們見到的漢印,除了西漢初年的作品,大多是沒有邊框的,在此一點,篆法決定了章法。

2、疏密關係

吳昌碩學習鄧石如和趙之謙的章法理論(主要是趙之謙),他跟趙之謙一樣,對疏密關係尤其強調,所以我們看他的印章,疏密關係也較為突出,但也並不完全相同,他的疏密關係相對來說,更加溫和,他對於疏密關係的應用更加純熟。

(明顯的疏密對比)

這是一方三疏一密的印,我們之前的文章已經講過,三疏一密,要比三密一疏難以安排得多,吳大師的安排是強化了字形上最為繁密的「聽」字,強化手段是加粗了它的筆畫(四個字中,它的筆畫是最粗重的),使密的分量足以與其他三個字形稀疏的字體量相當,形成勢力均衡而對比強烈的疏密關係。分量均衡,保證了印面的穩定;對比強烈,增強了視覺衝突感。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聽字左下的「土」字一角,吳大師有意弱化成較細的筆畫,是謂密中有疏,這增加了審美層次,似鏡中觀鏡,疏密關係,層層疊疊。

3、邊框的處理

注意,這方印的四面邊框並沒有完全閉合,而是留出了左下角的開口,這個開口很重要,因為這個角的「聽」字分量強化之後,氣息閉塞,需要留出透氣之處。有了這一處開口,這方印才不致於板滯,氣息才足夠暢通。

(邊框的處理)

當然,這是我們討論過的「潛虛半腹與峻拔一角」,是最常用的章法安排手段,軍事上也有這樣的術語,叫「圍城必闕」,當一方印四面全部包圍緊迫之時,一定要留出透氣之處,而這透氣之處,也須重兵把守,此處的「聽」正是這裡的重兵。注意觀察,聽字的左部,下部都有與邊框相接的一處,是謂守氣的開關,有此兩處,全印才既致於「漏氣」、「跑風」,又陣形儼然,章法嚴整。

常常有不理解吳大師者,認為他最後的做印,不過是在印面上隨意敲敲打打(或者是在鞋底上任意摩擦),但實質上是,大師任一處輕微的動作,很可能都是潛心思考之後做出的精心安排。

4、方圓互異,見筆見刀

見筆見刀是趙之謙的理論(即趙之謙「鉅鹿魏氏」邊款里所說「古印有筆尤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方圓互異是吳昌碩的升級版理論(原話是吳昌碩大師在《耦花庵印存》序言里的「夫刻印本不難,而難於字體之純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圓之互異」)這兩段話很重要,請大家一定記牢。

(方圓互異)

針對於這一方印。我們在「二」的橫筆,「耳」的頂橫,「聽」的大部分筆畫看到的是渾圓的筆墨意態(藍筆示意);而在「耳」字的豎筆,之字的大部筆畫,聽字的部分筆畫,都有峭利的刀痕展露刀意(黃筆示意)注意看,其實黃與藍其實與是對角呼應的。

(《吳昌碩談藝錄》書影)

如果你認真領會吳昌碩大師的每一方印,你就會理解孔雲白先生的這段評價:「吳俊卿繼趙撝叔之後,為一時印壇盟主。其氣魄宏大,天真渾厚,純得乎漢法。吳氏身兼眾長,特以印為最,遠邁前輩,不可一世。東瀛海隅,亦競相相爭效。然得其真傳者,能有幾人乎?」「近人吳昌碩(刻印),奇偉渾厚,豪爽之氣,別具一格。(《吳昌碩談藝錄·附錄》)

(【布丁讀印】之35,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