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後的遠方風景是一種淡淡的溫柔

2020-03-20   焦點常州

閱讀後的遠方風景是一種淡淡的溫柔


目前,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體力和精力減退、職業疲勞感、父母年邁、孩子成家立業需要,可以有時間做自己的瑣事了。恰如梁文道在《悅己》中所說的: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此時此刻非常理解老同學錢毓放棄大城市的生活,舉家搬遷至老家半邊山下的初衷。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煮茶。一門心思做做民宿、經銷新疆特產、種種菜、養養花、閱讀寫作、外出旅行,過著「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

以前工作、家庭、生活閒暇之餘,就是旅遊、散步、閱讀,閱讀了一些文章,如余秋雨《風雨天一閣》、杜甫的《諸葛廟》詩、白居易《王昭君二首時年十七》等。閱讀文學讓我超越自己的視野,超越自身的常識而認識更為闊大的世界。每個人在閱讀時,都會從中找出自己想要的,找到同伴,找到參照,也找到力量。的確,文學中榜樣的力量,學無止境、行無止際。結合自身工作、學習,生活方方面面的實踐活動,以歷久彌新的文學來鏡鑒自我言行,翰墨飄香處,真知灼見,睿知哲思,不管有無收穫或收穫大小,從不中斷大地土地上汗流浹背的辛勞,細心編織著屬於自己的「文學創作夢想」,陸陸續續地寫詩歌、散文、新聞、應用文寫作等等,在平凡的經歷中實現了自我價值。

近日,看著老同學陶的《鏗鏘6人行-吳哥窯旅行遊記》,以個人的視角觀察為主,逐個探訪古老的佛教文化、建築,每個細節、每個畫面、場景,慢慢組成旅行的全過程,圖文並茂、結構層次分明,平凡中凸現較好的文學功底。若囿於書本,你就會出現「你翻開書,滿眼都是帝王將相;合上書,身邊全是柴米油鹽」,不如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近三年中,相繼去了天一閣、武候祠、王昭君墓等遠方風景。建於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的寧波天一閣,由當時退隱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各類書籍30萬卷。讓人嘆為觀止的是天一閣建築疊山理水、植樹築固、園林以福、祿、壽做總體造型,用海礁砌成九獅一象等景,風物清麗,格調高雅,別具江南庭院式的園林特色;親眼看到藏書樓在防火、通風、防潮方面也獨具特色,體現出古人智慧;第二站到了成都的武侯祠。是中國唯一一座君臣合祀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為其忠義、道義、仁義的憂國大義而折服,「義」代表了三國文化的精髓,把儒家文化與軍事文化的典型結合;地處內蒙古呼和浩特南部的大黑南岸昭君墓,昭君在漢元帝時被選入宮,競寧元年(公園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昭君自願出嫁遠入匈奴,「昭君出塞」不但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而且為中原王朝大統一奠定了基礎。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家國情懷早已成為中華兒女的內在品質,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

《文化苦旅》中有這樣一句話「遊客們在觀看壁畫,也在觀看自己」,認識遠方其實也是認識自己,遠方是我們感知和了解更多文化的紐帶。不同的地理環境誕生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踏上旅途,離開日常的習俗,我們可以放飛思想,體會不同文化的魅力。在你穿梭大街小巷、人文軌跡時所獲得的是書本與網絡中給予不了的寶貴經歷。等到從遠方回來,連那些麻煩的眼神也會變得溫柔起來,不大對身邊人與事斤斤計較了,遇到困難時,只要生機不滅,總有抬頭的時候,個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國家民族的事也如此。


我們大都熱愛「家人閒坐、燈火可親」平凡人的生活,而閱讀、遠方帶給我們啟示:不管走到哪一步,人總要把自己生命的精華都調動出來,傾力一搏,才叫有意思的人生,等到疫情散去,定會有個更美好的遠方旅行等著我們。


作者: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