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潘天壽2億,李可染1.38億,書畫市場為何仍舊屢拍天價?

2019-11-28     雅市集

11月20日,中國嘉德2019秋季拍賣會圓滿收官。

經過5天32場的燃情拍賣,最終成交價高達25.68億。

其中,中國書畫總成交額15.9億,占比62%;

在拍品TOP10榜單中,書畫占8席,其中現當代作品5件;

成交價過億的3件拍品,全部為書畫,其中現當代作品2件;

分別為:

潘天壽《初晴》 成交價:RMB 205,850,000

李可染《井岡山》 成交價:RMB 138,000,000

由此,中國現當代書畫的強勁勢頭可見一斑。

當下的經濟環境並不樂觀,眾多中小企業,甚至知名大企業的運營都頻現危機,有眼光的投資人也捂住錢袋,謹慎出手。

可是為什麼,書畫收藏會如此一枝獨秀?

為什麼在資本寒冬下,還有人願意天價收藏書畫?

書畫最能代表文人意趣

說白了,中國人還是最適合東方式的審美。

什麼是東方式的審美?

其實就是蘊含有哲學智慧的君子風度。

比如中庸致和、比如天人合一、比如上善若水。

而國畫中的潑墨、皴染、具象、寫意,恰恰能完美表達出這些意境。

潘天壽《初晴》

140.5x364cm

《初晴》是潘天壽在1958年接到任務為杭州西子湖畔華僑飯店而作的一幅畫。

畫作高1.4米,寬3.64米。蒼岩巨松,氣勢恢宏。

畫幅右上方題跋:

一石一花盡奇絕,天台何日續行蹤。

料知百丈岩前水,更潤百丈岩前松。

潘天壽在創作《初晴》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總裁胡妍妍表示:

杭州是多少文人墨客的精神原鄉,在那裡,他們建構起了美好的審美期盼和自由的價值指向,並生髮出歸宿般的生命感悟,從此念念不忘。

《初晴》局部

在藝術評論家看來,《初晴》打破了傳統的畫目分類藩籬,將山水畫與花鳥畫的構圖有機結合,構圖新穎,立意高深。

《初晴》拍賣現場

1959年《初晴》開始懸掛在杭州華僑飯店。

但是大畫長期容易受損,20年後當地機關請潘天壽的學生對著照片臨摹了一幅一樣大小的,替代上牆。

從此原作入庫,1979年之後《初晴》原作沒有再出現在公眾面前,一晃便是40年。

嘉德2019秋拍精品展深圳站現場

中國美院原副院長王贊對潘天壽的《初晴》念念不忘:

這幅作品見證了中國繪畫的高峰,它的再次出現讓我們感覺到藝術家的重要地位。

書畫最能體現修養情操

1970年代,李可染為畫「井岡山」而主動要求到井岡山寫生,收集創作素材。

其時他已是七十高齡,並患有嚴重的疊趾。

為了不影響登山寫生,他毅然截掉疊趾,去完成他心目中的聖地寫生。

——這,就是一個藝術家的追求。

李可染在井岡山

在國畫中,有很多作者所要傳達的主旨,能引起觀者的強烈共鳴。

這是一種深層次的情感認同,也是一種高品階的藝術享受,非世間所有物質金錢所能比擬。

李可染《井岡山》

177x127.5cm

作品豎幅構圖,將傳統山水畫只是做遠景的素材用「長焦」法拉向眉睫之前,仰望之處,瀑布飛流、蒼翠疊嶂的井岡群峰,溝壑紋理排列肅整。

中景處留白以示氤氳雲氣,蒼蒼茫茫。

近景處作筆直雲松,松下畫三面紅旗和三組軍民,其間有背著挎包的孩子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井岡山》局部

從繪畫技法來看,李可染獨創性的用水墨,把山脊在日光下的變化表現的極為成功。

用淡墨畫出了雨後初霽般的山川新貌,用濃墨突出了松樹的近景關係。

畫中山勢壁立千仞,雲海蒸騰,輕與重,薄與厚的對比強烈,讓人觀之震撼。

《井岡山》與《初晴》展出現場

書畫最能展示文化底蘊

中國有句古話,叫:詩書傳家。說的就是文化、藝術對人生的重要性。

我們所能見到的任何深院大堂,其正廳必然會有書畫懸掛。

這是千百年來,積善之家代代沿襲的傳統,也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呈現方式。

人民大會堂中的書畫

當然,像拍場上這種天價書畫,很多人買回去,並不都是要掛的,而是為了藏。

經濟普遍下行的狀態下,沒有任何貨幣比藝術品更能固守自身的價值。

李可染 《千岩競秀萬壑爭流圖》

成交價:1.26億

2018年嘉德春拍

李可染的《井岡山》共有兩幅,2015年時,其中一幅拍出天價,是1.1億。

四年後,另一幅則輕鬆拍出1.38億。

冷軍的《世紀風景之三》在2011年1955萬,2016年2817.5萬,2019年4370萬。

八年時間,翻了兩倍還多。

現當代書畫作品倍受歡迎

藝術品的價值,往往是在自身價值之外,還能成社會另一種財富的衡量工具,或者說是承托載體。

現當代書畫那麼多,但並非所有作品都有如此高的價值。

這就需要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慧眼,或者一個值得信賴的平台。

潘天壽《無限風光》

成交價:2.87億

2018嘉德秋拍

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如何走出寒冬,撥雲見日?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嘉德的解決方案是堅持專業精神,把握市場導向。

而我們的解決方案,或許是植根於東方藝術的豐沃土壤,深耕細作,從不輕易放過每一次機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BnstG4BMH2_cNUgiRZ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