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進真實的陪讀生活--北京7月14日線下聽友活動紀實

2019-08-27     隨口說美國

原創: 婷婷 於盈 無限空間 昨天



文:北京文案宣傳組義工 婷婷 於盈

6月29日,北京群舉行了義工資源整合後的首場聽友線下聚會,7月14日,在北京新義工大組各位同仁的努力推進下,又舉行了第二次聽友線下活動。


如果說第一次活動是資訊匯總,乾貨十足的話,那第二次活動就是真情實感,令人動容。為什麼這麼說呢?

本次的分享嘉賓樂媽,在聽友們看來絕對是一位資深的陪讀媽媽,聽了她的分享後,你會覺得她幾乎是用靈魂在陪讀。

她不是機械呆板地只負責孩子的吃喝拉撒,而是從孩子的生活、學習、性格塑造、習慣養成、、特長培養、人際交往等全方位提供幫助和扶持,讓孩子即使身在異國他鄉,也能穩定地融入當地文化,安心地學習。

孩子的優秀成長,和樂媽精益求精的陪讀是分不開的。


樂媽整場的分享都在娓娓道來,她用自己和孩子的真實經歷給大家詮釋了: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


樂媽是一位很有人生智慧的媽媽,她不僅深諳人際交往之道,更有出色的表達能力。有一本書叫做《故事思維》,講的是用故事的力量獲得表達高度。

樂媽的分享就將故事思維用到了極致,她每一個觀點背後,都有自己的經歷在為其支撐,深入淺出,發人深省,給人啟發。

1.父母是孩子的根源,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一開場樂媽就向大家拋出了一個觀點: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想要收穫怎樣的孩子,先要活成那樣的自己。

否則只能讓孩子在與自己期望相反的路上越行越遠。她犀利地提出:所有孩子出現的問題,家長都要到自己身上去找根源。可謂振聾發聵,擲地有聲。

她舉了自己和先生的婚姻,倆人已經結婚23年,但感情依然很好,儘管他們是性格完全不一樣的兩個人,他們用自己的承諾和包容成就了一段叫人羨慕的感情。

孩子在這樣和諧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陽光自信,活潑開朗。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有愛懂體諒,孩子自然也是得體有禮。

2.凡事有因果,現象背後必有動機

教育是中國父母最關注的話題,這從北京群每次的主題分享就可見一斑。

很多家長糾結於孩子學習不主動,做事拖延,效率低下。

家長此時要做的不是去苛責孩子,而是要針對孩子厭學現象去分析背後的厭學動機,為什麼不想學,是太累,還是太難,或者只是僅僅是懶惰?

知道了原因,了解了情緒,家長就可以對症下藥,或排解情緒,或解決難題。

比如說樂媽,孩子想提高成績時,她可以四處打聽靠譜的老師為他補習,孩子需要一門過硬的運動特長時,可以找到好的教練資源帶他訓練。

這樣強大的資源搜索能力是如今家長必備的能力之一。

3.家長積極的人際交往是孩子主動融入當地的動力

樂媽16歲的兒子一直比較熱衷於打籃球,這項運動可以幫助他更快地和同齡人打成一片。

青春期的孩子對於社交是有渴望的,他能夠主動克服困難靠近本土圈,代表他有很強的融入動機。

樂媽在客觀上為孩子創設了比較純粹的英語環境,她為孩子選擇的私校,中國學生的比例很低,這一點無論在英語提高還是融入當地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

樂媽在主觀上為孩子樹立了主動融入的榜樣,剛開始英語交流不太好的情況下,作為她自己也在積極地靠近一些本土家庭,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當地的教育資訊,令一方面可以多了解當地人的生活文化。

到美國讀書,除了學習知識本身,了解多元文化,擁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品質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海外教育最有價值的意義所在。

樂媽坦言,美國的精英教育、領先教育多數是在私校,因此建議大家儘量給孩子選擇私校。

4.有智慧的家長,要懂得做事情的策略

從到美國訪校擇校前,樂媽幾乎對北京所有的留學中介了解了個遍,得不到自己的訴求後,她開始親自到美國的學校進行挑選走訪。

關於東西海岸的學校,她給出的建議是,如果想要讓孩子在藝術和音樂上有所發展,東海岸是首選,這裡有很好的教育資源,非西海岸可以比擬。

學校排名上,樂媽並沒有一味地去尋找特別靠前的學校,而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挑選最適合孩子、排名也很不錯的學校。

首先美國的名校錄取不是將成績作為唯一的標準,它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從各個學校挑選符合的人才招生。

在成績上,美國衡量的是在各個學校的成績占比,只要能做到自己學校的優秀,也是有機會被錄到不錯的大學。

想清楚了這點,樂媽就沒有奔著特別頂尖的私校,她坦言,她的策略是做到中等學校的一流學生,一可以激發孩子的鬥志,二不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一味拼成績並不是她帶孩子到美國的初衷。

樂媽給最終給孩子選的學校排名不錯,規模不錯,教學質量也很好。是一所聯合國官員指定的私校,孩子在這裡學習帶勁,生活愉快。

有智慧的家長在擇校上,懂得從實際出發,綜合孩子的意見。海外教育對家長來說,要上的第一課就是尊重孩子的意願。

5.面對校園霸凌,家長要勇於發聲

校園霸凌,不只存在於美國,哪所學校都有,只有人的地方就會有衝突和矛盾。遇到霸凌,先擺正觀念,一味隱忍是不對的,但是過分激動也不可取。

樂媽在解決孩子霸凌的時候,冷靜沉著,第一時間和學校進行郵件溝通,讓學校了解自己堅決的態度,並且能對事情引起高度重視。

當事情再次發生時,樂媽的選擇是直接到學校進行面對面溝通,她恰到好處地將漂洋過海到赴美求學的弱勢母子形象展示了 出來,讓學校從道義和情感層面都靠攏到了她的立場。

最後學校出面干預徹底解決了這次事件,並保證不再發生同類事情。

樂媽告訴聽友,面對霸凌,家長要勇於發聲,亮明態度,才能讓傷害遠離自己的孩子。

6.陪讀家長是孩子海外求學的堅強後盾和心理療愈師

陪讀媽媽是一個偉大的群體,相比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迅速,媽媽們需要更長的時間去適應和融入新環境。

海外最難捱的不是物質條件的局限,而是內心深處的孤寂,遠離親人和朋友,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還要隨時接住來自孩子的各類困難,即使自己得不到排遣,任何時候都要全力以赴地做好孩子的堅強後盾,照顧好飲食起居、排憂解難、心理疏導。

為母則剛,肩上的責任讓媽媽們沒有一刻輕鬆,但當看到孩子能夠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時,又會覺得無比值得。

樂媽就是這樣一個積極樂觀的人,她不僅幫助孩子,還帶動孩子。陪讀媽媽的內心孤寂感,她時常也有,尤其是剛到美國時。

後來她開始在公眾號上寫自己的經歷,一是為了記錄,二是為了排解,無心之柳反而促成了她後來在美的發展,她真誠樸實的文字內容被當地一所學校的老師發現後,隨即邀請她到學校教授中文。

如今除了幫助和照顧兒子外,她有了自己的工作,不僅有收入來補貼家用,還可以豐富自己的生活,一種重新找到自身價值的感覺。

最理想的陪讀狀態莫過於這樣,孩子忙孩子的學習,媽媽忙自己的事務。

風平浪靜時,互不干擾。

有事來臨時,媽媽隨時在你身邊,盡全力幫助你、支持你。

孩子才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去拼搏、去努力,因為他知道任何時候,都有一個人在後方望著他。

這就是陪讀媽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有人會覺得陪讀是媽媽的犧牲,事實並不是。我們可以把陪讀認為成單純的陪伴,在國內,孩子的學習需要監護人的扶持,同理,到國外,未成年的孩子更需要照顧,生理和心理更全方位的照顧。走出國門的媽媽們,要積極地融入當地,不僅為了帶動孩子,更為了活出自己的精彩。

樂媽就做到了,她盡了母親的責任,卻從沒有忘記自我。有分寸的陪伴,有智慧的放手!

既然選擇了陪讀,就要快樂地陪讀,快樂地生活。有能量的人,在哪裡都可以綻放光芒!

祝所有的陪讀以及將要選擇陪讀的家庭都能從樂媽的分享中吸收能量,獲取養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BB_6mwBJleJMoPMawH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