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淄博的這條老街,范蠡在此發明了秤,秤桿上有「福祿壽」

2020-03-22     懶游的故事

宅家神遊講故事,今天要說的是春秋時期范蠡發明「秤」的故事。

話說山東省淄博市的西部,有一座周村古商城。這片深受儒家文化浸潤之地,是中國商業的搖籃之一。春秋時期,周村的前身於陵已經是齊國的一座大城市。附近百姓的都會拿出家中的物產到城中集市交易。

越王勾踐復國後,范蠡隱姓埋名,輾轉各地經商。當他來到周村時發現,這裡的人們做買賣,都只用眼睛估測分量,很難做到公平交易。

一天,范蠡走在路上,無意間看到一位農夫正在從井裡打水,手中木樁的兩頭,一頭吊著一個木桶,另一側繫著石塊。木樁兩側上下擺動,取水既省力又方便。范蠡受到啟發,造出了中國第一桿「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計量貨物重量的工具。

提起秤的支點,後面是秤盤,前面是秤砣,秤桿上有星。稱的出現,讓貨物交易變得公平合理。但范蠡又發現,一些投機商人會在秤上偷偷動手腳,讓顧客買到的貨物缺斤少兩。於是,他巧借當時人們對天地神的敬畏,重新製作秤。

古代一斤為十六兩,秤桿上共有十六顆準星,分別是象徵「天」的南斗六星、象徵「地」的北斗七星和象徵「福祿壽」的三星。

周村老街居民介紹說,我們有三星「福祿壽」,如果你缺了一兩,就缺了福;缺了二兩,就少了祿;缺了三兩,就短了壽。這是對於周村大街的商人們從道德上的一種很好的約束,就是有人想要剋扣斤兩時,心裡不免會嘀咕,為了幾兩就冒著短了「福祿壽」的風險,太不划算。

周村商人幾百年來以德立商,「德」裡面首先第一位的是講究誠信,是以義致利。做好商人之前,一定要做個好人,立商先立人。

天地一桿秤,三尺有神明。唯有光明正大不欺人,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生意也才能做得長久。范蠡制秤,不僅為後世商業制定了規則,更樹立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儒商精神。

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位被後人尊稱為「商聖」的傳奇人物范蠡。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成為巨賈,又三次散盡萬貫家財,成為後世商人的楷模,被奉為「文財神」永享香火。

兩千多年時光中,歲月更迭,世事變遷,孕育於齊魯大地的商道文化和儒家精神,在周村古商城中交匯相融,滋養著這方水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uDXBHEBfwtFQPkdtHh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