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孩子靜悄悄,肯定在作妖!
這不,湖南長沙有位網友在朋友圈裡爆料說,自家寶貝外甥跟著媽媽逛超市時,趁媽媽忙著買東西時,自己悄悄把超市裡的桃子都戳了洞洞出來了,媽媽沒辦法,只好把桃子全部都買回去了。網友調侃說,真是媽媽的「好幫手」,老闆都感動哭了。
莫名覺得有喜感,雖然也是屬於熊孩子的行為,可是透著可愛。
看視頻里的孩子應該也不大,大概也就3歲多,正是喜歡探索世界的時候,因為對外界所有事物都很好奇,所以會做出一些大人
jason小時候,我帶著他去超市時,有時候我要買糧食時,會習慣性地抓起一把來看看成色,後來我發現,孩子其實是有在觀察大人的舉動,他在路過糧食區時如果我在附近買東西,他也會抓起一把看來看去。
在這裡也為這位媽媽點贊,她為孩子的過錯買單,也給孩子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網友們在為這位媽媽點贊的同時,也紛紛表示,家裡有同款娃。
當然,也有反例:之前有一次逛超市時,有位媽媽帶著兩個孩子,一個在推車裡,一個跟著她,就站在葡萄堆旁邊,一個勁地剝皮吃,一會塞給小孩子一個,一會塞給大孩子一個,嘗了好多之後,推著孩子就走開了,一邊走還一邊說:不好吃,太酸了。小超市可能還會有人去管理,大超市員工都在忙,很難發現這些。
02.孩子犯錯時,家長的3種錯誤反應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當孩子犯錯誤時,很多家長採取了錯誤的做法:
心裡惱怒型:
雖然在外邊沒有說什麼,回家就對著孩子一頓吼罵。
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害怕,同時下次犯錯時會小心地避開你,不告訴你,更加謹慎;
不管不顧型:
如果沒人發現就帶著孩子溜之大吉。
這種做法看在孩子眼裡,會認為原來自己的行為沒什麼,做完跑了就是了;
暴跳如雷型:
直接在眾人面前扁一頓孩子。
之前就曾經有過一個報道,有位爺爺帶著2歲的孫子在超市購物,孫子在超市裡拿了糖,爺爺就是當場暴怒,直接踹孫子,奶奶在旁邊看不下去,攔著爺爺時,爺爺連奶奶都要打。
當時這件事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
挺爺爺一方的網友,認為爺爺嫉惡如仇,對小事也不姑息,贊!
占奶奶一方的網友,則認為爺爺小題大做,才2歲的孩子懂什麼,爺爺屬於天生脾氣暴躁型。
這3種做法都有弊端,所謂孩子的成長,就是不斷犯錯,不斷試誤,而父母做到的就是不斷買單,並在每次錯誤中教會孩子什麼才是正確的事情。
03.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不妨做到這3點
1.先及時替孩子買單
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誤,要記住,你是孩子的看護者,不逃避,不推讓,該自己負責的事情就負起責任來,這樣,你的孩子才能學會承擔責任和義務,一個有擔當的孩子也才能立於社會。
2.回家之後再告訴孩子錯在什麼地方
在孩子犯錯時,不要直接吼罵孩子,很多時候,孩子犯錯了,大人吼罵孩子,無非是自己面子過不去,這樣吼幾句孩子,就感覺責任都在孩子身上,自己沒什麼錯誤。
但是,再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自尊心總是被打擊的孩子,很難會自信樂觀。
3.指導孩子今後再遇到類似問題該怎麼做
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指導孩子該如何做,這裡還要注意,孩子為什麼犯錯,他在犯錯的過程中希望得到什麼,對於這一點,父母要能夠知曉,比如上面那個孩子戳桃子,看年齡,應該是處於喜歡探索外界世界的敏感期,所以才一個個地戳過去,在小孩子心裡還沒有那麼多是非曲直,也沒有那麼多道德標準,更多的是由父母,老師等來教會孩子這些公共規則。
結語:
鄭淵潔說:你是什麼人,你的孩子就是什麼人!
育兒先育己!
戴安 倫曼斯曾經寫過一首詩說: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自己的孩子,我要先建立自尊,再決定如何蓋房子;
我會用手指畫圖,少用手指指揮孩子;我會少教訓多溝通;
我會少用眼睛看錶,多用眼睛看世界;我會跑到更大的原野上去看更多的星星。
每個孩子的童年都只有一次,錯過的教育就無法再次重來,在可以好好陪伴孩子時,認真去陪孩子長大吧。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
資深文案,多平台原創簽約作者,育兒路上一路修行中。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贊並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