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的歌聲如何出圈成為了困擾一代代偶像歌手的答案,是在粉絲的讚美聲中自我陶醉,還是努力拚搏希望得到大眾認可,每個人也各有各的想法。而最近吳亦凡又發布了自己的新專輯,對比隔壁肖戰的紅紅火火,吳亦凡這次的新專輯顯得有些冷清,甚至說不像是一個流量歌手。
6元四首的專輯的銷量並沒有賣的令人滿意,作為一個流量出身的歌手,銷量原本就應該是他們最能打的領域,但是如今低調的吳亦凡卻似乎沒有了這樣的衝勁。對比其前幾張反響強烈的作品,這一張顯得有些冷清,也讓不少觀眾鮮少知道吳亦凡新歌的事情。
不過知道的少卻不代表沒有爭議,這張《testing》依然充斥著十分強烈的電音風格,電音似乎成為了吳亦凡音樂的標誌,但是就目前的反響來看,大多數的作品都讓觀眾有些接受不了。甚至有人表示給一個IMac和變音麥克風,一天能出十首,雖然有些誇張,但也能看出不少人都認為這音樂有股流水線製作的感覺。
在評論中不少路人和自稱粉絲的都指向了一點,吳亦凡的音樂似乎已經開始下滑了,如今吳亦凡已經30歲了,在流量偶像的領域已經走了多年,如果如楊天真說張藝興的來評價吳亦凡的話,他也確實該多貼近貼近生活,要不然沒了少年的衝勁,沒了生活的感悟,文思枯竭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對於網友這種吳亦凡音樂下滑的聲音,卻有粉絲表示是你的打開方式不對,絕對必須戴上耳機聽,還要戴上3000元以上的高端耳機,隨後還表示自己用3000元的耳機覺得這歌曲實在是太好聽了,所以希望樓主戴上高端耳機後再來下結論,不要那麼草率。
而這樣說耳機問題的也並非一個粉絲,有粉絲就表示換個好耳機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會發現很多的小心思。聽懂吳亦凡的歌曲需要3000元以上的耳機,這種論調顯然在粉絲圈子裡並非個例,拿個好耳機才能聽的出好音樂似乎也成為了粉絲都認可的事情。確實有些破耳機聽音樂就是不舒服,但是把一首歌曲的品質歸結於耳機,是不是也算是一種牽強的藉口呢?
其實這些年不單單發生在吳亦凡身上,如今的樂壇很多歌手在發一首新歌后,幾乎就會遭到粉絲的各種解讀,什麼細節用心、設計獨特、思想高深、理解非凡,甚至很多粉絲能洋洋洒洒的寫下一篇長作文來分析這首歌到底表達了什麼,甚至逐字逐句的扣每個話的含義,然後將這首歌儘可能的在思想上拔高出好幾個層次,甚至達到憂國憂民的感覺。
一首可能都沒有走出過錄音室的歌曲,也能被解讀的是看過了大千世界後產生的感悟,而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想讓這首歌在被談及是顯得更加的高大上,也讓自己作為粉絲顯得更加的專業。所以翻開流量歌手音樂的評價,常常能看到粉絲洋洋洒洒的說了很多路人都聽不懂的詞彙來誇讚,而路人往往只會說一句「難聽」。
而如今粉絲表示需要用高端的耳機才能聽懂偶像的音樂,無疑也是在對不少覺得難聽的路人宣稱,你聽不懂是因為你格調不夠高,不是因為音樂不行,而是聽眾不懂。粉絲將偶像音樂一點點拔高,各種含義理解和設計,將音樂變的複雜而晦澀,為的似乎就是在別人說不好時,可以站在一個高端大氣的高度去指責路人太low。
而在粉絲的這種不斷渲染下,偶像也會認為自己的音樂是高端而上檔次的,自然不是什麼人就能理解和享受的,所以外界對我的批評並不是自身的音樂有問題,而是大家層次不夠達不到理解的水準。就算層次到了,那麼也有可能是你的設備不行,這種牽強的解釋讓人不禁疑惑,難道自己用大喇叭聽的音樂就不好聽不深奧了嗎?
高級感成為了許多粉絲在誇讚時的必要詞彙,眾人皆醉我獨醒也讓偶像的音樂越來越變成圈地自萌的產物,粉圈和路人直接的隔膜也導致偶像自身不知該如何選擇。而一句:「你不喜歡的話,這首歌也不是為你寫的」,就更有一種自己的音樂與他人無關的意思。
確實如今的流量歌手不必像之前那些歌手那樣,為了市場每次發歌都要慎重考慮能否打動觀眾,現在的流量歌手越來越有任性的資本,自己發歌全憑心情,畢竟自身擁有流量的情況下已經會有人替自己買單。沒有了市場的顧慮,也沒有生活的憂慮,再因為粉絲不斷鼓吹的高級感,流量歌手其實跟大眾審美是漸行漸遠,流量歌手不知道大眾喜歡什麼,大眾也不知道流量在玩些什麼。
粉絲不斷的往歌曲上套一套又一套的理解和觀念,從側面來看其實也反應了歌曲本身的單薄,我覺得好的音樂是不需要任何話就可以打動人的,而不是粉絲解釋一番後還要再加上一些造價不菲的外界設備。而鼓吹的高級感也會像皇帝的新衣一般,被人一拆就破,畢竟沒有誰會為了單純的高級感聽歌,要不然為何不去直接聽歌劇呢?
對比原來的音樂人,如今的流量歌手少了很多生活上的壓力,也少了很多事業上的壓力,在缺少了這種壓力的束縛下,很多流量歌手更傾向於一種野蠻的肆意成長,不管市場究竟如何看待,我做的就是屬於自己的音樂。再加上一群粉絲在後面的追捧,其實是把歌手逐漸推離了大眾,當然歌手確實是沒有必要迎合大眾,可以走自己的音樂,但當大眾不認可說「難聽」的時候,也不應該去責怪大眾不理解,不懂得欣賞,畢竟高級感和高端設備也不是每個路人都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