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許昌他演的焦裕祿讓大家讚不絕口

2019-12-31   老家許昌

50多年前,許昌他演的焦裕祿讓大家讚不絕口‖老家許昌
文‖張長安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新華社記者穆青采寫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接著全國掀起了學習焦裕祿的熱潮。

當時正是全國掀起學習毛主席著作的高潮時期,我是故鄉八里營大隊學習毛主席著作輔導員。我認真讀過這篇通訊後,覺得焦裕祿的事跡十分感人,我應當向社員們宣傳焦裕祿「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

連續幾天晚上,我站在生產隊八間大的飼養室兼會場裡,趁著燈光給社員們朗讀這篇通訊。我帶著深厚的感情讀,大家聚精會神的聽。

焦裕祿身患肝病帶領蘭考人民戰天鬥地、治理「三害」的火熱場景,大雪天下鄉訪貧問苦、給無依無靠的盲人送去溫暖的畫面,如水銀瀉地一樣灌輸到大家心裡。

當我讀到焦裕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對黨組織唯一的要求是「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丘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好」時,我心頭髮酸,淚水模糊了雙眼,哽咽著無法再讀下去。聽我讀報的全體男女社員,都被焦裕祿的事跡感動得流下眼淚。


張德昌大爺動情地說:「焦裕祿是為了蘭考人民累死的呀,他臨『老』(去世)還想著治沙,一點兒也不為自己打算,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好書記。」

生產隊長徐合彬說:「雖然我不是縣委書記,是農村最小的『官』,但也要向他學習!」他又說,「長安,你會唱『咱兩個在學校』,能不能把焦裕祿的事跡編成戲演給大家看,讓更多的社員知道?」

「中!」從未演過戲的我,雖然會唱栓保的唱段,但沒經過專業老師指點,不是科班出身,僅僅會唱幾句也是『秫秫棵里的戲』,對於編戲我更是一竅不通。世上無難事,只要敢登攀。初出茅廬的我,為了更好的宣傳焦裕祿精神,挺起胸脯滿懷信心地答應下來。

我把長篇通訊讀了幾遍,覺得焦裕祿為治理水害,帶領水利技術員,冒雨下鄉追尋積水流向,查找形成蘭考農村內澇的原因,制定排澇方案的過程十分感人。我編寫了一出名叫《焦裕祿查水情》的小戲。

戲中,我設計了三個角色:焦裕祿、縣委幹部老張、水利技術員小王,並給每個人物編了唱詞、道白。

我把這個能演半個小時的劇本,在大隊輔導員會上念了一遍。大家都說寫得好,再現了焦裕祿下鄉搞調查研究治理水害的風采。

這齣小戲由我扮演焦裕祿,同村的女青年陳根蘭、陳鳳梅分別扮演水利技術員小王和縣委幹部老張。我們三人用三天時間背會各自的唱段、道白,在一起對詞後,又和會拉板胡、二胡、吹橫笛的幾個青年在一起排練了一上午,當天下午就在村裡一片空地上演出。

社員們聽說我們演焦裕祿,紛紛扶老攜幼,三五成群,早早地聚在一起等候。我仨看著大家一雙雙熱切期待的眼神,相互鼓勵,一定要演好這場戲。

當時已進入4月,為了演得逼真,我仨分別脫下春裝,換上單衣化了妝。那年我十九歲,雖然嘴上長出了毛茸茸的鬍鬚,但沒刮過不濃不黑,不像中年人的鬍鬚又黑又濃。

我看著報紙上刊登的焦裕祿的上半身像,覺得自己應扮得接近四十多歲的焦裕祿。我用摻了水的墨汁在上嘴皮塗上較濃的鬍鬚,又用墨汁把雙眉描成劍眉。

我上身穿件白襯衣,挽著袖子,口袋裡別一支鋼筆,對著鏡子照照,覺得接近角色,我對演好焦裕祿充滿了信心。

我們沒搭戲台,就在平地上演出,為再現雷雨天的情景,一個青年由弱到強抖動著一張舊薄鐵皮,模擬出「轟隆隆」的雷聲。我扮演的焦裕祿赤腳,卷著褲腿上場了。當大家看我手打雨傘,一個遠望前方的亮相;當我們三人冒雨,打著傘靠手中木棍探路,一步一滑地前行時,社員們紛紛鼓掌。我為焦裕祿編了二十多句唱詞。樂隊把豫劇慢板六梆大過門剛奏完,我演的焦裕祿唱:

「黨派我來蘭考改變貧窮,

治水害找原因走出縣城,

頂風雨下鄉去查看水害,

蹚積水看流向如何泄洪……」

在演出過程中,大家都被焦裕祿忍著肝病的折磨,在雨中和水利技術員蹚水查看積水的流向、繪圖等種種場景感動。演到尾聲時,一個青年按劇中設計的台詞,在人群中高聲喊道:「焦書記,現在晌午錯了,你還沒吃晌午飯,給你派飯吧?」

「下雨天群眾缺燒的,不吃啦,我們順水流再多查看幾里!」焦裕祿說罷,餓著肚子蹚著水和水利技術員、縣委幹部老張一起向風雨中走去。

在場觀看演出的幾百名男女社員心靈受到震撼,都熱烈鼓掌。這掌聲是對焦裕祿的敬仰,也是對我們演出的肯定。

沒有看演出的其它6個生產隊的社員們,聽說後都邀請我們去給他們演出。這一輪巡迴演出結束後,焦裕祿的事跡在俺村幹部群眾心裡紮下了根。

現在,故鄉七十歲左右的老年人回憶起此事,仍誇我們當年宣傳焦裕祿,讓更多人知道了他的事跡,使焦裕祿精神代代傳揚。


前些時,我和老伴陳鳳梅在市區見到陳根蘭,提起當年在一起演焦裕祿的往事,她感慨萬端的說,當年沒演過戲的咱仨敢登台演戲,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呀。我說,半個世紀過去了,焦裕祿精神依然光芒四射。

當時的大隊黨支部看我們的演出很受群眾歡迎,在我們幾個人的基礎上,擴建了一支22人的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我們除自編自演一些短小節目外,還先後排演了《江姐》《白毛女》《紅色娘子軍》《李雙雙》等豫劇,隨著我們演出水平的提高,常受邀到外村演出,活躍了農民的文化生活,文藝比賽時我們還獲過獎呢。

【作者簡介】張長安,男,建安區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河南省政協文史委撰稿員。2018年採訪撰寫的中篇報告文學《農機狀元劉少林》,在全國首屆工業文學大賽上,獲83792票,全國第一;2018年1月,創作的中篇小說《俠女春紅》,在黑龍江省《章回小說》作品大賽上,獲63286票,全國第一;2019年7月,釆訪撰寫的報告文學《最美扶貧幹部李富強》,榮獲首屆中國新時代之星報告文學徵文一等獎。出版《故鄉風情》一書。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台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hnxc126@126.com 。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