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總是告訴我,保濕是美容的基礎,必須要足夠重視。除了每天保證8杯水,還要用爽膚水、保濕精華、保濕霜,每天晚上最好再來一片保濕面膜加強保濕效果,保證皮膚水嫩嫩。
聽了她的話,我倒是理解了保濕非常重要,可是每個人面對的問題還真不一樣,比如閨蜜是典型的乾性皮膚,是不是需要「油」一點的保濕產品;而我的皮膚本身就很油,每天都得控油,還需要保濕嗎?
有人將清潔、保濕、防曬比喻為皮膚護理的三部曲,可見保濕的重要性。
保濕可以說是護膚的基礎,有的人甚至從護膚的第一步潔面就開始使用具有保濕功效的洗面奶,而面對市面上不管是「高大上」還是「接地氣」的化妝品品牌,保濕系列產品總是被反覆「廣而告之」。
保濕類化妝品通過保濕劑吸收外界水分,油性原料形成封閉膜鎖住水分和滋潤皮膚,再加入其他保濕原料,如透明質酸、膠原、神經醯胺等起到儲存水分、加固鎖水的作用。如果保濕做不好,皺紋、色斑、濕疹、瘙癢症、神經性皮炎等也就隨之而來。
保濕的誤區
保濕既然如此重要,其產生的誤區也就層出不窮。有一句話叫「好皮膚每天8杯水」,人們以為喝水就可以補充皮膚的水分,達到保濕的目的。其實不然,一般人每天在膳食中已經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大部分水,我們只需再額外攝入部分水分即可滿足一日所需,具體該補多少,與季節、工作環境有關,不一定是8杯水。過度的水分攝入可能導致水中毒,引起一系列神經、精神症狀。因此,飲用大量水分來保養皮膚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還有些人過分重視保濕,以致變成了過度保濕。過度保濕會讓皮膚角質層腫脹起來,長時間這麼做的話有可能傷害皮膚角質層,進而影響其功能,最終皮膚變得敏感而脆弱。
目前認為,皮膚表面的脂質膜對皮膚保濕有重要作用,它主要來源於角質形成細胞和皮脂腺。皮脂膜能防止水分的丟失,從而影響角質層的含水量。
源於此,有人就想當然地認為當皮膚,尤其是乾性皮膚需要保濕時,應該抹上厚厚的油脂以加固脂質膜,起到鎖水保濕的作用。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乾性皮膚的確需要封包性較強的保濕產品,但是過度補充油脂不僅不能起到保濕的作用,還會由於使用過於油膩的保濕產品而引發痤瘡、皮炎等問題。
對於油性皮膚的保濕,呈現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油性皮膚不需要保濕。其實不是。油性皮膚常常需要清潔,而清潔的時候可能會使皮膚脫脂而削弱皮膚屏障功能,因此在潔面後需要適當地補水。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油性皮膚的人雖然看上去皮膚皮脂分泌旺盛,但是仍會覺得皮膚緊繃乾燥,說明需要更加重視保濕。然而,如果針對油性皮膚使用過於油膩的保濕劑,則可能使得原有的痤瘡、皮炎等症狀加重。
所以,油性皮膚不需要特別的保濕霜,保濕爽膚水或者保濕乳這樣清淡的保濕產品即可滿足油性皮膚的保濕需要。如果油性皮膚使用封包性較強的保濕霜就會使皮膚「透不過氣」來。當然,如果油性皮膚的人在北方較為乾燥的季節還是需要適當使用保濕霜的,否則皮膚會比較粗糙。
就保濕而言,如果皮膚比較乾的話,可採用面膜+保濕精華+保濕霜的組合,面膜以每周2~3次為好,每次不超過20分鐘。過多的保濕程序有可能加重皮膚的負擔。
有一部分人存在皮膚屏障功能改變和(或)表皮水分減少的臨床或亞臨床狀態,包括周圍環境濕度低,臨床上有明顯遺傳傾向的乾燥表現(如魚鱗病)或者臨床表現不明顯的疾病(如特應性皮炎、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糖尿病),又或者使用劣質洗面奶(過度清潔)、緊膚劑和一些外用藥物使皮膚屏障破壞,都需要使用保濕劑。
近年來,市面上各種劑型、功效的面膜琳琅滿目,在面膜中最常見的是添加了不同保濕功效原料的保濕面膜,它能夠調節皮脂膜,增加角質層水合作用,減少水分散失,達到保濕作用,從而預防乾燥及皺紋。
因此應根據自己的皮膚類型,選擇一款油脂含量適合自己皮膚的保濕膏霜或凝膠,配和使用面膜,即可提供皮膚所需要的水分。當然合理的膳食結構,包括水分攝入,對於人體健康以及維持皮膚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
【藍莓健康原創 | 專業科學,溫暖貼心 | 可愛的女性健康科普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