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程式設計師節」的這天裡,許多Keep的程式設計師卻丟掉了自己的工作。
「狼性」才能使Keep生存下去?
據媒體報道,10月24日,「具有社交屬性的健身App」Keep開始了一輪大裁員,此次Keep裁員涉及人數或有兩三百人。
據一位當天下午被裁掉的開發崗Keep員工稱,被裁掉的兩百多位員工里,多數是技術開發:「裁掉了一百多技術,但保留了一些運營」。
對此,Keep回應稱,網上傳的300人不是真實數據,此輪優化實際占800人的10-15%。
Keep方面對此輪優化給出官方解釋:對於網際網路公司來說「效率就是生命」,優化人才結構提升組織效率是公司長期發展的管理必要項。Keep 目前在快速成長階段,沒驗證通過的業務及時關掉,績效差的進行優化,是合理的組織調整和優化現象。但我們會讓每一位員工都獲得合理補償,好聚好散,也衷心感謝他們在Keep 的付出,希望他們未來一切順利。
從業務上來說,課程、商城等能為Keep帶來收入的部門受影響較少,而一些創新性質的用戶產品則遭遇了比較嚴重的裁員。
上述被裁Keep員工告訴媒體,其所在部門leader在10月24日中午突然說「要撤了」,當時還以為是要換leader的意思。可隨後,其所在小組六七個人相繼被找去談話,最後包括該Keep員工在內整個小組都被砍掉了。
另一位在裁員群里的前Keep員工也稱,這次裁員以技術為主。
據悉,Keep在裁員前員工數大約為八百人,去年至今年早期經歷了一波較大的人員擴張。
不過,Keep此次所給的裁員補償「比較良心」。上述被裁開發崗員工入職Keep十個月左右,還不到一年,但拿到了兩個月薪水的裁員補償。
Keep因友好的企業文化在業內知名,員工福利、工作氛圍、工作時長都廣受好評,一度建立起了非常好的僱主品牌,創始人兼CEO王寧曾對此稱,「把自己的員工當創業夥伴。」
但就在裁員前不久,Keep被裁開發員工稱,「公司開始強制要求技術加班到晚上九點半」,包括此次裁員後剩下的人以後也都得加班。而作為對比,此前是10點左右上班,差不多七八點鐘都能下班,基本沒有過加班,從來不強制加班。那時,該員工就已有辭職之意。
但站在公司的角度,變得更加「狼性」的Keep或許才更能在融資環境惡劣、上市遙遙無期的時候生存下去。
Keep融資情況
Keep成立於2014年9月,王寧曾入選2017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名單。Keep的高光時刻也有很多,媒體反覆講的故事是,作為一款兼具健身和社交屬性的產品,Keep從上線到收穫100萬粉絲只用了105天,而在第921天的時候,Keep稱其用戶過億。因此,Keep一度是資本和行業的寵兒,王寧也是90後創業明星的代表。
2017年3月,蘋果CEO蒂姆·庫克在拜訪中國網際網路創業者時也來到了Keep,王寧將一塊印有數字「80000001」的瑜伽墊送給庫克,意為庫克是Keep的第80000001個用戶。
Keep自2014年成立至今共完成6輪融資。2018年7月,Keep獲得高盛領投,騰訊、紀源資本、晨興資本、BAI等跟投的1.27億美元D輪融資,此後Keep再沒有公布過其他融資消息。
健身App為何很難賺錢?
在消費升級的影響下,人們對生活方式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減肥、健身,幾乎成了年輕人掛在嘴邊的口頭禪,而相比於健身房的固定、高價與專業性,移動健身App可謂真正讓健身變的無處不在。你可以在家裡,也可以在辦公室,你可以是毫無經驗的健身小白,也可以是多年的增肌老手,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完成健身的動作,追求健美的形體。
這也是移動健身App如此火爆的重要原因。除了Keep,目前市場上類似的健身App還有很多,如FitTime、火辣健身、咕咚、Feel、美特等等層出不窮,據了解,目前市面上僅有關跑步的健身App就有幾十種,不可謂不火爆。
然而可以觀察到的是,資本的入局大多集中在2018年之前,今年以來對於健身App的投資案例幾乎十分鮮見,這其中或許有資本寒冬的原因,但這些運動健身App自身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正如此次Keep裁員事件引發的公眾討論,許多健身小白表示很難長期堅持使用Keep,「反正從下載到手機上之後我就再也沒打開過,但是又不能卸載,它代表了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臆想,假裝自己已經健了身」。
這種心態的用戶,其實占據了絕大部分。這些用戶對於健身App來說,就成了很難轉化的「偽流量」,當某些健身課程需要購買才能使用的時候,他們拒絕成為付費用戶——「我才不會花錢買呢,我就反覆看免費的初級課程咯」。
到目前為止,健身App的盈利來源主要有以下四種渠道:廣告收入、電商平台收入、私教增值服務、開發線上線下賽事。而事實上,除了廣告收入,其他三種盈利模式幾乎算是形同虛設,幾乎所有的健身App還是以廣告為主要收入來源。然而不同類型的用戶對於廣告的容忍度不同,傳統而單一的盈利方式也越來越無法適應用戶的需求,這也是Keep試圖拓展新的商業模式的原因。
此外,健身App雖然數量眾多,訓練內容卻大同小異,各品牌相互競爭,又彼此模仿,導致內容同質化問題十分嚴重,維繫用戶粘性也成為了一大挑戰。
流量變現難、盈利模式難突破、內容同質化——這是如今擺在健身App面前的三座大山。或許只有先邁過了這幾道坎,健身App才能看到IPO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