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紅軍長征途經大涼山百里彝區,紅軍先遣隊司令劉伯承與當地彝族首領小葉丹彝海結盟,紅軍授予他一面「中國彝民紅軍沽雞支隊」的旗幟。1942年,小葉丹被反動派殺害,2009年小葉丹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如今,劉伯承與小葉丹後代保持親密往來。
冕寧縣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緣,屬橫斷山脈北東段氂牛山區,地貌以山地為主。冕寧是四川往來於祖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通道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著名的安寧河發源於境內。
彝海鎮,位於冕寧縣城以北38公里處,鄉政府駐地海拔2080米,彝海屬高山深水湖泊,景色迷人,涼爽幽靜,猶如一顆鑲嵌在群山中熠熠生輝的藍寶石。彝海旁的「彝海結盟」處,為革命聖地,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葉丹,1894年出生於冕寧縣彝海鎮。
1935年5月,由於受國民黨反動宣傳的影響,不明真相的彝族群眾阻撓紅軍繼續北上,紅軍先遣隊司令劉伯承與彝族果基支頭人果基小葉丹在彝海邊歃血為盟,結為兄弟。
劉伯承贈送給小葉丹一面繡有五角星、鐮刀、錘子及「中國彝民紅軍沽雞支隊」字樣的隊旗,並當場寫下委任狀任命他為支隊長。小葉丹帶領。中央紅軍3萬人馬順利走過彝區,為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繼續揮師北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小葉丹在涼山建立了第一支少數民族地方紅色武裝的紅軍果基支隊,堅持與國民黨鬥爭。
1942年6月18日,小葉丹和隨從在前往冕寧大橋鎮赴宴時遭到被國民黨收買的當地彝族羅洪部落的追殺和伏擊,他在突圍時被打死在冕寧大橋鎮場外。
小葉丹犧牲前對家人說:「紅軍主張民主平等尊重我們,我犧牲後你們一定要找到劉伯承司令,把這面旗幟交給他」。
1950年春,小葉丹夫人把保存下來的「中國彝民紅軍沽雞支隊」隊旗,獻給政府。2014年,這面旗幟作為革命文物,珍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
如今,小葉丹家族的人生活在北京、西昌和冕寧等地。
新中國成立後,劉伯承元帥和夫人汪榮華派人來看望小葉丹親屬,劉伯承兒子劉太行等人也去看望小葉丹家人。小葉丹家族的多人被邀請去北京,受到劉太行等人的盛情款待。
從2011年開始,劉家與果基家兩家與深圳一家發展基金會合作,以貧困大學生為切入點,啟動了「彝海結盟善行傳承」項目。截止2016年,共募集捐款106萬元,資助了90餘名大學生。
上世紀90年代,涼山彝族人民興建了高20多米的「彝海結盟紀念碑」。
雕像上,劉伯承和小葉丹並肩站立,臉帶笑容,高舉酒碗,碑座背面刻著:彝海結盟是民族團結和軍民團結的典範,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勝利,是紅軍長征史上光輝的一頁。
在紀念紅軍長征過冕寧暨彝海結盟70周年時,當地政府修建了彝海結盟紀念館,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原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題寫館名。
紀念館建築面積1630多平方米,採用獨具彝族特色的羊蹄、牛頭等色彩符號進行裝飾,內設革命文物展廳、民族民俗展廳等。
革命文物展廳珍藏有一些彝海結盟時的珍貴文物,主要有國家一級文物紅軍第三集團軍外出證章一件,國家三級文物紅軍封條、書、筆及紅軍入川後建立的第一支革命武裝用過的大刀等70餘件。
2017年5月,冕寧縣彝海結盟紀念館被命名被命名為「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