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旦出現問題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著急,生氣或者是焦慮,這樣的反應儘管可以理解,但是不少時候卻無法解決問題。還有可能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這個時候不妨先問問自己,孩子的問題真的有這麼嚴重嗎?除了生氣之外,還有沒有什麼更好的處理方式呢?往往當家長平靜下來之後就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好的解決問題的效果就會水到渠成。
1. 不急於生氣
有的時候面對問題,心平氣和反而能夠解決問題。孩子出現問題都是有原因的,身為家長不能只看表面的現象,更不能像乾柴一樣,遇到一點火星就著了,與其盲目的生氣指責孩子,父母不妨平靜下來,了解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
如果不能找到癥結所在,只是簡單粗暴的對待孩子,就會出現越罵越牴觸,越打越反抗的局面,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生氣,而是應該靜下心來探究孩子是因為什麼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孩子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有沒有合理性,如果在肯定孩子合理性的前提下,讓孩子回到正確的軌道中去,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2. 不急於教育
與其通過強迫,不如讓孩子主動自覺的醒悟更好,有的時候即使發現了孩子的問題,也不一定要急於教育,尤其是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已經做錯了的時候,家長這個時候不妨給孩子一個台階,讓孩子自己去覺悟。
台灣作家三毛在《膽小鬼》中曾經寫到過自己童年偷錢的一次經歷,當時她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但從來都沒有自己的零花錢,那個時候小學生流行收集橡皮筋和紅樓夢的人物卡片,這些商店裡都有,但是因為沒有錢所以買不了,一天偶然的機會她走進父母的房間,發現桌子上放著五元錢,這意味著很多的橡皮筋和卡片。於是忍不住偷拿了桌子上的錢。
雖然錢放到了口袋裡,但是心裡的滋味卻不好受,她不敢用這個錢買東西,更不敢和父母在同一個房間待著,當聽到父母說起那不見的5元錢的時候,三毛的臉立刻就紅了。她把錢放在了長褲的口袋裡,當一次母親要將她的褲子清洗的時候,她卻不敢放手,只是漲紅著臉說「頭疼」。整個下午她都在惴惴不安中度過。到了晚上父母帶著她去看醫生,醫生卻看不出她有什麼病。好不容易等到父母不注意的時候,她把那五元錢拿出來,迅速放回原位,一顆忐忑的心才算是落了地。
這就是她唯一一次偷錢的經歷,其實父母早就知道是她拿了那五元錢,但是都沒有說破,因為從孩子的表現中他們知道,就算不教育女兒,她也已經認識到了錯誤,既然如此就用無聲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給她一個不傷害自尊心的教育。
針對這件事,三毛的父母海進行了反思,對自己做的不對的地方加以改正,他們認為可能是平時的一些做法讓孩子有了這樣的結果,所以從那以後就開始每個月給孩子一定數目的零花錢,特意給孩子送一些她愛吃的零食等等。這樣的做法值得一些平時容易著急生氣的父母學習。
3. 不急於結果
慢養有的時候也是一種智慧,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各自的花期都不盡相同,當別人的花在春天開放的時候,也不要著急自己家的花還沒有開放的跡象。
所謂慢養並非指時間上的慢,而是指心態上不能著急,教育孩子不能急於求成,一時的速度和效率並不能夠說明什麼,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性。
有的時候孩子學習差,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暫時找到學習的動力和樂趣,也並非有意為之,有可能只是出於好奇和滿足叛逆的心理,當家長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之後,孩子可能就能夠糾正回來。
孩子的教育要慢慢來,對於家長很容易的事在孩子看來可能是一個大難題,家長要學會放慢腳步陪著孩子一起成長。開放式教育不等於家長對孩子任何行為都不聞不問,而是慢慢教育。
人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對於家長而言能夠陪伴孩子的時間其實是很有限的,暫時的放手有可能會造成孩子犯錯,但是在錯誤的過程中他們自己會吸取教訓,放手也是需要慢慢來的,哪個父母都不能做到一下子完全放開,慢養能夠讓孩子發現更好的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Btz3nABgx9BqZZIgE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