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冬筍驢肉火鍋
文 | 衛奕奕
天上龍肉,地下驢肉。
驢肉界的美食擔當,非驢肉火燒莫屬,它不僅讓驢肉在美食界有了姓名,還以一己之力撐起了沒什麼存在感的河北美食。
但鍾愛驢肉的顯然不是只有河北人,河南鬧湯驢肉、山西上黨臘驢肉、山東餚驢肉……在走上餐桌之前,驢有一百種死法的選擇。
▍唯獨中國人對驢肉愛得深沉
前不久,在北京南郊的一個集市上,我遇到了幾家賣新鮮驢肉的商戶。
鮮紅的驢肉分成不同的部位,攤放在平板車上,最顯眼的位置還擺放著一個驢頭,以證明自己買的是「真·驢肉」,畫面看起來真的十分cult。
不過,這倒也能說明中國人對驢肉的熱愛。驢肉並不是常見的肉食,但是在中國,除了河北的驢肉火燒,還有很多省份都有自己代表性的驢肉美食。
由於曾出現多起「假驢肉」事件,很多商家變著花樣證明自己的驢肉是真的
在全世界的肉食排行榜上,驢肉似乎只有在中國才會占據一席之地,連西方人都會驚訝,中國人為什麼會吃驢肉。
因為在《聖經》中,瑪麗亞懷孕時騎驢逃過迫害,生下了耶穌。還有記載說,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群眾揮舞棕樹枝,歡呼他為「猶太人的王」。所以,歐洲人是不大會吃驢肉的。
但在中國,並不存在這樣的宗教文化束縛,中國人吃驢肉的時間也很早,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吃驢肉的記載,不過大多數時間還都是上層社會的專屬。到了清代以後,驢子越養越多,驢肉才漸漸成為平民,尤其是華北地區的平民飲食。
驢肉的口味自然不必說,既不會像豬肉那樣肥膩,也不會像華北地區的羊肉那樣膻氣十足,跟馬和騾子相比,驢肉的味道和口感更是優勢十足,否則也不會有「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這樣的說法了。
從營養角度來說,驢肉也不差。食品科學的學者測定過,驢肉相比豬、牛、羊肉都含有更高蛋白、更低脂肪,並且驢肉蛋白質中人體必需的胺基酸含量比牛、豬、羊、雞都高。
▍除了驢肉火燒,還有哪些驢肉美食?
說起驢肉美食,被提及最多的一定是驢肉火燒,而在驢火界內部,也有河間派和保定派之爭,具體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河北美食的巔峰就是驢肉火燒》。
河間驢肉火燒
但在吃飯這件事上有著無窮創造力的中國人,顯然不會只甘於吃驢肉火燒的,很多地方都是自己代表性的驢肉美食。
北京人喜歡吃醬肉,醬牛肉、醬肘子、醬豬頭肉……自然也包括醬驢肉。
醬驢肉
經過醬制的驢肉紅中透亮,肉質細嫩,不老不柴,在很多人心中,醬驢肉是比醬牛肉更高級的美味。
孟繁強所著的《老北京兒時趣事》中寫道:「除了遊街串巷叫賣驢肉以外,老北京還有在鬧市街口經營醬驢肉的攤商,這樣的攤商一般都近鄰賣燒餅或者大餅的主食攤販,這在當時也是互補相成的經營理念。」
到了山西長治,當地人就不吃醬驢肉了,當地最有名的是上黨臘驢肉。臘驢肉並不是臘肉,而是因為以前製作於臘月而得名。
它以新鮮驢肉為主要原料,配以各種香料、佐料,經過長時間的燉煮而成。
驢肉甩餅。圖/山西衛視《世介麵食大會》
在當地,驢肉的絕配是甩餅。將麵餅擀薄後,用擀麵杖翻甩多次,直至麵餅透亮,因此得名「甩餅」。隨後,將餅放到鏊子上烙制,將朝上的一面刷上驢油,翻面,烙制外焦里軟。上桌後趁熱卷上驢肉,撒上小蔥。吃上兩口甩餅,再喝上一口丸子湯,就是長治人一天最完美的開始。
山東是產驢大省,在吃驢肉這件事上也很有發言權,比較知名的就要廣饒餚驢肉、高唐驢肉、保店驢肉。
廣饒餚驢肉
與大多數驢肉一樣,餚驢肉也是一道涼菜。將驢肉洗凈切塊,加香料大火煮制4小時,再按驢肉的肥瘦增減油料,肥就去油,瘦就加油。之後文火細燜5小時,驢肉便餚製成功。放涼後,吃前削薄片。
高唐位於山東聊城,在當地,因驢的相貌醜陋,像封建迷信中的牛頭馬面,所以高唐俗稱驢為鬼,所以稱驢肉為「鬼子肉」。而高唐的驢肉一般是醬制的。
五香驢肉
保店驢肉也被稱為五香驢肉,保店驢肉精品為全驢宴,可分為上八錦和下八錦(上八錦:驢鞭、心、肝、肚、套腸、萬口、口條、蹄筋;下八錦:前腱子肉、後腱子肉、五花肉、裡脊、脖頭肉、驢臉肉、肋扇肉、尾過肉)。
鬧湯驢肉是河南焦作的特產。選用三四年的中年驢,宰殺後,將後腿、肋條等精華部位的肉剔除肥肉,在清水中浸泡兩個小時。
鬧湯驢肉
然後放入鍋中,加入花椒、八角等調料進行熬制。大火煮2小時,小火燜2小時,關火後拿出來晾一會兒,繼續燜2小時,即可出鍋。
鬧湯驢肉的核心除了肉,就是「鬧湯」。所謂鬧湯是把煮肉的原湯放火上重熬,再加些調料,熬制一個小時以上,出鍋後有極強的黏性,是蘸驢肉的佐料。
除此之外,在洛陽、開封、鄭州等地,也都有吃驢肉湯的習慣。
到了甘肅敦煌,最出名的非驢肉黃面莫屬。嚴格來說,驢肉黃面並不是一道菜,而是兩道。一盤驢肉做菜,一盤手工拉制的黃面作為主食。
驢肉黃面
驢肉是滷製的,黃面澆上香菇丁、豆腐丁、芹菜丁等製成的澆汁,一口驢肉一口面,感受最西北的風情。
相比之下,南方吃驢肉的不像北方那麼多,但在一些地區還是有吃驢肉的習慣,並產出了不少美食。
驢肉乾巴
比如在雲南,就有驢肉火鍋、驢肉乾巴、粉蒸驢肉等等多種驢肉美食。而且雲南當地一般食用的是雲南驢,相比於北方常見的關中驢、德州驢等,體形更小,肉質也更加細嫩。
驢肉蒸餃
當然,中國驢肉的美食遠不止於這些,像陝西的臘驢肉、湖南的干鍋湘之驢、東北的驢肉蒸餃等等,都可以算是驢肉界的美食擔當。
▍被歷史選中的驢肉
在中國,吃驢肉是有地域差別的。
打開地圖,以「驢肉」為關鍵詞搜索會發現,京津冀地區的店鋪數量遙遙領先,緊隨其後的是山西、山東、河南和東北地區的大城市。相比之下,南方城市的驢肉店鋪數量就沒那麼多了。
前文說過,驢肉並不算是常見的肉食,可它為何又能在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大規模流行呢?
原因並不複雜,簡單來說就是,華北驢多、當地居民肉食消費也少。
在中國古代,牛是耕種主力,很多朝代都禁止私自宰殺牛,而羊因為價格昂貴,一直都是上層社會的飲食。
至於豬肉,在明清時期,雖然養豬業已經比較繁榮,但南北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四川的養豬業在清代就很發達,以至於當時四川很多府、州、縣的地方志都將豬列為當地特產之一。
同為南方的湖南,到嘉慶年間,一部分縣的肉食已經比較豐富了,竟然還會招致批評,認為吃太多肉是「奢侈」。
而在北方,無論是養豬的數量還是相關的記載,都要比南方少很多。
不過在生活並不富裕華北地區,驢卻養得很多。因為驢需要的草料和飼料相比於馬和牛要少很多,民間有云:「窮養驢,富養馬」。
同時,禁止殺牛、殺馬的時候很多,禁止殺驢的卻很少。在清朝歷代皇帝中,只有皇太極禁止過殺驢。這就為驢肉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不過在農耕年代,驢肉同樣是耕地的主力,一般人家也不會輕易的殺了吃肉,更何況驢子的繁殖能力也沒有那麼強。
只有到萬不得已的時候,驢子才會變成驢肉。而驢肉的吃法大多也都是由餅這樣的碳水化合物卷著吃,大餅卷醬肉、驢肉火燒、驢肉甩餅……
各省人均肉類消費量排行。圖/微博
這一方面是因為華北地區的肉食消費量本來就不高,直至近些年,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的人均肉食消費量都排在全國倒數十位之內。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肉食短缺、食肉不多的華北地區,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吃到肉。
就這樣,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驢肉成了華北地區最著名的肉食。
註:本文圖片除註明外,均來源於網絡
參考資料:
[1]《徐旺生:中國養豬史連載之八 明清時期的養豬業》,豬業科學
[2]《李群:中國近代畜牧業發展研究》,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3]《尤娟,羅永康,張岩春,鄭喆:驢肉主要營養成分及與其它畜禽肉的分析比較》,肉類研究
[4]《林永匡,王熹:清代社會生活史》
[5]《尤娟,羅永康,張岩春:我國養驢業及驢肉加工業的發展概況》,肉類工業
[6]《孟繁強:老北京兒時趣事》,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