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期間,閨蜜帶著孩子到家裡來玩兒,我同閨蜜聊天,兩個小朋友也在一起搭積木,過了一會兒之後,兒子對搭積木沒了興趣,從玩具箱裡拿起一輛遙控車,對小客人說:「我們不要搭積木了,來玩遙控車吧,這個是我媽媽給我買的。」
小客人聞言,立即跑到閨蜜面前,說:「媽媽你看布丁有遙控車,你不是說要給我買遙控車的嗎?你快買啊!」
閨蜜連忙開始哄:「你先去玩,媽媽回家就給你買!」
誰知小朋友卻突然激動起來,大喊到:「媽媽一直都說買,但是也沒買,媽媽是大騙子,我再也不相信你了!」說完還忍不住哭了起來。最後閨蜜只能匆匆把他帶回家。
之後,閨蜜打電話來向我吐槽:「現在的小孩子太難帶了,騙一次就說你是大騙子,我們小時候,誰沒被爸媽騙過?」
我在電話里哈哈哈的笑,的確,誰小時候沒有被家長騙過呢?
甚至很多時候,家長撒謊騙起孩子來,會騙得理直氣壯。覺得孩子小,沒什麼大不了。那麼,來自家庭的「失信」,真的是一件小事嗎?
社會學家林.扎克說:」父母是子女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來自父母的每一次欺騙,都足以壓垮孩子的內心世界。」
生活中,父母是否重諾守信,其實對孩子影響深遠。
父母失信,會讓親子信任感流失,不利於溝通。
知乎上關於「父母欺騙造成的影響」這個問答里,有個小姑娘說了自己的經歷。在小時候媽媽把答應了她不說的秘密說給了別人聽,她雖然可以理解媽媽,但是十多年過去了,她再也沒有和媽媽說過任何秘密。
父母失信,會讓孩子難以與他人建立信任聯繫,使孩子孤獨自閉。
教育博士陳美玲曾在採訪中說「不要對孩子撒謊,比如說答應孩子明天帶他去公園踢球,怎麼累都要去的。要不小孩子會覺得,你是撒謊,要是小孩子他不相信人的話,他一生都是很孤獨的了。」
近日,《實驗兒童心理學》雜誌刊登了一項關於父母撒謊欺騙對孩子影響的新的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對新加坡的379名成年人進行了問卷調查,請他們談談小時候父母說過謊話,以及他們成年後對父母說過的謊話,測試他們的心理社會適應度。
結果發現,有更多父母說謊記憶的人,成年後對父母的欺騙也更多,並表現出較高程度的心理社會失調。
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調查中發現,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為中,「說話不算數」占43.6%,高居第一位。
在親子關係中,很多父母都抱有「孩子小,不較真,弄糊弄糊弄也無所謂」的觀念。但實際上,來自父母的每一次「糊弄」都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那麼既然欺騙和敷衍會給孩子帶來如此多的不良影響,我們到底該怎樣做,才能給孩子更好的引導呢?有一些小方法可供參考。
不許假大空的願
電視劇《少年派》里,林妙妙的爸爸向她許諾,只要她考試及格了,就獎勵她1000元,但是當她努力著好不容易考過了及格線。媽媽只給了100元,還說下次繼續進步就漲到200。面對妙妙「你們大人就是說話不算話」的質疑,媽媽理直氣壯地說「你如果不小心考上清華北大,我還不得傾家蕩產啊?」
後來妙妙生氣道:「我下回再也不考好了。」
在我們身邊,不乏像妙妙爸媽這樣許諾之後又反悔的父母,其實許諾是為了激勵孩子,但如果許諾之後又反悔,反而會適得其反。
在向孩子許諾時,不妨注重「可行性」,及時兌現的許諾,才能讓孩子更聽話。
以身作則為榜樣
應采兒在《童言有計》中說「無論自己貪玩睡得多晚,答應兒子第二天7點鐘去哪裡玩,死都要爬起來!因為這是媽媽。」
心理學上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表明,你的平時的言行與期望,或直接或間接的傳遞給孩子,孩子接收到你的訊號之後,便會在潛意識裡朝著你鋪設的方向發展。
想要孩子誠實守信,你自己必須先做給他看。
正如鄭淵潔所說「家庭教育其實不是管理,而是示範和引導,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不能兌現的承諾,要向孩子說明原因並道歉。
我的寶寶今年四歲,出於想讓他強身健體的緣故,我把他送去學了跆拳道。一開始他非常抗拒,每次都哭著不願意去。後來我和他約定,如果他每次都乖乖去上跆拳道,國慶長假的時候,我就帶他去旅遊。
後來他真的不再哭了,上課也越來越認真。但就在我要履行這個承諾的時候,我想起來他會暈車,所以這個計劃只能暫時擱置。
當不能如約出去玩兒的時候,我只能向他坦白:「媽媽現在不能帶你出去,因為你會暈車,所以我們只能等你長大一點,不暈車了再出去。是我沒有考慮好,對不起。」
我以為他會發脾氣,沒想到他卻表現的十分理解。笑著對我說:「暈車很難受的,等我長大了再去吧。」
最終,這個暫不兌現的許諾事件被圓滿解決。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羅達·鄧尼說:「給孩子的歉意具有神奇的力量,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人的習慣。」
不要擔心孩子理解不了你的歉意,很多時候,他們真的比我們想像中要善解人意得多。
誠信是中華美德,更是立身之本,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會以此來要求孩子,而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更是「潤物細無聲」的,只有身為家長的我們先從「撒謊式育兒」里走出來,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
就像莎士比亞說的:「想要別人待你誠信,首先,你自己要誠信。」
願每個孩子,都能被以誠相待,也能誠以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