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開店哪個環節最難?
對我來說是定價,童裝店開店三年,標識工廠創業三年,至今我仍一想到定價,就很頭大。
開童裝店時,朋友說,童裝的定倍率在2.5倍,也就是進價乘以2.5倍。我試著定了一下,但最後的成交價被客戶軟磨硬泡,都是1.3-1.6倍成交。驚嘆於寶媽們的還價能力,常常讓我招架不住。但當時,也有的寶媽一問價格後,連價也不還的就走了。
關上門自我反思,是否是我定價定錯了?
當時看到市中心幾家童裝特價店做的如火如荼,也模仿過定不給還的價格,只有會員打折制,可是在小區附近的店,不讓顧客還價,長期以往也就不來買了。
最後我定下的規則是,定在1.6倍左右,加上零頭銷售。客戶想體驗還價的樂趣時,只讓抹零,慢慢的客戶也就形成了這個習慣,抹個零也就成交了,買的多,送些小禮品,偶爾多還點也有。但比剛開始幾個月天天還價的狀態好太多了。
那個時候的我,不知道有一種定價的方法叫作:動態定價法,更不知道錨定定價、成本定價、競爭定價等。真的以為,開一家小店,坐在店裡等顧客上門,收錢就好。
現在做標識創業,每天報價依舊還會遇到各種還價,好在做的是B端的生意,在報價上,自己也更清楚成本,雖然也會有很多隻看價格不看質量的客戶,但即使沒有成交,也沒有像第一次做生意時,那麼糾結和感慨了。這個時候定價更多的是以量以及工藝的難易程度進行定價,偶爾也會因為競爭對手而進行相應的調整。
自從了解了各種定價法後,我反而不再糾結和擰巴,更能將注意力放在產品的質量上。關於定價、合作,有時候還是有點佛系經營,畢竟有些合作商需要性價比高,價格更低、工藝普通的產品,我提供不了,也不能強求。
那麼話轉回來,新開的實體店,究竟如何給商品定價呢?給商品定合理的價格,避免讓客戶還價成習慣,在開店前就需要定下基調。
所謂動態定價法,一般用於生鮮水果蔬菜服裝等應季產品為主,針對客戶的訂購數量的不同,價格也會有相應的區別。
生鮮水果蔬菜,會根據到貨時間的不同,新鮮度的不同,價格也會有相應的調整。平均第三個小時就會有一系列的變化。
在營銷界有一個比較著名的案例,有一家超市,生鮮水果蔬菜晚上七點以後開始打折,七點打六折、八點打四折、九點打兩折、十點打一折。這就是典型的動態定價法。
那麼你肯定會好奇,如此打折法客戶都十點來買怎麼辦?那超市豈不是虧死了?答案非也,真正能拿到兩折和一折的客戶幾乎沒有,早在晚上七點打六折時,就銷售了很多商品,等到八點,剩下的沒有多少了,顧客看到後就明白再不買四折的商品都買不到了。
這個促銷活動的動態定價,不僅幫助商家很快的銷售庫存,同時還做了一場固定的營銷活動,每晚都有這樣的活動,而每天商品的進貨量也非常固定,在七八點鐘時幾乎都能銷售完。這樣的活動做的越久,商家也越能得到越多的銷售數據,對超市產品進行相應的調整。
統一定價法在服裝產品類用的比較多,當一個季節快結束,你會發現服裝店人有一塊區域大面積的賣19元/件、29元/件、69元/4件的服裝區,把衣服統一放在一個貨架上,讓顧客淘貨。
這個就是統一定價法,這個定價方法,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現在你也可以去市場上觀察賣服裝的店家,他們是不是有一塊區域統一定價做促銷。
同樣,這樣的定價方法也適用於水果店,很多水果店在七八點就會做起促銷活動,將水果品相不好的放在一起,一大包只賣五元、八元。大大增加了流通效率,既清了庫存,又做了活動。
什麼是錨定定價法呢?人們在遇到一個產品時,所接受的第一眼看到的價格,這就是錨定價格。而如何設計錨定定價法呢?
錨定定價法的關鍵在於人們先入為主,先看到的價格最容易被記住,而隨後看到的同類商品價格都會和錨定的定格做對比。這一認知的機制會保持一段時間的敏感性,從而影響隨後的思考和行動。
舉個例子,你想賣掉一款198元的女士包包,這款包款式好看,就是質量普通,但是拿回來都已經很久了,卻一直沒有銷售。怎麼辦呢?在這款女士包旁邊放上一款798元的品質高、但款式普通的女士包,以及一款價格69元,款式普通、質量更普通的包包。
那麼客戶看到這三款包在一個貨架上,最終會選擇哪一種呢?對質量稍微有點要求的客戶,最終購買的都會是198元的那款。為什麼?因為798元的品質好,但款式老土。69元的,款式平平、質量平平,對比下來簡直不忍直視。
798元和69元的這兩款包,就用了錨定效應,而這種定價方式就是錨定定價法。
如果想賣出價格有點偏高,但很久沒賣的商品,就選一款錨定的商品放在旁邊做對比,引導顧客做選擇。
開童裝店,襪子、褲子就是剛需商品,當顧客來購買時,你的定價比同行低10%-15%左右,定價堅持一直比同行便宜些,那麼顧客就會認為你家的產品就比其它家便宜,這就是天天平價法。
像水果店常賣的應季水果、超市中常常銷售的高頻產品牛奶、紙幣等,都可以這樣設計。
顧客的心理都是先入為主的,而且他們記不住太多價格,但常用的價格都能牢記。一旦發現你家商品比其它家便宜,那麼下次還會來購買,甚至購買更多。
成本定價法,可以說很多人都在使用,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比如說我製作一款標牌,用了多少材料、工藝有哪幾道、工人的工資等合在一起再加上15%-20%的利潤,就確定了定價,這就是成本定價法。
這是很多人常用的定價方法,正是很多人用,所以這種定價方法其實不具備優勢。人人都這樣定價,那麼某一個環節稍微增加了難度或者降低了難度,就會有價格浮動。
在這種定價法之下,有兩種方法可以解決困局:優異運營或者產品領先。像我們這樣的生產廠家,隨著同行越來越多,會發現利潤也越來越低,價格被市場壓到幾乎透明,如果我們將自己的運營管理手段優化,精確加工流程,在管理上杜絕浪費,這也是降低成本的一種方式。
而產品領先在於創新,將我們的產品設計成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超,永遠比同行在產品上領先一步,做到競爭對手難以模仿,這也是獲取更多利潤的一種方式。
同樣在於超市、水果店、餐飲店,我們能做到的也是兩種同時使用,降本增效、不斷創新。熊彼特的創新利潤法,適用於成本定價,用好創新方法、管理模式,用成本定價法,依舊也能找到利潤點。
相比較於老老實實的成本定價法,比較靈活的就是競品定價法了。競品定價是關注我們的同行競品他們是如何定價的,在他們的定價基礎上,下降幾個點。或者說,我們多研究競品的價格、產品生產方法,將同行的利潤款產品,我們做到平價銷售,或者零利潤銷售,其實這和第四點提到的天天平價法類似。
不同的是,當我們的競品平價定價,將競品做為自家的引流產品,也要設計出幾款產品如:核心產品(現金流產品)、增值產品(利潤產品)、未來產品(顛覆產品)。
任何一家實體店,都要作好產品組合設計,一旦使用了競品定價法,等於啟動了價格戰,因此你要有一系列的組合拳應對,因為別人家也可以把你的核心產品、增值產品設計成自家的引流產品,平價銷售。所以未來產品,是我們在商戰中必須考慮的,與其讓競爭對手打敗我們,不如我們用未來產品顛覆。
臨界定價法有很多商家都喜歡使用,10元的產品,賣9.9元。20元的產品,賣19.9元。其實只相差一毛錢,但是看起來好像便宜了十幾塊,這就是臨界定價法。
宜家家具就喜歡用2.99元、49.9元、99.9元。讓人在視覺上和感性上有錯覺的價格就是臨界價格。以100元為臨界,那麼臨界價格可以設置為99.99元,這種臨界的價格最重要的作用是給顧客一個視覺錯誤,這個商品沒有上百,只不過是幾十塊而已。
很多人都發現這種定價的巧妙,感覺這樣的價格讓人很舒服,沒有壓力,其實這就是數字心理學說到的數字壓力。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很少讓利,也會讓商家收穫非同凡響。
以上七種定價方法,很多都可以較低的成本投入,獲得顧客的認可,並且推廣給身邊的朋友進店銷售,每一種方法都值得我們學習,當我們掌握了更多的定價法,那麼定價的動態法則更能理解,也能靈活應用在商場上。
想要掌握定價權,那麼就多多創新、優異運營,降本增效,讓我們在創新的路上不斷的顛覆以往的自己。只有了解了定價法則,才能在商場上掌握主動權。
今天提到的七種定價法,你最常見的有哪幾種呢?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洪大膽,標識標牌發光字工廠源頭供應商,定位門店商業營銷顧問,通過門店發光字設計製作、營銷方案幫助實體店創業者落地實戰。
我是門頭標識發光字領域的專家,既可以在製作前給到大家很好的參考意見,也可以通過門頭標識挽救危機店鋪的經營,期待幫助更多人打造獲客吸睛的門頭標識。
歡迎您將我的文章轉發至朋友圈,並且關注,關注我的小夥伴可以回復後台:朋友圈運營 ,我會贈送50本關於朋友圈運營、營銷的電子書以及關於擺攤類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