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自律能力:改變我們自己的反應,影響孩子進入良性循環

2019-06-30   卓越學習力

能夠根據需要自主地改變行為習慣,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要知道如何幫助孩子改變習慣,就要學會回顧自己曾經做出的成功的改變:你印象最深刻的、影響孩子行為習慣改變的是什麼?

很多人會誤解這個問題,他們回想起一件事情的決策或者一次頓悟,將其與行為習慣的改變混為一談。

一位媽媽談起孩子學鋼琴的事,每天督促孩子練習鋼琴,都像是一場戰爭,後來思前想後,終於下定決心停止了對鋼琴的學習。現在孩子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天高高興興去學習書法。——這只是人生岔路口的一個選擇,並不是孩子的行為習慣發生了改變。

類似的還有一位媽媽,她曾經總是批評孩子,孩子也總是和她頂嘴。有一天她意識到自己的說話方式,總是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和積極性,「我應該少批評、多鼓勵」。——這是對親子關係的領悟,除非它顯著改變了孩子的行為習慣,否則這只能稱為一種領悟。

還有很多人把在體力和腦力上付出的努力當成行為習慣的改變。比如讓孩子參加演講班,參加「保護環境」的公益活動,參加某個夏令營/冬令營去艱苦的地方體驗生活。——這是做了一件有價值的事,並沒有改變什麼行為習慣。

不知道改變什麼,就永遠不可能有積極的改變

我們希望還用擁有優秀的品質,比如熱情、勇敢誠信、正直、耐心、慷慨、謙遜等等。它們是永恆的美德,我們嘗試著努力把這些品德灌輸到孩子身上。找機會讓孩子參加表彰會,聽各種演講。

但這樣灌輸美德,並不能強迫孩子成為品格高尚的人。如果沒有迫不得已的理由去改變,不論聽到多麼精彩而流暢的演講,都很難誘發孩子做出持久的改變。他們認真聆聽,不時點頭表示同意,大笑或者流淚,然後回去繼續走老路,仿佛一顆石子丟進水裡,泛起一陣漣漪又復歸平靜。

導致這種情況的一大原因,是缺少實現自己雄心壯志的規劃。每個人大腦里都有一個高瞻遠矚的策劃人,和一個見識短淺的執行者。我們很容易讓「策劃人」熱血沸騰,但是要想真正做出積極改變,「策劃者」必須能夠讓「執行者」行動並且堅持下去才行。

幫助孩子成為他理想的自己,必須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衡量決定他的兩股力量:環境,和他自身。

開啟一個牢不可破的投入度循環

孩子並非總是只想做「想要」的事,只想著玩、只想著享受。只要稍加引導,大多數孩子都知道自己的「需要」,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我們需要學習和實踐的是,在孩子想到要做什麼之後,幫助他來完成這些事。

幫助孩子改變,絕不是只是幫助孩子制定目標,督促目標的實現那麼簡單。

有了目標之後,孩子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於環境。環境中有無處不在的誘因,我們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環境的觸發力量總是出乎意料。

我們幫助孩子知道我們對他的期望是什麼,他自己對自己的期望是什麼。——我們是他的「教練」和支持者。這樣孩子就不是無助地站在軌道上,等著疾馳的「環境列車」把他帶走。

孩子與他所處的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是彼此促進的,在環境塑造他的同時,孩子也能通過自己的行為塑造環境,最終會達到一種平衡狀態。這是一種很容易達到的平衡狀態——投入度循環。

涵涵數學成績不太好,這讓曾經是學霸的媽媽十分難以接受。媽媽開始的時候還能耐心講解,但孩子經常做錯一些簡單的題目,所以媽媽越來越壓不住火。

每次發生這種情況,都是一個誘因,對此媽媽都有多種衝動可以選擇,但並非每一種都是理想的。

  • 怒不可遏,批評孩子「心思都用哪兒去了,還是你太笨,這麼簡單的東西還能一錯再錯」。——這樣是在激化自己當前的不良情緒。
  • 告訴孩子,你先自己檢查,當你所有作業都完成的時候,我再幫你檢查一遍。——這是把這個誘發時刻推遲到容易處理的時候。
  • 告訴孩子,正確與否是你自己的事,只要你能根據老師的批改訂正就可以了。——這是把責任還給孩子,但是對於能力、方法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的孩子,並不是應該放手的時候。
  • 想著以給孩子報個輔導班,自己就不用管了。這對於無暇顧及孩子教育的家長,是一種選擇。但是,孩子教育包括能力、方法、習慣和品格不同層面的引導,輔導班不能承載這些內容。

這些都是自然的衝動,不留心的時候,我們迷失於自己的行為和感覺中,很容易被觸發。從誘因到衝動再到行為,他們一次發生,但是間隔時間非常短。誘因引發衝動,衝動引發行為,行為又會引發下一個誘因,如此循環不止。

有時候誘因是有益的,但我們實際上沒有認真甄別,就幸運地「碰巧」,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當我們留意到這種場景下的誘因,就能延遲誘發衝動的時間,讓我們考慮面前的選項,做出更好的選擇。涵涵媽媽後來就是這樣調整了自己的行為。

遇到孩子不會做,我先做幾個深呼吸,這讓我在爆發之前得以有時間思考。孩子不是故意和我做對,他很緊張、自責、害怕,我發火無濟於事,因為不會而第一發火到現在,時間也不短了,孩子狀況越來越差,我必須要做出改變。
做不對,是知識點掌握不紮實,或者練習不夠。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不是最好的辦法,先讓孩子複習相關的課本內容,再讓孩子把我當學生給我講解,再從中發現問題;如果練習不夠,就根據易錯題型強化練習。
就這樣孩子每次做錯,不再是被罵,而是能夠有機會去有針對性的提高。他感受到了自己也是可以學會的,而且自己的能力正在提高,成績也在變好,漸漸地對數學的自信上來了。

當我們留意自己的對誘因的反應,認清一個誘因的本質,並且明智地採取了恰當的應對行為。行為又創造了一個誘因,誘發了孩子更良好的行為,形成良性循環。

涵涵媽媽通過自己的積極改變,誘發了孩子的積極行為,孩子的改變給了媽媽信心,她們進入了一個投入度循環。


我們是孩子的外部環境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當我們能夠克制自己自然的的衝動,改變自己缺少思考的行為,通過嘗試讓自己成為孩子積極行為的誘因,就能建立一個穩定、良性的投入度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