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撿錢時代"已到來:牢記「巴菲特式」方法,賺盆滿缽滿

2019-08-19     狼行華爾街

聲明: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如自行操作,請注意控制倉位和風險自負。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關注微信公眾號:翁伯然(C567016),免費訂閱最新的股票情報、經驗技巧和操作策略!

風靡一時的香港電視劇《大時代》里有一個著名的「丁蟹法則」:當所有人臉都是黑的,黑黑的,他們就要倒霉了。雖然是一部電視劇,但《大時代》對於股市人性的描寫,充分地表達了股市中人的恐懼與貪婪的本性。當劇中主角丁蟹面對交易所里眾人的一片歡騰時,參透了那句「臉都是黑黑的」的玄機,悟出了將至的大難,大舉沽空股指期貨,狠賺了一筆。其實這樣的機會不是只在電視劇里存在,現實中哪次的大頂不是一片狂熱,但有幾人能真正擺脫那種誘惑呢?

巴菲特顯然是此間的高手。最經典的莫過於當「中石油」A股上市前期,國內各路媒體集體為其唱讚歌,超級散戶楊百萬也加入了此行列。但冷靜的巴菲特卻大舉減持「中石油」(HK),雖然「中石油」短期內仍保持強勢上漲,但其後的走勢,全天下有目共睹。「中石油」(HK)從最高的20港元直落到最低4港元多,至今仍在10港元以下徘徊。

回頭看2006年行情,當股指突破3000點後,筆者感覺風險加大,當時《上海證券報》對大盤的評價是「最後一個跳板」。當股指運行至3600點一線後,開始劇烈振蕩,面對豐厚的獲利,筆者毫不猶豫地全部清倉,將大部分資金轉入了實業。但其後股市的強勢遠超人們的想像,在一些入市較早,實現利潤變現的私募出局後,以基金為主的多頭開始了又一輪瘋狂,4000點、5000點,股指頑強地將紅旗插在了6000點的高地。在3600~6000點的空間裡,筆者基本放棄了中長線操作,僅僅投機性地用少量的資金短線炒作,提心弔膽地賺了些手續費。那段時間,面對瘋狂,筆者幾乎全部否定了自己。但後來看見身邊談論股票的人越來越多,銀行的櫃檯前認購基金的隊伍越來越長,筆者卻冷靜了下來,筆者似乎想起了丁蟹那句話「所有人臉都是黑的」。夜晚,筆者再次打開上證的K線圖,在筆者的趨勢線內,股指已破上軌而出,高高而持。而如果按照巴菲特的市值與GDP比值衡量市場估值來看,近百分之百的比值顯然嚴重被高估了,而市盈率更是誇張的近70倍,就算A股市場對高倍市盈率有天生的免疫,但歷史數據表明,70倍的市盈率已經是股市泡沫所能承受的極限了。此時,股市已嚴重背離基本面,把經濟基礎和現實甚至預期都踩在了腳下。

筆者不敢想像那必然下跌的巨大慣性會造成怎樣的衝擊波。筆者曾在博文里將1800點當做這個震動的最低點,或者說是跌不下去的鐵底。事實證明,在2008年10月28日,歷史讓在6124點上瘋狂買入股票者又回到了1664點的價位,很多股票也正如姜玉恆那首歌唱的一樣「終點又回到起點,到現在才發現」。

反心理是有代價的,其面臨的最大對手就是順勢而為,逆潮流而為有時代價也很慘痛。想想曾經有「中國證券教父」之稱的管金生,一世英明皆因在「327」國債上的逆勢而為毀於一旦,當他不顧價值,不承認事實,妄想以一己之力抗拒整個趨勢時,悲劇其實早已註定。其行為直接導致了幾十億元的資金灰飛煙滅,也致使「萬國」變成了「申銀萬國」,管理層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的形式為市場活動作仲裁,也為我國證券史留下了灰色的一筆。所以反心理不是一種操作技術,更不是無知無畏,而應該是建立在一種大智慧大勇氣下的沉澱。反心理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必須尊重價值。那麼如何在反心理操作和順勢而為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呢?筆者的衡量標準是:把自己設定成一個股市普通因子,在相同的條件下,在相同的時間裡,在這股市裡是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呢?雖然這中間往往有過早離席而可能失去最後盛宴的遺憾,但比起與熊市苦夜無日的相伴也簡直幸福如天堂。

如何準確地把握反心理操作的點及順勢而為到何處並沒有理論可循,有人講過在證券公司門口看車的老太太炒股是以停在證券公司門口的自行車數量來定股票的買賣,多了賣,少了買;賣盒飯的是以價高的好賣還是便宜的好賣來作取捨,想想這也算一種道理吧!但作為一般股民如果真想將水平提高,關鍵還是要先實踐,後總結,再沉澱,直到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方法。在這件事上無師可循。

反心理的人有段時間是孤獨的,甚至被人嘲諷。人們只想到了巴菲特在「中石油」上少賺了幾十億元,但他們沒有去想,比巴菲特多賣了幾元錢的人怎麼就沒有成為世界首富呢?巴菲特是不想享受登頂時的風光,還是因為不想同時保留那份風險?

金融交易是心性的博弈

有人終其一生不斷探索市場,卻從未花時間去了解自己。有人始終不了解失敗並非來自於市場,在市場中自己敗給了自己。人最大的敵人來自於其內心。投資市場不同於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當人們從事任何其他社會職業時,人性的弱點還可以用某種方法掩飾起來,但在投資市場上,每個人都必然把自己的人性弱點充分地表現出來。公開競價就是公開展示人性。一根K線,兩種顏色,三個部分,四種價格。是恐懼、貪婪、憤怒、猶豫、慾望、無知與審慎、智慧、知識、覺悟經過激烈的搏殺後在盤面上留下的痕跡。

在交易中人性的貪婪具體表現為:

1、重倉交易、頻繁交易,期望一夜暴富。

2、賺小錢賠大錢,當賺錢時覺得「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急於獲利了結。而在賠錢時不願意小賠離場而是緊緊的拿著虧損單,希望價格回到開倉價附近賺錢後再平倉,而導致損失越輸越大。

3、害怕踏空錯過行情而去逆市交易。透過自己在市場中的行為可以幫助你認識自己。而認識自己更透徹,你就會越接近市場的本質。

人性的恐懼的具體表現為在市場反覆攀升達到或接近最高點時,怕自己誤了班車而不怕市場已十分脆弱而買入。而在市場長期下跌周圍一片悲觀,怕世界末日到來而揮淚斬倉。人類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如牛頓、愛因斯坦、羅斯福都在證券投資中遭受挫敗。

牛頓在事後說:「我可以計算天體運行的軌道,卻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由此可見,在市場中保持理性和清醒是何等的難能可貴,而要成為贏家則必須克服自身的弱點。敢于堅持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正如巴菲特所說:「我們也會有恐懼和貪婪,只不過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我們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我們貪婪。」

交易中的人性弱點,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想要完全克服是很困難的,但是它們的表現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成功的投資者是能夠成功地把它們控制在一個適度的範圍內,不使其影響理智的思維。

恐懼和貪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並非金融市場獨有現象。正因為有了恐懼,人類才擁有了主動規避和逃離危險的能力;正因為有了貪婪,人類才擁有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所以,不能一味去壓抑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這樣只會憋出心理疾病。

貪婪和恐懼雖有消極的一面,但也有積極的一面。欠缺的是,投資者沒有建立和掌握一套適合自己的交易系統來修補人性的弱點,無法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或許有投資者不解,一套適合自己的交易系統真能剔除貪婪和恐懼的不利一面,而發揮積極有利的一面?

事實上,很多投資者都是依靠適合自己的交易系統賺了大錢。他們除了細緻的研究外,在交易策略和執行上也嚴格遵循交易系統。

在趨勢明朗的背景下,設置好可控的回撤幅度,餘下的只是等待利潤增長,只要不觸發交易系統的出局底線,就持續「貪婪」下去,「盡享」整個上漲行情。此時交易系統就會幫助投資者發揮人性中「貪婪」的優勢,吃到「整條魚」。

而當趨勢不明朗時,交易系統就不會發出進場信號,避免因盲目而參與交易,提醒投資者應該「恐懼」。因此,交易系統會幫助投資者發揮人性中「恐懼」的優勢,避免投資者頻繁交易,從而規避風險和損失。

由此來看,貪婪和恐懼這兩頭「猛獸」,欠缺交易系統這位「馴獸師」。

在趨勢行情降臨時,唯有「貪婪」才能把握住機會,才能賺大錢;而在振蕩、不確定的行情出現時,唯有恐懼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因此,交易系統設置的入場條件和出局條件非常關鍵,這需要投資者因時制宜。

交易系統的建立:

一,盤前操作計劃

(1)復盤作業,當天市場的熱點,賺錢效應所在,資金的方向,熱點人氣個股的題材面,技術面,資金面。

(2)標的的選擇,預判市場方向,尋找個股,作出合理推演。

(3)對明天大盤形勢的預判,在作出大盤無系統性風險的情況下,完善步驟

二,模式

模式指的是你平時操作中擅長於做哪種技術形態,哪種形態是你最有把握,這種需要靠個人去摸索並固定下來,任何一種模式只要做到極致,都會發揮出它最大的威力。(切忌一點,每一種模式都有其適用的市場環境,在一個不適合的市場中堅持特定的模式,無異於自尋死路,即便是不被市場消滅,也一定會對自己的模式產生巨大的懷疑,以至於放棄。然後又尋找新的模式!最後走在了尋找模式的輪迴之中無法自拔。一要切忌不要試圖尋找一種萬能模式。二要懂得放棄,在模式與行情不匹配的時候,放棄該放棄的機會,避免對自己的模式失去信心。)

三,倉位策略

倉位策略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

(1)全倉進出,全倉一隻操作,這是現在超短最主流的倉位策略,集中火力讓微弱的資金效益最大化,缺點是怕遇到黑天鵝及停牌的風險。

(2)半倉滾動,半倉資金操作一隻,留半倉現金備用,這種策略優缺點都有,優點是相對減輕了黑天鵝及停牌的風險,缺點是資金利用率得到削弱。

(3)333倉位,這是個人認為保守型超短選手的最佳倉位策略,攻中帶守,三成倉開倉,在取得利潤的情況,可以開到六成倉,剩三成資金來進行 滾動操作,第二天如果老倉出現虧損,手中三成資金不再進場,繼而尋求老倉的迅速了結。

四,止盈止損

止盈止損,這是超短系統里最重要的一個部分,這部分也是整個系統中最重要的環節。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系統里不再有止損止盈的時候,你就成功了!

(1)止盈,超短以複利為核心,但也要努力吃到更多的利潤,個人一般止盈點是五個點利潤,再根據個股分時及氣勢判斷是否及時獲利了結及持有,持有的情況下逐步提高止盈點,有效跌破止盈點清出,尾盤不板基本也會獲利了結

(2)止損,做超短最需要保持的是一顆謹慎之心,每一步都不要心存僥倖,一次僥倖可能就是深套的開始,每天盤後在制訂第二天賣出計劃時,都要靜態設個止損點,有時直接設個虧損5%為止損也可以,動態上則可以根據第二天的盤面,分時狀況來進行及時止損,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

五,執行力

這市場是反人性的,恐慌和貪婪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你,影響著你的計劃,讓你心存僥倖,直到釀成大錯,所以嚴格執行你計劃中的交易,炒股炒到最後,比拼的不是技術,而是每個人的執行力及控制力

六,心態

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存在著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反映在這市場上,就存在著情緒上的波動,而情緒的波動也是操作中犯錯的根源,情緒的波動會讓你偏離計劃,降低專注度,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如機器人般交易,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讓上一筆操作影響到下一筆的操作,每一筆操作都可以獨立的分開,保持心態的平和,清晰的思維,我們就會減少犯錯的幾率。

七,總結

一個完善的系統一定會有總結及反思在裡面,研究別人的交割單不如多研究自己的交割單,自己的交割單才是最大的金礦,從當中錯誤的操作中可以讓你了解自己的缺點並努力改正它,而成功的操作則可以提高自己的操作信心,並努力延續狀態,每一筆操作都要寫出自己的總結及想法,以備不時的翻閱,加深印像。

面對同樣的走勢行情,即使學習了同樣的交易技術,仍然會做出不同的交易決策,概以為是每個交易者背後思維邏輯的不同。

對於規律的把握和本質的認知程度不同,決定了交易者的交易思維邏輯有所差異,當目光隨著k線圖移動的時候,有的人看到的是下跌突破,有的人看到的是上漲中繼,有的人看來仍然沒有突破重要的關鍵點位,依然是雜亂無章的震盪,不同的著眼點,表示了不同的邏輯方式,為什麼交易的方法很難複製,大概就是由於每個人的思考邏輯路徑很難複製的緣故。

人的思維從來都不是一種科學,所以交易也不是科學,所以當每個交易者寄希望於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交易上面問題的時候,結果一定會是緣木求魚,儘管不是科學,聰明的交易者還是選擇了一種比較靠譜的方法來模糊的刻畫這種行情漲跌的界限——機率論。

之所以說模糊,是因為數學機率沒有辦法衡量市場情緒和交易心態的變化,一個人也許80%的時間內是理性的,但是剩餘的時間內或許一直處於非理性的狀態,或者沮喪,或者亢奮,這些都是導致情緒化交易的源動力。

市場中經常犯的錯誤是,在本身應該客觀的k線走勢中,交易者主觀的給增加了好惡的感受,行情本身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不適合而已,所有的結果都是輪迴,下跌突破的人做對了,上漲中繼的人必定做錯了,對是錯的開始,錯是對的開始,看你是否能夠識別自己的錯誤並且及時調整自己的交易方向。

其實,對於投機市場大部分人來說,活下來才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後才是能不能賺錢,能賺多少的問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並不是不夠明顯,而往往被大多數的交易員選擇了選擇性的遺忘,這才是最殘酷的一面。

對很多人來說,因為「理財」虧一點的錢不是不能夠接受,問題是很多人壓根搞不清這裡面交易的邏輯,很多人不相信占卜可以預知未來,卻相信可以預測行情的漲跌,這就是典型的交易謬論,或者是因為不想虧錢,反而病急亂投醫,越怕什麼,就會越重視什麼,過度重視的結果就是弄巧成拙,所以,交易心態永遠是每個交易者面對的命題。與很多搞不清該怎麼樣賺錢的交易者相比,稍微好一些的交易者天天想的是遇到一兩次大的行情,一夜暴富,這又是另外一種誤區。

交易的邏輯是什麼?

盈虧同源!

凡事都是矛盾的集合體,這是最樸素的哲學觀,因為凡事都有矛盾的兩面性,所以市場走勢表現出了明顯的不確定性,因為不確定性所以對於每一筆交易來說都是盈虧同源,所以一套交易系統的關鍵就在於能不能再不確定性中捕捉出來硬幣的每一次正面。

諸如,抓大放小就是這個意思,當你所有行情都想抓住的時候往往所有的行情都抓不住,沒虧就相當於是賺,當然賺的不是錢,而是下一次賺錢的機會。

了解更多股市資訊、操盤心法和交易系統,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翁伯然(C567016),免費領取牛股戰法和長、短線盈利模式一套,精準把握主力資金動向 ,更多的買賣點的把握,選股策略,解套等股票投資要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rbcumwBJleJMoPMYmM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