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這樣說,現在幾乎所有手機的晶片採用的都是ARM架構,作為一家晶片研發和設計並以智慧財產權為主的供應商,ARM不需生產晶片就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然而,它還是逃脫不了被收購的命運,2016年,軟銀斥資320億美元收購ARM成為當時科技圈的一大熱點。然而,時隔不到五年,軟銀就因投資失利導致的資金壓力而不得不考慮賣掉對軟銀來說最有價值卻如同雞肋的ARM。但上車容易下車難,想買的不讓賣,想賣的不想買。
關於ARM的買家一直有不少猜測,而最近也是風吹草動較為頻繁。畢竟作為壟斷了移動設備晶片設計的供應商,ARM最終花落誰家牽引了不少目光。
首先,軟銀此前便與蘋果有過接觸,評估其對於收購ARM的興趣。而我們也知道不久前蘋果宣布以後的Mac電腦也將全部使用Arm架構的處理器,從這點看,似乎蘋果有了收購ARM的理由。但蘋果方面表示對收購ARM並沒有太大興趣,因為ARM的授權業務與自身的硬體及軟體商業模式並不匹配,並且,如果收購ARM,蘋果很大可能將引起監管部門的擔憂。作為整個移動IP的霸主,ARM歸屬權的變動自然會引起各國政府的嚴苛反壟斷調查。
其次,不少人將目光瞄向了移動設備製造的另一巨頭——三星。另外三星同樣是半導體領域的翹楚,收購ARM公司後的三星無疑會擁有難以撼動的地位。但有分析師稱,三星和ARM在開展半導體業務的方式、以及公司經營理念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並且這樁併購交易的價格達410億美元。如果收購ARM,三星不僅會打破其在半導體領域的常規業務流程,還將大出血。所以,三星也無意收購ARM。
雖然蘋果和三星都拒絕了ARM,但並不意味著ARM就成了沒人要的可憐孩子。最新消息顯示,英偉達欲將收購ARM,並與軟銀就收購事宜進行了討論。而與三星、蘋果等相比,英偉達雖然與ARM同屬半導體公司,但並沒有與ARM目前的客戶形成直接競爭關係,受到反壟斷審查的可能不大。另外,ARM在移動端的絕對優勢,是英偉達目前所急需要的,若能順利收購ARM,英偉達便能樹立起從雲端到終端的絕對統治地位。並且,近日英偉達市值成功超越英特爾,成為美國市值最高的晶片公司,ARM的加入可以有效幫助英偉達擴大版圖,有力推動英偉達的股價繼續上升,從而進一步拉開與英特爾的股票差距。從這些來看,英偉達無疑是ARM的潛在最佳買家。
然而,針對外界傳出英偉達正與軟銀接洽考慮收購ARM一事,ARM官方回應稱「我們不對任何謠言或揣測發表評論」。這讓英偉達是否能成功收購ARM又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而也有不少國人認為,軟銀預售ARM,正是華為下手的好機會。但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從最近華為被各種限制以及《瓦納森協定》來看,華為收購ARM基本不可能,而且ARM早就對華為的晶片停止了授權,所以最終還得靠自己。
甚至還有人臆想英特爾也應該過來摻和一腳,因為英特爾憑藉X86架構成為電腦處理器的霸主,而將移動晶片領域的霸主收入麾下,必將無人爭鋒。但和前面所講的一樣,如此一來,英特爾勢必又將受到反壟斷調查,處處掣肘,最終依然得不償失。
ARM最終花落誰家尚無定論,目前最有可能的還是英偉達。但ARM的態度也值得商榷,當初被軟銀收購併沒有影響到ARM的運作,而假如被蘋果或者英偉達等公司收購後,ARM想保持獨立運作是不可能的。當然,ARM還有另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由軟銀計劃上市,相對於反壟斷風險,這是一個更為穩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