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林(左四)
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宗鋒
這幾天,從湖北凱旋的聊城市人民醫院首批援鄂隊員梁曉林,一直在隔離酒店認真學習業務知識。
「支援一線期間,感覺自己還有很多方面的不足,我要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24日上午與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連線時,梁曉林說,正好利用這段時間紮實學點知識,恢復好體力,爭取以最好的狀態投入到以後的工作中。
大年初一星夜馳援湖北,一線奮戰50多天,如今回望,梁曉林感慨萬千。
疫情面前堅決不退 但對家人充滿愧疚
把時光的指針撥回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的下午。
在市人民醫院一個大會議室內,即將出征的梁曉林和妻子秦紅榮長時間地拉著手。妻子也是一名醫護人員,對於梁曉林的選擇,她非常理解和支持。但前路艱險,尤其是在當時,疫情在湖北正是最兇猛的時候,即便相信丈夫的能力,對秦紅榮來說,不擔心是假的。
梁曉林是家中獨子,兩個孩子還小。儘管如此,父母對他此行也很支持,這讓他在出發前,心裡稍稍安定了一些。
「十七年前的那場非典,是前輩們頂著『炮火』守護著我們的生命安全,如今也到了該我貢獻力量的時候了,我豈能退卻。」在寫給妻子的一封信中,梁曉林這樣說。
疫情面前堅決不退,但其實對於家人,梁曉林是充滿愧疚的。
「每天再累也儘量抽出時間聯繫家人,哪怕發個信息,怕他們擔心。」梁曉林說,妻子在傳染病醫院工作,該醫院也是聊城市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院。妻子是一個工作認真的人,白天上班,晚上要照顧孩子。大兒子不到4歲,小兒子還在吃奶。他後來才知道,有一次老大發燒燒了三天三夜,輸液整整10天,妻子總是趁著中午吃飯時間回去給孩子打上針,然後再趕回單位上班。每次等孩子們睡覺了,她還要堅持學習,真是特別不容易。
「父親每天上班,腰椎本就不好的母親每天白天獨自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身體肯定吃不消。妻子偷偷告訴我說,母親晚上總是失眠,害怕我出事。」梁曉林說,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感覺自己做兒子、父親和丈夫都很不稱職。
「等我回家之後,我想吃爸爸媽媽做的菜,給家人們一個大大的擁抱,沒有什麼比家人更重要了。」梁曉林說,他還想當面感謝醫院的領導和志願者們,是他們給家人在生活上提供了幫助,給自己以巨大鼓勵。
沒多少人想成為英雄 責任和擔當帶來勇氣
「剛開始確實有些擔心,因為對於這個未知的病毒,有些陌生和恐懼。誰也不知道怎麼應對。習慣了山東的地暖,剛到黃岡的時候,環境的潮濕寒冷讓我不適應,但因為害怕病毒隨風傳播,所以空調也不能用;再加上穿上厚重的防護服總覺得胸悶氣短,戴著眼鏡護目鏡總是起霧,沒辦法高效率地完成各種醫護操作,又怕給下一班同事增加工作量,所以內心總有些焦慮。」談及剛到黃岡的狀態,梁曉林這樣對記者說,不過後來通過學習交流其他「戰友」的經驗,慢慢的問題都克服了。
梁曉林至今習慣於把那些並肩作戰的同事稱作「戰友」。這是那個類似戰時環境里,一種心理上的真實感受。在最艱難的階段,黃岡是湖北省除武漢外,病例數最多的城市。對此,梁曉林和同事們有著清晰地認識,所以他在一篇日記中寫:戰爭才剛剛開始,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加油!
「有位重症組的老師,家族高血壓史,可能是勞累過度,差點在病房裡暈倒,但她還是堅守崗位。她說不能拖大家的後腿,給戰友們增加工作負擔,她的這種堅守很讓我感動。」談及在黃岡讓他印象深刻的同事,梁曉林說,援助湖北這次經歷,讓他學到了很多,看到了很多一線人員都是不顧風險,舍小家顧大家。「他們教會了我什麼是家國情懷,什麼是大義擔當,什麼是醫者胸懷。」
「和我日夜並肩作戰的站友們,有的孩子才剛剛斷奶;有的推遲了婚期;有的家裡的親人去世了,只能把傷痛埋在心裡;有的是瞞著父母去一線的,怕他們擔心。」梁曉林說,「其實沒有多少人想成為英雄,只是責任和擔當給了我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勇氣。」
如果還要面對危險 肯定還會主動請纓
在梁曉林的印象里,最危險的階段,是剛開始那一星期。
「一開始生活環境不適應,工作流程不熟悉,再加上工作量比較大,心裡有很大的壓力。那時候,為了判斷新冠肺炎患者的氧合狀況,每天要給患者采血做血氣分析。而抽取動脈血,靠的是護士用手指觸摸患者的動脈,憑感覺去採集。」梁曉林說,隔著幾層手套很難確定血管的走向及深淺度,這給操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後來慢慢就熟練了。「憑藉過硬的基本功和嫻熟的技術,我的采血成功率非常高,這讓我非常開心。」
醫護人員的工作中,技術過硬只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
讓他印象深刻的病人中,有一位老先生。「一開始看到我們,眼神里滿是愧疚,好像是做錯事的孩子,便秘也不好意思說。」梁曉林說,他給老先生用了開塞露,還是不管用,於是梁曉林帶上手套,用手指一點一點地把大便摳了出來,「其實作為監護室的護士,我覺得沒什麼,碰到這樣的情況,每一個醫護人員都會這樣做。大爺一直在說謝謝,我看了感覺心裡挺難受,就說,大爺你把我當你的兒子用就可以。大爺就哭了,其實我也哭了。」梁曉林說,這次援鄂的經歷也必將成為他職業生涯中寶貴的經驗和財富。
「如果還要面對那樣的危急時刻,我肯定還會主動請纓。」儘管還沒回到家,但梁曉林一點也不含糊地說,「作為一名醫護人員,救死扶傷是我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