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虎式坦克這個圖騰,再強悍的軍事文章創作,也存在不完整性

2019-04-26     玻羊車界

距今,二戰已經過去70多年。而二戰中德軍所使用的虎式重型坦克,在網絡上有海量的介紹;也有人說:「虎式成為了坦克軍迷心中的圖騰」……

關注細節,對文字資料能有些許的補充,是「玻羊車界」意圖做到的。縱覽全網,與筆者當年得到的資料比較,鮮有人介紹虎式坦克的一個「吉祥車標」。

就如同德國某汽車品牌為車主送「壁虎」標那樣。在虎式坦克的初期型號上,會在車體正面的左前,見到一個馬蹄鐵形狀的標誌(如上圖),而這就是虎式、乃至德軍文化傳統里的一個幸運標誌。

1943年2月,由曼施坦因指揮的哈爾科夫反擊戰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面對蘇軍坦克集群的反撲,該部隊僅有的兩輛虎式坦克如騎士一般,衝出陣地,距蘇軍2公里時即開火射擊,包括追擊戰中擊毀的坦克,共擊毀T-34/76等蘇軍坦克34輛——而這,就是虎式!

時間追溯到1935年,德國人心目中的重型坦克,還不是後來57噸重的這個大塊頭,大致與T-34系列體量相當(30噸左右)。然而,蘇德戰爭的爆發,源源不斷出現的T-34,以及堪稱驚悚的KV-2「馬桶頭」的頑抗,徹底遲滯了「閃擊戰」的速度優勢。

在蘇聯《解放》系列電影中,有過希特勒觀看完對新式坦克的抗擊穿測試,立馬要求新式坦克回廠重新加一層裝甲的橋段。足見,蘇軍對德軍形成的「T-34恐懼症」,直到虎式坦克的出現才算終結。

虎式坦克車體正面裝甲厚102mm,側面為82mm,炮塔正前方炮盾裝甲厚達135~150 mm。有資料介紹,就是「謝爾曼」坦克的正面,也沒有虎式的側裝甲厚實可靠。在血雨腥風的1943年,盟軍沒有多少火炮能從正面擊穿虎式坦克的裝甲。

如蘇軍的T34/76,盟軍的「謝爾曼」M4坦克,二者的火炮即便是零距離,也無法擊穿虎式的正面,側面也要接近到形同零距離,才有幾分成功的希望。

二戰後期,蘇軍對T-34坦克進行了升級,出現了T-34/85,理論上可以在500米距離擊穿虎式的正面。而在實戰中,200米外擊毀的戰例很少!就如哈爾科夫戰役那樣,憑藉優良的觀瞄設備和無敵的「88炮」,德國坦克手在2公里距離就可以開火了……

沒有虎式坦克這個圖騰,再強悍的軍事文章創作,也存在不完整性

虎式坦克的主要武器為一門88mm炮(Kwk 36 L/56型),後期改進型為Kwk43 L/71,備彈92發;另有兩挺MG34機槍。觀瞄系統為卡爾·蔡司TFZ 9b 瞄準器。可在1200碼的距離,連續5發落在一個16英寸×18英寸的目標上,有3500米以外擊毀坦克的記錄。

虎式重型坦克的定型命名是PanzerkampfwagenVI Ausf. E(即六號坦克)。該坦克全長8.45米(包括向前的火炮);車身長6.316米;寬3.705米;高3米;戰鬥重量57噸;乘員5人(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通訊員)。

在這裡需要提到的另一個細節,就是虎式坦克為適應鐵路運輸的需要,有寬窄兩種履帶。並且車體兩側的外漂翼板、最外側負重輪,均可根據需要拆掉,到達戰場後再行安裝。

虎式坦克裝備一台邁巴赫HL230P45水冷4衝程V型12汽缸汽油引擎,功率為700馬力(12.3馬力/噸)。人們對虎式坦克最大的詬病,就來自於這台發動機,多次發生高溫自燃問題。所以,虎式坦克也是當年最早運用自動滅火裝置,嘗試多種滅火設備的一型坦克(主要針對發動機)。

虎式坦克採用扭力杆懸掛系統,其扭力杆的數量,幾乎是現代坦克的幾倍,因為虎式採用了交錯式的負重輪布局。這也造成車底板密密麻麻的全是扭力杆,不能為乘員設置逃生口。

在機動性方面,虎式坦克在鋪裝硬質地面的速度為40km/h;越野速度20-25km/h/;鋪裝路面最大行程為100km、越野條件下為60km。

虎式重型坦克,代表了20世紀30-40年代坦克設計和製造的最高水平。憑藉其厚重的裝甲、優良的觀瞄設備和德國精湛的製造工藝,成就了一大批擊毀敵軍坦克超過100輛的王牌,如168輛的奧拓卡利歐斯和波卡基的魏特曼。

而今,與虎式坦克一同流逝的,是老兵和他們心中殘酷的戰爭記憶。而經典的「虎式重型坦克」在淡化了它殺戮機器的身份符號後,成為軍迷心中一件獨具機械美感的圖騰!

(相關參考資料/文獻,及圖片源於網絡,特此聲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esZFGwBmyVoG_1ZPFi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