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爆《哪吒》看家庭教育如何逆天改命

2019-07-30     小問號思維館



來源:保寶計劃


這裡的哪吒不是那個

扎兩個沖天鬏的純良小孩,

他頂著齊劉海,

耷拉著苦瓜臉,

還有倆始終讓人無法忽視的煙燻眼

又渣又喪

《哪吒之魔童降世》為什麼值得我們關注?

不僅僅只是因為它精妙絕倫的畫面

代表了國漫製作上可以走入新的里程碑


除了眾口皆碑的畫面製作

這部動畫片的內容也值得肯定

對家長和孩子都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


李靖夫婦為哪吒所創造出來的家庭氛圍以及他們的家庭教育理念,一變了哪吒的個人信念以及自我定義。

在影片中,陳塘關和龍宮都是要塞·關隘性質的「御妖重鎮」。陳塘關人類抗擊妖怪的第一線;而龍宮則更像是一個巨大封印,由龍族鎮壓著深海中更強大的妖獸。雖然兩方的作用類似,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境遇。

《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母親形象非常豐滿。

在國產電影里女性形象都是單薄蒼白成為符號的,全都是男主們標的物,不是男主們的腦殘粉,就是男主們的仇恨對象,女性只是男主們的成功學點綴。

本片中的哪吒母親,立體生動,也有自己的事業。

哪吒有一個非常善良內心給予哪吒無比堅定信念的母親,隨時在哪吒有危險的時候出來保護他,給他安全感!

這是母親們應該學習的地方:不管外面的人如何看待我的孩子,他在我心中就是我的孩子。縱使我的孩子多麼不受別人喜歡,我願意再苦再累也要和他一起。他是我的孩子,無條件的愛他!



這個母親不只是為了孩子活,也是勇敢彪悍的獨立女性。她懷孕時就活力無限,生完孩子跟丈夫一起守護百姓斬妖除魔,在工作之外也努力給孩子最多的陪伴。

這對夫妻是模範父母,在哪吒被冤枉的時候,都沒出現父母誤解孩子的戲份。

哪吒時日不多時,李靖夫婦對哪吒的未來有不同設想,母親建議遠走高飛、全職帶娃,讓他快樂地度過最後的日子。父親要哪吒要留下來被村民認可,不能讓孩子到死都被村民認為是妖怪。



不管是哪一種規劃,父母都是帶著無私的愛去陪孩子度過難關。他們對孩子的希望不是成功、也不是聽話,而是希望孩子做個普普通通,不要傷害別人的正常人就好。——多麼樸素又深刻的教育觀!

教育不是一種強制灌輸,而是以身作則,感化孩子。

哪怕是天性被魔丸干擾的哪吒,還可以靠父母愛的滋養來「逆天改命」。他從不傷人,想做英雄,知道了自己的命運後,想的是不連累別人。



在這一版的哪吒準備赴死時,情深意重地向父母道謝。這跟「割肉剔骨」的悲劇形成了一種互文:你用高壓對待孩子,只能得到叛逆和掙脫;你用愛對待孩子,孩子自然會愛你。



「父母皆禍害」這部分劇情由敖丙來承載,對比哪吒的情況,去體現教育方式的重要。

靈珠投胎的敖丙,有最優越的條件,善良聽話懂事,還愛學習又成績好。

但是家庭給他的教育,看似有道理,實則都是戕害。



敖丙的龍王爸爸自己不如意,就把人生理想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他立馬實現全家族的階級跨越,為了成功可以不擇手段。



整個龍王家族反覆給敖丙灌輸「你是我們全村的希望」「你一定要爭口氣」,卻沒有一個長輩說過愛他。

「愛」改變了哪吒的魔丸天性,激勵著他改變命運,掙脫詛咒,明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誰只有我自己說了算。」

這種改編和本片導演編劇餃子的自身經歷有關,他本人就是在父母包容下成長的孩子。



餃子按照父母的規划去學了醫,但是在大三接觸到動畫之後,就開始搜羅各種動畫軟體教材,自學三維動畫。

而在兒子闖入新世界追求夢想時,父母雖有不理解,但還是了選擇了支持,資助他做動畫買了一台電腦。

在2005年,餃子辭去廣告公司的穩定工作,在家專心做他的首部動畫短片。當時情況其實很不好,餃子的父親去世,而母親又退休,母子倆的唯一收入是母親的退休金。

從25歲到29歲,餃子都悶在家裡做自己的動畫。在外人看來,這是不務正業。而餃子在閉關學習後,做出了16分鐘的動畫短片《打,打個大西瓜》。



因為《打,打個大西瓜》,餃子獲得了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等30多個獎項才獲得網友和業界的關注。

在愛里長大的餃子,踏踏實實地追求夢想,最終拿出了一個有愛、有普世價值的故事。

《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膽捨棄掉了「跟父母決裂」這個傳統情節,用另一種方式給傳統故事加上新的註解。二者呼應,構成一個完整的教育和社會議題圖景。

電影的結尾:「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衝著敖丙喊「說這是我爹教我的」。此時,李靖夫婦應該特別欣慰,他們的教育和引導沒有白費!

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如李靖夫婦般愛他們的孩子,也願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會理解他們父母的用心。

所有孩子都是無辜的,只要父母有愛願意付出願意陪伴和理解,每個孩子都能開出善之花。

在哪吒和敖丙「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們想要的並不是改變人們對自己的看法,而是自己面對人生、面對命運的態度。



這也印證了一句話:沒有人能夠打敗你,除了你自己。

想要逆天改命,最大的對手不是環境、不是成見,同樣也是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_GbR2wB8g2yegNDOPz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