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這是鄭板橋在年過半百,回憶過往後寫下的。
世人爭相做聰明人,導致「聰明人」太多,這份聰明,常被人說是「上道」、「機靈」。
可總有那麼一些人,不願爭先恐後去上道,更不願顯得太聰明。
他們,不是不聰明,而是難得糊塗。
1
難得糊塗,不做太計較的人
人這一生,大事偶爾有,小事頻繁生。很多事情稀里糊塗,說不清楚,沒有答案。
越是想弄清楚,就活得越痛苦。人情、利害、情理,這些東西捋不清,說不明。
難得糊塗不是真糊塗,是放下困惑後的清楚,大智若愚的態度。
《莊子·齊物論》中說到一次經歷:
莊子有一日休息,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怡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子,煽動翅膀很是歡快。忽然間醒來,才發現自己是莊周,悵然若失。 不知道到底是莊子做夢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莊周?
類似的情況,我們也常有。
我們經常會做一些極其真實的夢,仿佛真實經歷過。一覺醒來,不知道夢裡是我,還是現實中坐在床上的才是自己。
生活中難得糊塗。夢與現實哪個真實?誰在意呢。
越計較,越痛苦。越追真相,就越迷茫。生活要懂得糊塗,既然過著現在,就認真感受當下的美好。
不要在意行走的自己是在夢中還是現實,認真體驗,才不虛度這段時光。
這看似愚蠢,其實更睿智。看似沉醉其中,其實內心清醒。
《紅樓夢》中有一句話:真作假時假亦真,無為有處有還無。
既然真可以是假,無可以為有,那我們糊塗一點,不去探究,真假、有無都是虛的,過得幸福才是實在。
2
難得糊塗,不做太聰明的人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太事事計較的人,難有朋友。做人,有時要裝些糊塗。
看破不說破,看清不挑明。
生活在俗世間,如果事事都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豈不是少了些趣味?
聰明人事事爭先,到頭來,卻反而被聰明累。
《紅樓夢》里的王熙鳳就是一個例子。
看過這本書的都知道,王熙鳳精明能幹,可以說是「脂粉堆里的英雄」,為人殺伐果斷,做事心狠手辣,將機關算盡,卻也把自己累得身心俱疲。
而到頭來,落了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人們普遍認為聰明人有用,糊塗蛋沒用。
於是聰明人日日加班,耗干心血,累垮了自己。
倒是所謂的「糊塗蛋」,過著「見事莫說,問事不知;閒事休管,無事早歸」的平凡生活,一家人和和美美,其樂融融。
《莊子·人間世》也講到一個故事:
說有一個石木匠帶徒弟們去齊國,路上看見一棵碩大的櫟樹,其樹陰可以臥牛數千頭。徒弟們蜂擁過去觀看,但石木匠卻頭也不回地走了。 徒弟們氣喘吁吁追上來說:「師父,自從我拿斧頭以來,就沒見過如此大樹,你怎麼看都不看一眼。」 石木匠說:「用這棵樹做的船會沉,做的家具會腐,毫無用處,看它幹嘛。」 當晚,大櫟樹給石木匠投夢說:「你說的那些有用的樹,都因為有用而被砍伐了。而我之所以能存活萬年,恰恰正是因為我的無用。」
這也是莊子所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正是因為櫟樹的無用,反而活了下來。人們認為的無用,對它來說,才是最大的作用。
有用、無用,不正如人的聰明與糊塗嗎?
3
所謂:半聾半啞半糊塗,半醉半醒半神仙。
真正睿智的人,往往都學糊塗,看懂一些,保留一些,留一份神秘。
不把日子連根拔起,留一些神秘在土裡,永遠也不知道,下次長出來的,是什麼驚喜。
如此,生活才有期待,所謂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
糊塗難得,難得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