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三大蓄滯洪區——邢台泄滯洪區(大陸澤-寧晉泊)

2019-07-19   丹楓飛雲

大陸澤-寧晉泊蓄滯洪區位於河北省南部邢台市境內,是河北省第一大蓄滯洪區、全國第三大蓄滯洪區,也是海河流域第一大蓄滯洪區和關鍵防洪工程,面積2041平方公里,總蓄滯洪量35.52億立方米,對泄滯邢台、邯鄲、石家莊三市的上游洪水、保護上游的邢台、邯鄲、石家莊安全、保護下游天津市、華北油田等重要設施至關重要。涉及寧晉、任縣、隆堯、巨鹿、柏鄉、廣宗、南和、平鄉、大曹莊等9個縣市區,48個鄉鎮,858個村,135.27萬人。

寧晉泊,蓄滯洪區代碼FCE1100021

大陸澤,蓄滯洪區代碼FCE1100031

大陸澤-寧晉泊泄洪區有多大,有個大致的參考數據,全國約97個泄滯洪區,總計面積3.1萬平方公里,邢台泄滯洪區約占6%,全國泄滯洪區人口總計約1661萬人,邢台泄滯洪區人口約占8%。

邢台泄滯洪區歷史

大陸澤,又稱廣阿澤、巨鹿澤,位於邢台市中部,17世紀前,大陸澤是個南起任縣、南和、平鄉,北至寧晉、柏鄉、西到隆堯,東到廣宗、巨鹿的一個大湖泊(包含寧晉泊)。為天下九澤之一,直隸第一大湖泊。根據考古地質鑽孔資料,大陸澤東西長約20公里,南北長約60公里,總面積估算約1500平方公里,到明末大陸澤湖面已經萎縮到約750公里。

清初時期大陸澤逐漸分裂為南泊和北泊,南泊原本是大陸澤的主體, 湖泊範圍分明, 湖體比北泊更加深廣, 因此承襲了湖泊分解前的名稱, 仍稱大陸澤。分解後的北泊則湖體平淺、散漫, 呈現一片河湖交錯的景象, 因主要位於寧晉縣內, 稱寧晉泊,大陸澤和寧晉泊之間由澧河相連接。1700年的《清會典事例》記載,直隸第一大湖泊首推大陸澤,其次寧晉泊,可見當時,大陸澤仍大於寧晉泊。但到了乾隆年間,大陸澤已經萎縮到僅有約一百多平方公里的樣子,而寧晉泊則由於滹沱河的注入及官方不斷將大陸澤的水源導往寧晉泊,寧晉泊面積和水量已經逐漸超過了大陸澤。嘉靖14年(1809年),寧晉泊已經是大陸澤的三倍,道光年間滹沱河改道離開寧晉泊後,寧晉泊也逐漸萎縮起來。到了19世紀初,寧晉泊、大陸澤已經被淤成平陸,只是尚未消亡,河漲成泊,水落成陸。到1939年,寧晉泊縱橫僅餘28里。新中國成立後,將寧晉泊湖底的水排干,建設為大曹莊農場。昔日曾經湖泊廣大、沼澤濕地遍布的邢台市中部地區,如今成了水資源極度缺乏地區。

大陸澤-寧晉泊泄滯洪區承接石家莊邢台邯鄲上游流域來水示意圖

寧晉泊、大陸澤

今面積已經擴大

大陸澤-寧晉泊泄滯洪區的規劃面積也不斷擴大,由1200到1500再到1700現在已經規劃到了2041平方公里。

前幾年的核心區分布:

大陸澤,417.3平方公里,

寧晉泊,1346.3平方公里,其中小寧晉泊640.6平方公里,小南海182.8平方公里,老小漳河區間522.9平方公里。

大陸澤、寧晉泊蓄滯洪區承擔著滯蓄來自石家莊邢台邯鄲三市上游流域洪水和當地澇水的任務。國家嚴格控制蓄滯洪區工程征地範圍內的基本建設和人口增長。

1963年8月的特大洪水,大陸澤、寧晉泊連成一片,大陸澤環水村最高水位達33.41米,寧晉泊徐家河水位達30.7米。

大陸澤—寧晉泊蓄滯洪區東以東圍堤(老漳河左堤)為界,北以北圍堤(洨河左堤下段)為界,西至隆堯城關一帶高地,南至平鄉縣城關一帶高地,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東西寬約 39 公里,南北長達 69 公里。大陸澤與寧晉泊以邢(台)南(宮)公路為界。大陸澤設計滯洪水位 31.5 米(環水村站),蓄量 3.89 億立方米,面積 265.03 平方公里,窪底最低高程為 28.0 米左右。寧晉泊設計滯洪水位 29.5 米(艾辛莊站),蓄量 25.34 億立方米,面積 1034.82 平方公里,窪底最低高程 24.5 米左右,兩窪均達到設計水位時,總蓄量為 29.23 億立方米,總面積為 1299.85 平方公里。後來大陸澤-寧晉泊蓄滯洪區又整到面積1770平方公里,現在面積調整為2041平方公里,總蓄滯洪量可達35.52億立方米以上。

1996年海河南系發生大洪水,通過啟用寧晉泊、大陸澤等蓄滯洪區,減輕了石家莊邢台邯鄲三市和黑龍港地區的防洪壓力,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行滯洪區內總淹沒面積1197km2其中其中2米及其以上水深淹沒面積317平方公里,2m~1.5m水深淹沒面積246平方公里,1.5~1.0m水深淹沒面積341平方公里,1.0m以下水深淹沒面積293平方公里。這次洪水8月4日~15日進入邢台市滏西平原的水量為14.62億m³,流出水量為2.37億m³。 據統計計算,行洪區滯洪區內扣除蒸發滲漏損失及滾動水量後,這次洪水邢台泄滯洪區的滯蓄水量為10.6億立方米。

「96·8」洪水期間,河北省啟用邢台市的大陸澤—寧晉泊蓄滯洪區,發揮了蓄、緩、滯洪作用,減輕了洪水對堤防及保護目標的壓力,但在運用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窪淀、滯洪區抗洪避險減災系統不完善。

從「96·8」實際運用來看,蓄滯洪區現有的安全避險設施遠不能滿足居民避洪保安、減少損失的需要。從2005年開始河北省蓄滯洪區安全建設投資比例中,中央僅占1/3,地方需要配套2/3。而邢台滯洪區由於受行洪、滯洪的影響,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區內貧困縣較多,地方財政有限,有些建設項目因自籌資金不到位而擱置。

二、蓄滯洪區內人口的過度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與蓄滯洪區的地位極不協調。

由於蓄滯洪區內經濟迅速增長,人口發展較快,分洪一次,損失十分慘重,情況較過去更為複雜。泄滯洪區的群眾俗話說的好:「大幹苦幹加油干,一場大水都完蛋。」

前幾年泄滯洪區的安全建設一直以撤退路為主,但是,目前邢台蓄滯洪區內現有人口眾多,人口密度較大,一旦滯洪,將超過一百多萬的人民群眾在極短的時間內完全轉移任務非常艱巨,所以近些年更多考慮的是讓泄滯洪區的群眾就地避險。

三、有關蓄滯洪區政策法規和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和完善。

工程管理滯後,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經費無著落,安全設施年久失修。在安全設施建設方面,也主要是依靠國家國債投資,省財政無力落實配套資金,現在都是財政省直管,市裡自然也無資金配套,使地方配套的壓力全部集中到縣級。

四、缺乏良性的蓄滯洪區運用機制和補償機制。

2000年5月27日,國務院頒布了「286號令」《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使合理補償蓄滯洪區居民因蓄滯洪遭受的損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由於邢台蓄滯洪區隨時可能起用,洪水對區內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和有關法律法規為確保蓄滯洪區的滯洪作用而做出的限制區內大型建築建設等原因,區內招商引資、經濟社會發展等均受到制約,使得蓄滯洪區內群眾生活水平在非滯洪時間內也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建議考慮建立邢台蓄滯洪區利益補償機制,由受益地區或受保護地區給予蓄滯洪區適度經濟補償。

相關建設

1998年以來,邢台滯洪區建設被列入國家水利建設計劃,工程累計總投資2.5億元加固小漳河右堤、滏陽河右堤及邢家灣開卡工程。歷時3年加固堤防95km,修建橋樑64座,修建防洪撤退路350km。將20年一遇洪水控制在滏陽河以西,30年一遇洪水控制在小漳河以西,50年一遇洪水才啟用全部滯洪區,避免了小水大災情況,有效地保護了滯洪區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蓄滯洪區建設應堅持兩個原則: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

始終把確保蓄滯洪區內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要正確實現「犧牲局部、保全大局」的觀念。要充分認識到:蓄滯洪區內群眾和區外群眾享有一切同等權利,包括保障生命安全的權利。

二是立足人水和諧。

邢台大陸澤-寧晉泊蓄滯洪區的作用就是分洪、滯蓄洪水。後來,隨著人口增加和社會發展,大量人口定居下來。人與水的矛盾就此形成。

蓄滯洪區不僅面臨著洪水威脅,還面臨著更經常性的乾旱缺水、污染嚴重、生態惡化、經濟落後等問題,區內群眾也有著強烈的擺脫貧困、發展經濟的願望。

邢台蓄滯洪區的安全建設一直以撤退路、安全房、避水樓為主,而這些設施只能做到滯洪時不死人,但不能保障群眾財產安全,更不能解決群眾生產問題,往往滯洪一次,幾年以至幾十年的財產積累付諸東流。像邢台大陸澤、寧晉泊這樣人口超過百萬的全國第三大蓄滯洪區,區內群眾要求發展的強烈意願與蓄滯洪區要控制工程建設和人口數量的矛盾是存在的。

因此,要全面統籌泄滯洪區的發展,改變蓄滯洪區單一、被動的功能,實現滯洪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大陸澤、寧晉泊要研究恢復適當面積的長期存蓄水的濕地,改變洪水一來只受其害、不收其利的局面,取得補充地下水、凈化地表水、改善生態環境的社會回報。目前大陸澤被批准建設國家級濕地試點,但面積仍然比較小,寧晉泊也應積極規劃建設濕地,以積極改變蓄滯洪區有害無利的單一局面。

歷次抗洪實踐證明,運用蓄滯洪區緩洪、滯洪,可以有效保障防洪安全。在「96·8」海河大水中,海河全流域6處蓄滯洪區被啟用。在邢台泄滯洪區,滏陽河系各支流洪水穿越京廣鐵路流量疊加到12000立方米每秒,經邢台市的大陸澤、寧晉泊調蓄後,下泄流量僅336立方米每秒,大大減輕了下游壓力,保障了上下游地區的防洪安全。

大陸澤-寧晉泊蓄滯洪區運用實踐——以任縣大陸澤為例

任縣滯洪區總面積306平方公里,人口21萬,其中大陸澤279平方公里,寧晉泊27平方公里,滯洪區內共涉及7個鄉鎮、125個行政村,21.0831萬人,滯洪區內村莊密布,人口較多。大陸澤滯洪運用標準五十年一遇,高程31.5米,寧晉泊29.5米。

滯洪區內有八條行洪河道,自西向東呈倒掃帚形分布,最後匯聚於大陸澤東北部的環水村,通過北澧河出境。

大陸澤滯洪區內河流均發源於邯鄲、邢台西部太行山區,山高坡陡,源短流急。而這裡又是海河南支的暴雨中心區,「六三.八」和「九六.八」洪水的暴雨中心都在這裡。這些河流的上游山區和大陸澤滯洪區直線距離僅有數十公里,一旦上游山區突降暴雨,山洪將順勢而下,數小時進入大陸澤。大陸澤將承接上游邯鄲、邢台兩市西部山區及部分丘陵平原約計10158平方公里的匯流來水,而大陸澤滯洪區內東有滏陽河大堤(堤頂高程32-34米),北有邢德公路(路面高程31-33米)阻隔,洪水首先將在任縣駱莊至環水村一帶形成緩洪區。為了有效的滯緩洪水,大陸澤洪水下泄的唯一通道北澧河設計過水能力僅為300立方米/秒,洪水下泄在此受阻,形成滯洪效應,只有等待洪水上漲漫過邢德公路後,才能向下游寧晉泊泄洪。

大陸澤滯洪區自建成後,於1996年8月4日首次滯洪,滯洪量6.16億立方米,25個村莊被洪水圍團,由於大陸澤上游多條河道匯聚,下游只有北澧河一個出口,所以只要發生洪水,幾乎都是大水大淹,小水小淹,運用機率相當高。

任縣滯洪區共修建防洪村台116座,面積14.9萬平方米,由於當時正處文革時期,該項工程95%未達到設計標準,根據邢台市水管[2001]90號文件通知精神,六十年代在村台上修建的防洪房(樓)已嚴重損壞,強調不准使用。1989年之後,國家以補助形式修建防洪房24738平方米,防洪樓5776平方米,可避險2.5萬人,對達到設計標準的46座防洪村台進行了加固,可避險3.4萬人。任縣境內的蓄滯洪區內21萬人,有效防洪設施目前看來僅可避險6萬人。另修建防洪撤退路12條長56公里,設計標準為三級公路質量標準。國家為任縣滯洪區配備玻璃鋼救生船17隻,衝鋒舟2隻,(98年長江洪水期間,上級調走指揮船2隻,機器7台)這些船隻現存縣水務局院內,但超過使用年限,已做報廢處理。滯洪區安全建設歷年欠帳較多,又隨著滯洪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安全建設明顯滯後。

(1)經測算,僅任縣滯洪區就有十多萬人的安全問題難以保障。六十年代修建的防洪村台多數達不到高程,起不到避險作用。救生船船體笨重,加上動力不足,根本發揮不了作用,救生船難以救生。且超過使用年限。預警通信系統老化,設備落後,報汛電台訊號不好,BP機已被淘汰。

上述任縣大陸澤泄滯洪區的狀況是前幾年的狀況,目前狀況肯定比前些年好了很多,當地人應該比較清楚現在泄滯洪區的實際狀況。

清代大陸澤水系圖(順德府志)

大陸澤-寧晉泊水系圖

每年的七下八上都是邢台市防洪的重要時間段,所以如果能對泄滯洪區內每個村莊的安全防洪避難設施進行徹底檢查,確保救生逃生措施夠用並且合格是必要的。確保對於重要的國家、集體和個人的財產有一定的防護措施也是必要的。

如果能對防洪和啟動泄滯洪區的流程進行必要的演練,包括預警、通知、傳達信息,組織等,讓人人都能有效的收到啟動泄洪區的預警信息,並在正式啟動後人人都知道要做什麼,怎麼組織、怎麼指揮、怎麼避險,怎麼救助,那就比較好了。

如果能再對泄滯洪區內的財產提前有所統計,以便萬一啟動後,可以進行公平合理的補償,那就更好了,由於泄滯洪區在沒有洪災的年份也受到發展的影響和限制,筆者認為國家和省也應該就此建立一套長期的利益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