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沒有真感情嗎?
今天的文章,來聊一個我平時不怎麼寫的話題:
職場友誼。
寫這篇文章的起因,是看到一條讀者留言,我暫且稱這位可愛的讀者叫A。
她跟我講了最近遇到的一個煩心事。
A說,她有一個工作上很要好的同事,大家都是同期畢業,一起通過校招進入現在這家外資500強企業。
在公司的管培項目結束後,兩人被分配到同一個部門。這個部門裡就數她倆年紀最小,其他同事都已經成家立業帶娃。因此她們的共同話題最多,關係也最為親密。
照A的話說,她倆就像電視劇《歡樂頌》里的關關和小蚯蚓一樣,彼此之間無話不談。兩人每天一起工作,一起吃飯,一起參加部門團建,晚上一起下班回家,好的就像上學時候的閨蜜一樣。
然而好景不長。變化發生在公司的一次年度考核上。
每年8月份,A的公司都會對部門員工進行表現評估,來決定之後的晉升名單。A和她的這位「閨蜜」同事都在這次晉升考核的列表中。
可機會只有一個。無論選誰,沒選上的那位肯定心裡會有疙瘩。
果然漸漸的,A發現這位同事和她的關係疏遠了。以往開會兩個人都是一起參加,可最近這位同事都會故意找藉口避開A,或者和其他同事一起進入會議室。
再比如,她和老闆過東西的時候看到A進來就閉口不談,等A走了之後再單獨和老闆說話。兩個人下班了以後,也不再一起回家,有幾次那位同事還躲著她先走。
甚至有一次,因為一個項目的失誤,這位同事直接當著大家的面把鍋甩給了A,還各種撇清自己的關係。
為此A非常苦惱。她覺得自己沒做過傷害對方的事情,為什麼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呢?就因為一次職場升遷嗎?這也不至於吧......
聽了她的故事我啞然失笑,其實這個太至於了,而且非常正常。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職場上是不存在純友誼的。
這裡有一個誤區。許多剛從學校畢業踏入社會的新人,很容易將自己在學校的處事方法和價值觀帶到社會上,但這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職場友誼就是一個很典型的誤區。
在這個故事裡,A覺得自己和對方很投機,工作的時候都呆在一起,是一種無話不談的「朋友關係」。這是一種讀書時期的學生思維。
上學時我們可能會因喜歡同一種遊戲,同一部電影,同一類音樂,同一種運動,甚至只是因為在同一個寢室聊得來而交上朋友。這時我們交友的準則,純粹是人品和興趣。
可一旦這種關係被放到了職場上,就必須加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利益。
表面上看,A和那位同事是朋友關係,但實際上在這個部門她倆做著類似的工作,彙報給同一個老闆,彼此之間是存在利益衝突的。
部門升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時候,再好的關係和感情在利益面前都不管用,沒有人會傻到去拿自己的前途做賭注。
更何況你們的友誼沒有經歷過什麼大風大浪的考驗,根本談不上友誼,頂多只能算聊得來而已。
至於什麼一起上下班,一起加班,一起吃飯,那就更別談了。都是因為剛好那個時候你在而已,並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感情羈絆。
這種「友誼」,和讀書時的友誼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因為它未來的變數實在太大。
隨便舉例。
關係要好的兩個人,突然變成了上下級怎麼辦?本來大家是平級職位,現在突然你的好朋友變成你的領導。以前你們說話彼此可以毫無顧忌,甚至互相開玩笑揭短,可現在你敢這樣嗎?
再比如,一個人被調到了另外一個部門,和你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她有了自己的新圈子,新目標,對於你的吐槽她不再可能感同身受。甚至好幾次你和她說其他同事的壞話,被她有意無意地傳到別人那裡,你變成了那個喜歡嚼舌根的人。而她卻因為這些談資,變得和其他人更加「親密」。
這都是在我身邊真實發生過的例子。
許多電視職場劇都喜歡把職場關係描繪地很美好,兄弟姐妹情各種熱血感人。可現實卻是,一旦涉及到利益問題,規則就全變了。
你對別人掏心掏肺,你怎麼知道對方不會利用這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就算現在沒有,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競爭的變化,雙方角色逐漸不對等,你怎麼能保證以後不會產生變數呢?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做任何事情前,都要未雨綢繆。這個時候,你要給自己樹立人際關係的邊界感。
拿捏好一個距離,以後才不會出現自己感情上接受不了的情況。
私人問題避而不談,工作問題公事公辦,舉手之勞能做就做,論功行賞有一說一。
只是記住,切勿交淺言深。
那麼職場上有沒有真正的友誼呢?
當然有。
但真正的職場友誼,都不「純潔」。說它不純潔,並不是貶義。而是職場友誼就跟結婚一樣,講究門當戶對。
強大的人,只會和強大的人做朋友,因為雙方都可以讓各自的利益最大化。
最典型的例子,是巴菲特和他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
這兩人一個是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一個畢業於哈佛,智力水平相當,也各自在投資領域小有建樹。
查理芒格在畢業後就開始投資證券和撮合商業活動,操作過的案例還被寫進了商學院教材;而巴菲特那時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掌管數百萬美元的投資資產。
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一場晚宴上,閒聊幾句後就馬上發現彼此有共同的投資心得和目標,性格也很合得來,於是認識不久就開始合作。
隨著幾次合作的大獲成功,他們的關係也越發緊密,後來查理芒格乾脆直接把自己的公司並進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成為巴菲特一生的事業夥伴。兩人合作至今快50年,不止一次雙雙登上了福布斯全球財富榜。
故事說完,注意這裡有幾個關鍵詞:
「名校畢業」,「投資建樹」,「雙方都有公司」,「投資價值觀相同」。
倘若查理芒格那時候只是一個華爾街的小透明,沒有操作過什麼有名的案例,對股市投資的認知水平也不夠高,他們兩個能聊得來嗎?巴菲特會看上他願意和他成為合作夥伴嗎?
顯然不能。
這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
真正的職場友誼,是實力相當者之間的利益結合。說白了,是兩人能夠一起賺錢,而且是賺大錢。
你的能力強,你能交到的朋友自然也不會差;你的能力弱,厲害的人不可能看得上你。
這反映到日常精力的分配上,在年輕的時候花過多的精力去搞所謂的交朋友,搞人情,搭人脈,未必是能幫助你飛速成長的好方法。
因為這個時候你能交到的朋友,質量都不會高。
大家都還在底層慢慢摸索,都在被老闆罵,被客戶折磨,被同事穿小鞋。一起上下班,吃飯唱歌,團建八卦什麼的,並不能讓彼此的關係獲得質的飛躍,反而更多是浮於表面的生活消遣。
這樣的「友誼」適當可以,但不要沉迷,更不要當真。
因為一旦遇到部門升遷二選一或者搶客戶搶功勞這樣的問題時,馬上就會變得脆弱不堪。
這種例子簡直不要太多。這就跟兩個平時百般要好的閨蜜,共同遇到一個年輕多金的高富帥時會發生的情況一樣,友誼的小船那是說翻就翻。
相反如果你把這些時間,用在打磨專業技能,研讀行業趨勢,努力做出工作成績上,哪怕只是展示出自己有潛力的一面,都有可能給你帶來事業上的伯樂。
記住,緊盯自己的目標,和別人無關。
此時你根本不用主動去交朋友,你的本事會讓優質的朋友自動來找你。
這時候的友誼,關注的是怎麼一起運用雙方的智慧把「蛋糕」做大,而不是玩互相算計的零和遊戲。
並且,這樣的友誼抗風險能力也更強。因為你們不會因為一些小的得失而斤斤計較,反而是一起朝著更大的目標共同邁進。
我身邊有許多從同事後來變成事業夥伴的人,都遵循這個規律。
其中有兩個前同事讓我印象深刻。當年他們在一家公司的時候一個負責開拓客戶,一個負責做技術,而且都已經做到了總監的位置。兩人平時合作愉快,能力互補又對彼此的人品很認可。
後來因為都想做更大的事業,他們先後辭職出來一起創業。
經過多年的合作,他們風裡來雨里去,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早就不會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計較,反而一起做了許多行業里知名的案例,客戶也是源源不斷地找上門。公司每年的業績增長都超過了50%。
最近他們的公司要登錄新三板,上周我還去喝了他們的慶功酒。聽著兩人一路合作這麼多年的故事,由衷感慨這才是職場友誼的終極模式啊!
職場上的關係,感情成分真的會很少,更多是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則。
能夠一起賺錢的朋友,才是職場上的真朋友。能夠一起持續賺錢的朋友,才是牢不可破的職場友誼。
大家看到這裡不要覺得三觀盡毀。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認清現實並且接受這個社會的規則。
職場友誼並不是越多越好。一百個和你一起吃午飯,一起加班,甚至一起吐槽老闆的同事,還比不上一個和你實力相當,願意跟你一起合作賺錢的人。
千萬不要在工作上找情感慰藉。脫離了利益交換的職場友誼,都不會長久。
也許這有些殘酷,但肯定能讓你少走許多彎路。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希望對各位有一些啟示。
感謝大家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