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安的「仿古建築」只有「大蓋帽屋檐」一種形式?

2019-10-14     貞觀




中國古建築既是發展千年的工程技術,也是積澱千年的藝術審美。

三十年內,西安古城99%的古民居都已消亡,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幾座,開放者僅北院門高家大院一處。談起西安的古建築,出鏡頻率最高的無疑是鐘樓雁塔等宏偉巨構,但廣泛分布於這座城市、與市民生活情景最為密切的,無疑是大街小巷中那些隨處可見的各類仿古建築。這些廣泛存在和繼續建設的建築,似乎並沒有真正為我們帶來如真正古代建築那樣的審美感受。

從歷史的角度考察,西安的古城風貌,即使歷經動盪年月,到九十年代初之前仍然保持得很好。但隨著近三十年經濟的蛻變式發展、社會形態的深層變革,推倒一棟一棟的老房子重建似乎成為那個時代某種價值默契的選擇,即使從來不乏種種的疑慮與爭論。

在這樣的背景下,站在今天這個時代節點的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古建築、仿古建築、中式建築?

為此,我們請到了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傳統建築設計研究所所長蘇海龍先生,與我們共同聊聊關於古建築的那些事。

以下是現場實錄文字(有刪節)

01

大家下午好,我是西安人,在這座城市出生、成長、學習與工作,對於這座城市的情感可以說複雜而深切。

先給大家看兩幅圖,一副是清末光緒年間的西安第一幅現代實測地圖,另一副是大約拍攝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西安城航拍影像。



來源:《明清西安詞典》張永祿,陝西人民出版社。



這就是我出生時這座城市的基本地理圖景。未能找到圖片來源

我從小生長在西安東關,也就是明清西安城的東外郭城,我出生的巷子叫龍渠堡,緊鄰雞市拐。這裡從唐代長安城傳說李白醉酒的長樂坊開始,就承接了自東方而來的貨物與貿易,一千多年以來一直是西安城的主要居住區之一。

過去有一句老話說西安的東關是「一關壓三關」,就是說東關面積是最大,也最為繁華,西關第二,南關第三,北關第四。這是一個有趣而意味深長的格局比例,因為如果我們在更長的歷史維度來考察,就會發現三千多年來,西安地區的城市格局都是沿著東西向發展,南北則是次一級維度。漢唐長安城雖然近似方形,但深層格局也是東西向。到了明清,在國家政治中心對城市規劃的強權影響消除後,這種趨勢可以看的更為明顯。這其中的決定性原因就是這座城市得以建立和不斷發展壯大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格局,直至今日,千古未變。

在這樣的深遠背景下,回到我個人的小小故事,我居住的東關直至九十年代末之前仍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和各類寺觀庵堂。

上圖是我私人收藏的一副八十年代末西安高比例地圖的東關部分,底圖據我考證測繪於五十年代,與清末變化不大。豎著的都是老院子,紅色部分就是我的出生地,一個建於清代,重修於民國初年的古老宅院。

小學三年級,我擁有了人生中第一個傻瓜相機,在我家屋頂拍完了第一卷膠捲。我家附近的興慶宮公園,草木依依,亭台落寞,和江南園林氣氛很相似。公園裡一系列不同手法的高質量仿唐建築,是不同時代背景下仿古建築設計的一座標本庫,同時也開了全國仿唐園林建築的先河。

從八歲開始,我就開始喜歡上了古建築。當時,我畫了第一幅古建築圖,對象是我出生和生活在其下的長樂門城樓。現在看來,畫里還存在很多問題,但這些問題的出現,正是因為我當時是一個完全不懂古建築的兒童。其實現在人們看待世界各地十八、十九、二十世紀甚至直到現在的中國風情建築,也是這樣的認識水平,歐洲的一些園林建築和洛杉磯的中國劇院就是這樣出現的。

從小學到高中,我先是通過一系列臨摹,具有了對古典建築和專業建築的基礎印象。而後也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個人創作,雖然還不夠成熟,但是已經具備了朦朧的建築自覺性。

大學以後,因為我的閱讀愛好。借著當時的一個課程設計,讀了大量考古學、人類學、民俗學和藝術哲學的書籍,試圖找到中國的文化本源,最終除了具體設計和論文,我還畫出一張關中東部的文化地圖,從廟底溝遺址到西漢京師倉遺址,從華山到黃河,從玉泉院的園林建築到華山諸峰的山地建築……

帶著這樣的經歷和好奇,大學畢業後,經過從規劃單位的辭職,而後長達半年的讀書和慎重思考後,我決定真正踏入傳統建築的大門,作為我畢生志業。

這就是我和古建的淵源由來,可以說貫穿著我目前為止的生命與生活。

02

我們現在不論做什麼,甚至連開家麵店,推出一個菜品,都需要豐富多元的實際體驗與靈感。建築設計同樣如此,這是我過往在全世界各地旅行時拍的一些照片,我想用這些圖片來說明建築的複雜性與豐富性。

建築有時候是一種會把人和現實隔離開的空間。

上面左圖我在印度一座山頂清真寺俯瞰山下街市的時候,剛好遇見了一個還在向寺里奔跑的孩子。當他走進清真寺時,就進入了另一個超越山下紛繁街市的情景,這無疑是一種穿越。

右邊圖片拍攝於孟加拉,這是20世紀著名的建築大師路易斯康設計的達卡國家醫院,達卡是一座無論建築還是城市都給人無序到極致的印象。五十年代,路易斯康在這裡做了一個以圓形和拱為主題的建築。一進入建築內部,就能感到極端理性和理想主義的「秩序的存在」,是一種對力量的信念。這是這座城市甚至清真寺都少有的氛圍,而這座醫院卻做到了。

上圖左邊是世界上現存體積最大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之一,右邊是王澍先生設計的現代的寧波美術館。雖然兩者風格和時代如此迥異,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精神追求,他們都是在一個規定的矩形平面上發展出對自由形態的不同認識。

東亞或者說中國的古典建築,自由弧線或者專業稱之為反宇是它的核心特徵,這是對矩形木材材料性能和工藝的一種挑戰。但中國的古人從魏晉時代開始就義無反顧,想要達到如翬斯飛的境界,像鳥一樣自由。而寧波美術館的靈感來據說自於宋代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他追求的是原始力量鋪面而來。建築就是這樣,即使基地和其他條件再苛刻,設計師們其實都能做出很好的東西,並不是在西大街和南大街上就只能做給建築加帽子。

03

到今天為止,我雖然做了很多項目,這裡只想和大家分享幾個雖然規模很小,但給我以獨特收穫的案例。

第一個是我在潼關做的一座小建築:水坡巷和自在軒。

潼關是陝西的東大門,過去這裡非常輝煌,被乾隆皇帝批為天下第一關。五十年代修黃河三門峽水庫,這個地方當時是水位淹沒區,因此老城被有計劃拆除了。其實水位始終沒能達到這個高度,很多人背井離鄉,遷居寧夏、甘肅,後來又重返故里,因此現在仍有人居住在老城裡。

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乾隆時期皇家檔案里,我看到潼關城當年的修築工費竟然是成都、蘭州這些大城市的數倍,與修筑西安城的工匠是同一批人,舉國無兩。

潼關的幹部群眾對老城都很有感情,一直有一種深深的歷史遺憾和復興古城的願望。

來源:《潼關歷史名城保護規劃》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潼關老城北臨黃河,東邊是山地,西邊是平地。水坡巷建在古城南門內的山坡上,綿延東西。山上的洪水從巷尾流到巷頭,流入南北向的潼河,再北匯入東西向的黃河,因此得名。

阮儀三先生來考察後,認為水坡巷是中國北方很罕見的一個山地水街。但那個時候除了巷子格局完整之外,清代的院子只有三四座了,民國的房子也已不多,七成以上都是建國後的建築。但這條巷子好就好在格局,它是潼關古城唯一沒有被有計劃拆除的東西,雖然這幾十年已經被毀的很厲害了。

下面我們從早已消失的巷門的恢復講起。

這是一座在老人記憶中帶有磚拱券的建築。

先給大家講一講古代人是如何用幾何方式做券的。首先有跨度(半圓),直徑是DB。選中間的o點,向左右和上方的5%處定三個點,分別為用A、E、C,AB和CD做半徑畫弧,再用AE點延長交到弧上的G點,以EG再畫弧,另一邊同理,最後得到的就是一個偏心圓。這就是最後起拱的形狀,因為我們古代的拱是壓力拱,承擔壓力後可能變形,所以古人智慧地給拱上的磚券結構留有下沉的餘地,這是考慮了時間維度的一種思維。

在重修水坡巷的時候,我們採訪了很多老人,根據他們的記憶畫出了復原圖,又深入潼關一些鄉村,最後復原出目前這個樣子,建成後也得到了村民的認同。

在改造水坡巷的過程中,我們一般都是先研究以前的房子是什麼樣的,再結合水坡巷裡村民們的需求,綜合考慮確定修復改造每一戶的方案。改造的原則之一就是房子修整後仍然要是民居,不能像一般仿古建築或商鋪那樣華而不實。此外工程中還不能過於影響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任何動作都要和他們商量,確定施工方案。整個巷子只復原了不到三處坡屋頂,這是為了讓天際線看起來不單調。

以前村裡是泥土地面,河道里都是從清末開始到現在的垃圾,我們將其清理乾淨並鋪設了新路和各種上下水、電力、燃氣、網絡網管。



在街道上,我在一個民居外牆下發現了很多非常漂亮的卵石。要保存卵石,就要從卵石上開始砌磚,修復外牆。但是有個問題,卵石台子上可以坐磚的邊緣非常窄,放不下一整匹青磚。因此我們就把磚切成三塊,厚度變薄,一點點貼上去,還要用鋼筋把這些磚拉住。工本很高,但看起來非常協調,不高調。這是在用維修文物建築的辦法去改造一處處普通的村民住宅,我們的工作一直就是這樣如履薄冰的態度。

接下來,就說到自在軒。

除了修復民居和市政設施,我還給村子做了一些新的建築設計。考慮到這個巷子到目前為止,沒有集中聚會場所,沒有公共廁所,沒有一個有凝聚力的標誌性形象。和甲方商議後,我決定給村子裡做一個復合型的公共空間,其集合的不同功能可以達到十種以上。

設計起始點是村中部的一個原先不足十平米的紅磚平頂機井房,我從機井房所在場地看到了一系列發展的可能,就順著這裡展開了所有的設計。

我將北側開闢出一塊大約四十平米的三角形場地,設計出了一個小小院落,還有一個兩間的帶有雕花支摘窗的衛生間,機井房四周做了暢軒、過街門、院落等等。我還利用一處廢棄的殘破院落和一塊平地,規劃出一座村史博物館和一個帶開放性的小型文化集散舞台。在機井房的上方又修築了一處從下看類似他塔樓或文昌閣、從上看類似亭榭的建築,通過一座橋與廣場相連。

此外,還在整座建築里加入了木雕小細節,和一些有文化氣息的內容,比如一面隨牆照壁,一幅朱熹書寫的「鳶飛月窟地,魚躍海中天」,上面是趙朴初書寫的「觀自在」。

第二個案例是一個和古建築完全不像的「古建築」。

秦嶺主峰太白山中部有一個遊客中心,所在地叫開天關,海拔約1800米,比山腳的關中平原高出約1400米,功能是遊客公共服務、小型餐飲、住宿。這裡是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是一個神仙往來,無法套用任何特定時代風格的神聖地區。我綜合了自然條件,想把這裡的建築做成橫向發展,像一個被陽光照耀的岩石一樣趴在河邊,自然又溫暖。

遊客中心效果圖。

結合四周景觀,整個建築我決定採用現代工程木結構。一層設置一個穩定的底盤,整層作為遊客中心,室內有泉水流過。由於人們經常在此處換乘和休息,所以我在一層外面加了一個寬闊無比的廊子當公共空間。外廊的構架形式參考了元代建築的大額結構,可以自由調整開間。餐飲被我放在了二層中部,酒店住宿在三層後部,均朝向河谷開放。最重的體量放在最後,最輕的體量放在最前面,層層後退。

上圖來自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下圖來自《楊鴻勛建築考古學論文集》楊鴻勛。

這種組合形式並不是晚近唐宋明清的傳統樣式,但奇妙的是整體的建築形象,冥冥中受到了我當時看的秦漢建築資料的某種影響。

04

結合上面的兩個小小案例,最後想和大家分享三點關於建築的理解

第一,建築是一種玄學。

丹麥的一個建築師因為痴迷於中國的營造法式,最後以此為主要靈感設計出來的作品——雪梨歌劇院。

左圖梁思成《<營造法式>注釋 》,右上 《「立面」的誤會》 趙辰,右下雪梨歌劇院簡筆畫來源不可考。

現在很多人分析中國古建築為什麼做這麼大的屋頂,外國古建築做的是立面。而且我們古建築屋頂上的曲線非常複雜,用木結構做起來並不簡單。古人為什麼要這樣做,直到今天都是未解之謎,我們現在只能從時間上推斷屋頂出現的時間在魏晉時期,當時還是五胡亂華,民族融合的時代。

我們現在做古建築時,固然有一些古代的法式則例,但這些書籍往往偏重於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一些風水書籍又過於籠統,其中都很難找到古人設計一座建築的真正思想。這也是我們目前傳統建築設計一直以來難以擺脫僵化的重要原因,我們常常只能以現存少量的古建築為依據。至於古人為什麼能做出這麼美的建築形象,沒有人能告訴我們原因。

第二,建築是一種匠學。

這是我們被請去給陝北延長油田的招待所做的測繪。

根據測繪,我們就能理解50年代的農民匠人,是怎麼理解希臘羅馬風格和蘇聯專家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他們最後做出來了羅馬柱、拱廊、木地板、木吊頂,但是所有的做法又充滿了陝北當地的營造智慧。比如沒有用石頭雕羅馬柱,而是用箍水桶的辦法用木頭和板材做出了愛奧尼克柱式。同樣是平屋頂,防水層用的是陝北當時的油泥。在當時非常簡陋的情況下,只有靈活的建築思維和建築想像能做出這樣的東西。

第三,建築是人學。

長久以來,建築於我真正談得上慰藉的,記憶中有那麼兩處,一處是兒時生活的院落,一處是阜成門內學生時代偶然造訪過的魯迅故居。之前並未當真,直到重憶起前些年一個夏天造訪神奈川工大KAIT工房時的印象,才突然有所感悟。

也許,有類建築是為神或者某種心中的神服務的,天馬行空,無所羈絆,自在當然。但大多數為人服務的建築,關乎身體,也許關節正在於一種貼身感和私密感,那就與越大越好不相干了,這時,結構上的高密度也許正能意外帶來一種人的身體與建築本體間關係的緊密感和信賴感。

從結構功能的角度出發,結構在建造活動中大體扮演著兩種角色:一是結構作為實現空間設想的技術手段,二是結構參與空間形態的塑造和空間情感的表達。此二者本來並無高下優劣之分,僅是功能角色不同。

但當結構的使用,人的身體感知已經自覺時,結構參與空間情感表達時所賦有的含義也許就已經超越單純的技術合理性的層面,從而生髮出一種空間的情感,她由生活塑造,又反之將生活永恆定義於一種溫情主義之中,給心靈以慰藉。中國古典建築魅力的奧秘是否也正在這裡呢?

因此,古建築的題目到現在似乎已經非常模糊,因為建築內涵是複雜的。追溯到底,建築其實是歷史、環境和技術的交融,更是滿足人們穩固又不斷變幻的隱秘需求的某種東西。

感謝灃東地產對本期「貞觀TALK」的支持

謝謝大家。


整理:鐺鐺

版式設計:宅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Inoym0BMH2_cNUgpcL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