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長》在專業性這一塊,始終拿捏得死死的

2019-10-05     殺姐電影

看完《中國機長》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難能在國慶檔看到這樣一部刺激與真實並舉、熱血和細膩齊飛的電影。

不誇張地說,在博納的"中國驕傲三部曲"中,《中國機長》的收官做得最好。

雖是一部主旋律電影,但它很好地平衡了主旋律和商業元素的呈現。情景震撼逼真,劇情跌宕起伏,生死一線之間又有來自普通人平凡心的抓手,扣人心弦。

奇蹟之所以為奇蹟,就在於其發生的幾率微乎其微,如吉光片羽般閃耀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民航事業上,在生還率幾乎只有百分之百和接近百分之零的飛機上,川航的備降事件就是奇蹟。

在《中國機長》前,國內其實很少有這種空中救援題材的影片,僅間隔15個月就將這樣一場驚心動魄的真實事件搬上大銀幕,讓人心生敬畏。而且如果之前了解過關於劉傳健、關於川航3U8633的新聞,你應該知道這個奇蹟有多麼偉大。

不過,刷網頁和社交媒體的時候,依舊看到很多人在對《中國機長》表達一些不合理的觀點,讓人心裡很不是滋味。

我承認,《中國機長》並不是滿分的完美電影,事實上這種電影在世界上本就不存在。誠意指出電影的問題共同交流,我同意;不尊重我們中國的英雄,不尊重電影的主創和演員,不尊重我們中國自己的奇蹟,我反對。

《中國機長》的電影質量是毋庸置疑的,那些硬要說它不及格的人,如果你想聊聊,我們就聊聊!

一、繞不開的《薩利機長》

從立項之初到如今上映,一直有人用《薩利機長》來對比《中國機長》。這些把自己關在題材牢籠中的網友,不是見識短淺,就是邏輯不清。

電影上映之前就有人用《薩利機長》狂立Flag,看衰《中國機長》。

上映後有人看過電影,竟然還舔著臉說《中國機長》翻拍自《薩利機長》,實在厚顏無恥。

拍我們自己的英雄劉傳健,講我們自己的川航備降奇蹟,怎麼就成了"抄"?這腦迴路真是匪夷所思。

誠然,《薩利機長》和《中國機長》有諸多共同之處,但真實事件里,薩倫伯格和劉傳健機長一個面對低空雙發失效,一個面對高空風擋破裂,你無法說誰比誰更厲害,所以兩位英雄本無可比性。

但就電影的角度來說,《薩利機長》就一定比《中國機長》好?很抱歉,這我無法苟同。

《薩利機長》是典型的美式主旋律,其特點是反體制挖人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不惜犧牲事件的真實性,大刀闊斧地改編細節。比如強行妖魔反派化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簡稱NTSB),裡邊很多情節都是失實的,比如篡改數據刁難薩利等。

當然,對《中國機長》有偏見的人,是看不到《薩利機長》這些問題的。他們允許《薩利機長》做失實改編,卻不允許《中國機長》做藝術加工,這不是典型的崇洋媚外的心態?

一碗水端不平,任何評論都有失公允,更何況兩部電影文化基礎不同,民族氛圍不同,講述角度不同,可比性不大。

那些眼裡只有《薩利機長》的人,潛意識就是覺得好萊塢比中國更好而已,所以說不出個一二三,反正就覺得《薩利機長》牛逼。

這樣的人只能送他們一句話:呵呵。

二、《中國機長》不專業???

關於《中國機長》不專業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

當然,你要拿著顯微鏡一幀一幀吹毛求疵,《中國機長》肯定有不專業的地方,它畢竟不是BBC科普教育片,但作為電影,《中國機長》是全中國目前最專業的商業主旋律,沒有之一。

剛開始,就有人用劇照找茬,甚至在一張劇照中找出了十幾個不合規的地方。

諾,就是這張照片。

後來,這張劇照甚至引起了民航圈的集體找茬。

其實,這只是一張開拍現場準備階段的工作照而已。因為劇照不都是電影中出現的鏡頭,也有準備、道具、抓拍甚至搞怪的照片。"找茬"的博主只不過不明所以而已,之後《中國機長》的官方帳號也做了澄清。

《中國機長》有讓任何航空專業人士前來"找茬"的底氣,因為電影從製作到成片,對專業性的要求都是前所未有的。

多數觀眾了解到的只不過是預告特輯中演員們訓練的部分,而不知道他們有多專業。

張天愛和李沁等飾演的空姐,是由川航培訓中心的乘務教員劉娣蓉培訓的,她平時的工作就是培訓職業空姐。

《中國機長》劇組的飛行顧問是四川航空培訓中心A320 機型高高原機長、模擬機教員謝鐵民,針對飛行員相關的劇情、語言、動作、手勢甚至神態,他都一一跟演員們進行"死磕"。

飾演飛行員的張涵予、歐豪、杜江模擬駕駛艙訓練,還要嚴格學習動作和手勢,比如機長和副駕駛的坐姿需要側著半對對方、互相觀察設備和表情,比如操縱杆最遠拉到什麼程度。

有不少自媒體大V知道這件事,也將演員們針對性培訓的事跡寫在了自己的文章中,以表達對《中國機長》專業性的支持。

更有真實飛行十多年的空姐,在自媒體帳號中表示《中國機長》的乘務人員簡直像極了他們在航班上的樣子。

這麼多細緻的工作,就決定了《中國機長》在專業性這一塊,拿捏得死死的。

果然,電影一上映,很多微博民航大V和專業帳號都紛紛對《中國機長》的專業性表示讚賞。

"停機坪大表哥"說,相比於之前槽點滿滿的各種航空劇,《中國機長》真沒讓自己失望。

"電波震長空XYY"說,電影真正體現了川航的專業,對地空展現細緻,非常難得。

即便如此,《中國機長》第一波首映後仍然有很多好事者,從電影情節中挑出許多因為專業性知識缺乏或對本身事件不了解而產生的質疑。

有人質疑,機長在爆炸性釋壓的第一時間不是自己戴好氧氣面罩,而是操縱飛機,這極其不合理,甚至直接噴"中國機長——傻叉"。

首先,連"釋壓"和"失壓"都搞不清楚,現在的評論者們也太沒有專業素養了。

現實情況中,這根本不是劉傳健的誤操作,電影展示的也是真實情況。用劉傳健自己的話來說:"風太大了,自己戴不上"。

事實上劉傳健因為空客飛機在側杆(左手操縱)飛行情況下,他的另一隻手是抓不到氧氣面罩的。如果當時劉傳健是掙扎著戴氧氣面罩而不是操縱飛機,所有的生命可能都將葬送在這種"合理"的操作中。

《中國民航報》對劉傳健的採訪也證實了這一點。

還有觀眾認為,乘務組的行為不妥,他們想當然地批評落地後乘務長不顧兩位受傷的機組成員,而先讓旅客下機是硬傷。

所有人都知道旅客是上帝,但真正將旅客當做上帝的,恰恰就是乘務組人員。他們不論在平時所接受的訓練中,還是真實的"5·14"事件中,遇到情況都是讓旅客先走,先保證旅客的安全。

這個問題的提問者,真的不懂民航人,更有幾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思了。

總之,所有關於專業性的質疑,到最終都被《中國機長》一一化解,證明是提問者認知的問題,這也正是《中國機長》最牛逼的地方。

三、情節拖,其他線索冗長多餘??

有很多半職業影評人或觀眾都拿《中國機長》的情節來說它。認為影片加入了毫無意義的段落,有拖情節的嫌疑。

對於這兩位網友的話,可以用專業民航人"航鈦傳媒"的話回應他:電影真實到讓自己想到曾經早出晚歸的樣子。

沒錯,《中國機長》拍的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甚至是很多個不同的集體,是所有這些人的存在,共同創造了奇蹟。

正如劉傳健不止一次在採訪中說的那樣: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

另外,創造奇蹟的他們不僅僅是英雄,更是普通人,普通人自然會有自己的七情六慾,有自己的生活。

這些人不是符號也不是襯托,活生生的人當然會有很多生活戲,而且讓每個人物生活化,不正是我們對主旋律電影的期待嗎?因為他們本來就是生活化的,沒有誰天生就是英雄。

就像劉傳健自己的說的一樣,張涵予演出了我當時比較真實的內心寫照。

對於關曉彤等航空愛好者,因為他們在事件中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絕不可忽視,也絕不是冗餘情節。

《中國機長》的專業性毋庸置疑,請別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它。對於這樣一部講中國故事、說中國英雄、釋中國精神的優秀電影,我們能做的,就是別理這些,全身心去欣賞,享受《中國機長》帶給我們的樂趣和感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HU9v20BMH2_cNUg2v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