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訊(九江廣電全媒體記者 王衛東 王陳 扈影 余濤 共青台 彭紹峰)日前,我市修水、都昌兩個貧困縣已經脫貧摘帽,347個貧困村全部退出,這標誌著我市打贏脫貧攻堅戰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站在新的起點,如何鞏固脫貧成果顯得尤為重要。為全面總結我市各地脫貧攻堅工作的一些好經驗、好做法和亮點成效。近期,九江廣電全媒體記者採訪團深入15個縣(市、區)開展「脫貧攻堅縣區行」主題採訪活動。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共青城市是如何創新扶貧方式,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的?
在共青城市江益鎮躍進村的農旅項目「青年農場」,貧困戶蔣正繡正在地隴里進行除草作業。 【共青城市江益鎮躍進村村民 蔣正繡】:我有點勞動力,我就自己種,自己賣菜,我不種我就可以租給別人,我在這裡做一天,一百塊錢一天。
蔣正繡種的地原本不是自己的地。由於躍進村靠近共青城南湖科教城,當地政府便打造了一批產學深度融合的扶貧產業。「青年農場」就是扶貧產業之一。項目通過把貧困戶的土地租給高校老師賺取租金,貧困戶為老師種地賺取務工費的方式進行運作。
【共青城市江益鎮扶貧專干 王玉】:每戶四隴總共有2400元租金,像我們平時還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工作,我們都會優先考慮安排給貧困戶來務工。 在促進貧困戶增收的過程中,共青城還不斷創新扶貧模式,通過建立消費扶貧生活館,解決扶貧產品「銷售難」的問題。
【記者 扈影】:我現在是在共青城市的消費扶貧生活館,在這個生活館裡的所有產品均來自貧困戶的家中,那麼都是由駐村第一書記推薦到這裡來進行銷售的,可以看到,我旁邊的這個大米就是來自蘇家壋鄉竹林村的貧困戶李冬生他自家種植的,館長告訴我們這款大米在他們這個生活館銷量非常好。
【共青城市蘇家壋鄉竹林村村民 李冬生】:送了三千六百斤,平均就是兩三天送一次,量多的話時間花得少一點,賺錢也賺得多一點。
【共青城市市民 夏女士】:這邊的米也嘗過,覺得味道還可以,聽說這些都是那些貧困戶種的,所以我們就比較支持這邊。 據了解,消費扶貧生活館是將原有的益農信息社、供銷e家平台與農產品運營中心進行整合,由駐村第一書記通過直采直銷、品牌塑造,集中進行線上線下銷售方式,幫助貧困群眾銷售。目前,整個生活館裡有大米、鴨蛋等20多種農產品。
【共青城市消費扶貧生活館館長 郝春】:平時我們這裡每天大概只有三千多塊錢,通過這個消費扶貧(生活館)現在每天有兩萬多塊錢的銷售額。
近年來,共青城不斷加大扶貧產業資金投入,通過發展黑斑蛙養殖、葛根、油茶種植、青年農場等扶貧產業,2019年全市所有貧困村均實現了產業「零」的突破,村集體經濟收入均穩定在5萬元以上。在做實產業的同時,共青城還不斷推進秀美鄉村建設,2019年,投入村莊整治資金1603.48萬元,所有退出的貧困村基礎設施得到了全面鞏固提升。
【共青城市扶貧辦主任 馮雪峰】:我們的貧困戶總量是有1163戶4364人,但是我們未脫貧戶現在只有99戶180人,最後未脫貧的人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我們今年要做的主要是從就業方面、產業方面來進行幫扶,再就是消費扶貧,是更要加強。
(來源:九江一套)
技術編輯:桑宸
審核:付必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Cw-13EBiuFnsJQVN3p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