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認為《攀登者》的感情戲沒必要

2019-09-29     木易電影

電影《攀登者》開放點映後,「攀登者感情戲」上了熱搜。

有觀眾表示被吳京和章子怡的感情戲戳中,認為「父母愛情」的感覺非常感人。但也有觀眾直言這個感情戲的設計有些刻意,認為完全沒有必要。

我對吳京和章子怡的感情戲沒有上升到「父母愛情」的感受層面,甚至有那麼兩場戲也會覺得稍顯突兀了些。但是,我不認為這個感情戲的設計沒有必要。

作家阿來老師在最早的電影文學本裡頭,就對方五洲和徐纓這兩個人物角色進行了情感上的設計——他倆是已經步入婚姻的夫妻關係。而在電影拍攝本裡頭,兩人在某場戲裡提到了「結婚登記申請書」,但因為方五洲也收到了「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的信箋,表示「我要先上珠峰,再回來結婚」,他們的關係屬於戀人。

到了最終面向觀眾的電影成片里,方五洲和徐纓依舊是戀人關係,但彼此之間的那句重要的話卻說得很晚。

(電影《攀登者》全紀錄書籍內頁)

文學本和拍攝本的設定,都可以在記錄了《攀登者》幕後拍攝故事的書籍里了解到。在看完電影成片之後,也不難看出,無論是擔當影片編劇的阿來老師還是影片的監製徐克、導演李仁港,都在電影的創作過程中,非常重視人物的塑造。

而主創們之所以會對方五洲與徐纓這兩個主要人物做情感上的設計,在我的理解里,有三方面的考慮:

1、身為作家的阿來老師在文學創作方面就很注重人物的塑造,而監製徐克、導演李仁港在多年的電影創作過程中,也深知人物塑造的重要性。

方五洲作為《攀登者》這個故事裡頭最主要的角色,人物特點不能太單薄,性格和經歷要做得豐富一些,才會更有「人」的特點。加入情感設計,主要還是想豐富「方五洲」這個人物,讓他的角色特點變得更加豐滿,更加有人的味道,而不至於成為毫無情感的攀登機器。

2、因為是要為電影服務,就必須要為故事的戲劇衝突做考慮。如果《攀登者》的整個故事從頭到尾都只是講述攀登珠峰如何艱難、攀登者們如何不畏艱難,當然也能製造出不少戲劇衝突(不斷面對困難解決困難),但卻會顯得很單一,也會令故事變得枯燥。許多真實事件之所以要進行改編加工,就是為了加強戲劇衝突,豐富戲劇性,從而提升精彩度。

方五洲和徐纓的感情戲、方五洲和曲松林的矛盾戲、李國梁與黑牡丹的感情戲、楊光攀登珠峰的心愿與挫折,這些都是豐富影片戲劇衝突的設計,都是為「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這一核心事件服務。

3、如何從以往的主旋律電影模式中尋求突破,也是主創們考慮的一大問題。

如前所述,《攀登者》的故事核心是根據「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這一真實事跡改編而來。這個事跡對國家有著深遠的意義,如果只是單純地按照真實人物、真實的故事展開敘事,當然也可以拍成一部電影。只是,在如今的電影市場以及觀眾喜好下,用紀錄片一般的創作手法去展現一個歷史事件,會對觀眾沒有太大吸引力。

熟悉商業片創作的導演李仁港在徐克的監製下,自然不會讓影片過於單一。尤其徐克導演,在拍攝過《智取威虎山》之後,他知道該如何用商業化、類型化的方式去處理主旋律內核的故事。

《攀登者》融入了災難片的創作思路,又嵌入了大量驚險的動作鏡頭,故事的講述也採用了三幕劇的敘事方式,使得影片的可看性大大增強。包括方五洲和徐纓、李國梁和黑牡丹感情戲在內的設計,同樣也是出於商業化、類型化創作的考慮,由此豐富影片的故事劇情和角色特點。

以上三個方面的考慮,是我對「攀登者感情戲」的理解,也是我覺得這個設計有所必要的重要觀點支撐。

但其實,讓我覺得本片最有別於以往主旋律電影的地方在於:它沒有過於強調「攀登珠峰」這一國家大業的恢弘性,而是將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了人物個體之上。

我們不能只關注到高高立在那裡的珠峰,也應該看看那些在山脊上努力攀爬的小小個體。

在驚險的登山橋段之外,影片用了不少篇幅去描繪方五洲個人的故事,包括感情故事在內。

他被下到鍋爐房鏟煤,在課堂上被學生質疑,面對心愛之人遲遲講不出內心想說的話,滿腔對登山事業的熱愛卻無處施展,整個人物的命運被影片勾勒得很清晰,有曲折動人之處,亦有悲憫惋惜之情。

但正是有了前面命運低潮的鋪墊,才會讓後面方五洲的熱情、堅毅以及無畏無懼變得更具衝擊力。而他與徐纓的情感之路,也隨著劇情的推進實現了一種悲情的表達,令他整個人物形象更加立體。

想想也是,再偉大的攀登者,他本質上也是人,有人的優缺點,有人的七情六慾,感情戲的融入,恰恰豐富了方五洲這個人物。確實,如果我們單獨盯著方五洲和徐纓的感情戲去感受時,會覺得有些刻意,甚至覺得與核心事務沒有太大的必要關聯。但若是從影片整個觀照個體命運的格局去看,就會覺得,方五洲和徐纓的感情戲很有必要。

影片對家國大業之下平凡人的觀照,其實是最讓我受觸動的。

吳京飾演的方五洲與章子怡飾演的徐纓,充分展現了家國情的抉擇;而方五洲與張譯飾演的曲松林之間那份看似矛盾實則深刻的兄弟情,同樣展現了團結一致的重要性;包括井柏然飾演的李國梁與胡歌飾演的楊光,也都在家國大業面前做出了貢獻。

可以說,片中的每一個人都很平凡,但又都展現了自己不平凡的一面。影片沒有刻意去歌頌英雄,卻讓英雄的氣概流進了觀眾的內心,對那些攀登者生出敬畏之心。

那些危難時刻奮不顧身的勇氣與犧牲精神,構成了影片最動人的淚點;而最終克服千難萬險成功登頂珠峰的成就,又將觀眾內心的熱火點燃,製造了發自內心的敬佩與自豪。

而最能激發愛國情緒與民族自豪感的,莫過於我們的祖國取得世界級的成就。《攀登者》裡頭的成功登頂珠峰,不僅僅是有「我們國家的山,必須由我們登上去」的豪邁,更有令世界矚目的登山成就與科研成果——這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足以令國人為之驕傲與自豪!

也許,那些流淌在歷史中的攀登事業似乎離我們當代人有些遙遠,但那些曾經為祖國攀登事業作出貢獻的攀登者們,卻值得我們銘記和致敬。包括許許多多未能呈現在銀幕上的「無名英雄」們,值得我們記住、感謝與致敬。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AcWf20BMH2_cNUgzt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