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貿市場是居民「菜籃子」供應的重要場所
涉及百姓民生
更是城市形象的一個窗口
其綜合整改一直是文明城市建設中的重點和難點
江都主城區:城北、明珠、興廈、中心、龍川、七閘、太陽城、李壩(廣州路)、華磊、張綱等10個農貿市場,是每年文明創建「大考」的必考課題。
經過多年來的創建
農貿市場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今後又有哪些規劃設想?
帶著問題
記者實地走訪了城區各大農貿市場
並採訪了有關職能部門
市場超市化 管理規範化
「逛農貿市場買菜,就像逛超市。」如今,很多市民有這樣的感受。自2014年以來,我區大力實施農貿市場提檔升級工程,累計投資額5000餘萬元,按照農貿市場建設標準新建2個、改造提升4個,農貿市場管理引入市場化模式,從根本上改變農貿市場「髒、亂、差」現象。
其中,張綱、七閘農貿市場按照現代化標準進行了新建,城北、廣州路農貿市場實施了超市化經營,功能分區清晰,過道寬敞整潔,島式台位設計方便市民選購。針對農貿市場「場外場」的違章攤販,廣州路、城北農貿市場設置了景觀式亭棚,安置攤販,根治農貿市場門前無序經營行為。此外,在十大農貿市場之外,今年我區還新建了仙女鎮樊套農貿市場、翻建了雙溝農貿市場,對中心農貿市場屋頂大棚進行了全面改造。
雙溝農貿市場
樊套農貿市場
占道經營、車輛停放無序……農貿市場周邊市容管理也是「老大難」。2016年,區城管局創新農貿市場周邊管理新模式,決定採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入市場專業力量,交由區保安服務公司代管,承接農貿市場周邊市容環境管理業務。明珠、太陽城、龍川、李壩、張綱等農貿市場率先試點,社會各界反映良好。
產權私營 逐利輕管
目前,10個農貿市場中,僅城北、七閘、廣州路、張綱4個農貿市場是集體性質,其餘6個均為私營。
城北農貿市場
通過多年持續不斷的整治,十大農貿市場的環境衛生、經營秩序、配套設施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完善和提高。但受制於市場屬私產權、管理力量不足等原因,整治之後的農貿市場環境及經營秩序難以維護。主要原因是,私營市場開辦者和管理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普遍存在「重收費輕管理」問題。
中心農貿市場
中心農貿市場是大棚市場,由於先天規劃不足,居民房與經營用房並存於市場,市場有12個出入通道,車輛、居民、消費者穿行於市場,秩序較亂,管理難度大。
龍川農貿市場位於交通主幹道旁,由於規劃不足,雖經多次整治,但車輛亂停亂放問題仍未得到有效根治,市場周邊流動攤點、臨時攤點較多,居民破牆開店問題嚴重,環境衛生秩序問題較差。其他私營性質的農貿市場或多或少都存在上述同樣的問題。
回購、返租 根治頑疾
如何解決農貿市場「久治不愈」的頑疾?
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市場合同科科長王健告訴記者,「可以向周邊地區高郵、廣陵、景區等學習,對私營農貿市場採取回購、返租、政府託管模式,進行統一管理,永久解決痛點。」
王健表示,考慮到大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隱患問題,對改造難度較大的農貿市場建議進行關閉整合,將龍川、龍城、中心農貿市場整合,徹底關閉人民路菜場,建議在江都大會堂原址新建一個綜合性農貿市場。
在有一定規模的在建小區,建議新建小型農+超鄰里中心,方便附近居民買菜、購物。
今年8月,《揚州市農貿市場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明確了政府牽頭設立市場監督管理、商務、城市管理、農業農村、衛生健康、應急管理、公安、消防、街道辦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農貿市場管理協調機構。「江都應建立農貿市場聯合監督檢查制度,成立農貿市場管理協調機構,由各職能部門參照各自職能,牽頭督查,把『菜籃子』工程實實在在做好、做實。」最後,王健如是說。
來源:今日江都
作者:江都融媒體記者 周圓 朱嘉雯
編輯:阿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