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后妃結局:殉葬算幸運的,趙飛燕的死法太嚇人

2019-08-24     蜻蜓FM歷史聲波

前言

人都難逃一死,皇上也不例外。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登基都要面對一個問題,就是前任皇帝留下來的後宮。都說後宮佳麗三千,老皇帝三千,新皇帝也三千。如果不把老皇帝留下來那些後宮處理完了,新的往哪擱往哪放?所以登基之後就得把前任的後宮給處理掉。處理方法,就很值得說道說道了。

陪葬

新皇帝處理前朝妃嬪一般五個辦法,一個陪葬,第二守靈,第三齣家,第四等死,第五繼承。先說陪葬。老皇帝死了之後。妃嬪也得自殺,跟老皇帝埋在一塊。為什麼要讓她們陪葬呢?說白了就是防止給老皇帝戴綠帽子。所以殉葬,就等於把妃子們鎖進保險箱。

陪葬制度最盛行是在明朝時候。都知道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原來是一屆草根,還做過乞丐,所以為人很自卑多疑,所以他對死後帽子的顏色特別在意。活著時候他就安排好了:等我死以後,凡是沒生孩子的妃子都得殉葬。在大內密檔里,對大明殉葬有明確記載,死法很簡單,一人一根白綾上吊自殺。妃子站成一排,都掛著脖子,太監在底下喊一聲恭送太妃上路,凳子踢掉了事!一般自殺前先讓她們打扮,梳洗乾淨,讓大廚給做一頓美味大餐,吃飽喝足再上路。等死了之後,太監就把這些屍體交給殯葬隊,統一安排陪葬。

守靈

第二種守靈。中國人迷信,說在皇帝墓地里守著,你在墓地跟他說個話,燒個紙他都能收到。所以守靈其實也是一種陪著死去皇帝的方法。守靈,這個是漢代最多。西漢初年時候,呂后嫉妒心特彆強,她特別嫉妒劉邦那些寵妃,所以高祖劉邦駕崩之後,呂后就把那些沒生育的嬪妃全打發到陵園去了。守靈這個事可不好乾。韓愈就曾經說了,守靈的人要在山陵伺候死後皇帝的日常起居,視死如生,要把死人當活人伺候著,比伺候活人可難多了!

曹操就立過遺囑,命令在他死後,他的小老婆歌舞伎要定期對著他的墳墓歌舞。守靈地方也沒有好待遇,比冷宮還荒涼,吃不好睡不好,還特別孤獨,所以守靈的后妃一般也不得善終。漢成帝有個寵妃叫班婕妤,特別有才,精通歷史,會寫詩作畫,長得又漂亮。漢成帝被他的才華和美貌征服,對她百般寵愛。但是後來趙氏姐妹橫空出世,禍亂後宮,她逐漸失寵。漢成帝去世之後,她為了躲避趙氏姐妹的摧殘,自請去守靈,給漢成帝守靈守了不到一年就病死了。讓人大快人心的是,不可一世的趙飛燕犯了眾怒,被群臣聲討,後來也趕來守靈。她知道守靈辛苦,當天就自殺了,就是寧可死,不去守靈。

出家

第三種出家。出家在唐朝最盛行,武則天就是個例子。武則天其實算是李世民的小妾,唐高宗李治的後媽。李世民死後,她就和所有沒子嗣的妃子到感業寺出家為尼,後來又被李治接回宮,成了李治媳婦。事實上把后妃送到尼姑庵裡頭,跟殉葬和守靈差不多。皇家別廟不招待皇族以外的香客,所以后妃到這裡,貞操就能保全,老皇帝也不用戴綠帽子。

等死

第四等就是等死,這是清朝比較盛行的做法。紫禁城裡有個特別地方,專門安置這些前朝妃嬪,就是慈寧宮。慈寧宮還有個別名叫寡婦院。這慈寧宮就跟冷宮差不多,真正入住慈寧宮的都是那些失勢的太妃寡婦,她們在先朝皇帝在位的時候就備受排擠冷落,那麼在慈寧宮的日子就更難過。一些地位低下的太妃通常只能得到一點微薄的例銀!月工資剛夠溫飽,有時候生活困窘的寡婦得自個做點針線活,讓太監宮女偷偷拿到宮外賣,換點碎銀子來補貼。一旦住進寡婦院,無疑也等於被判了無期徒刑,說白了就在這等死了,也是給老皇帝守節。

繼承

最後一種就是繼承。元朝是特別流行叫收繼婚,就是爹死了兒子娶後媽,,哥哥死了弟弟娶寡嫂。之所以有這種習俗,最初是倆原因,一個是女人少,很珍惜,所以娶了媳婦,家庭能物盡其用,千萬別浪費了,第二個當然是這女人沒地位,就像物件一樣,根本不用考慮她們自己願不願意!收繼婚在早期中國有存在,春秋時候衛宣公的兒子魏朝博就娶了後媽,接連生了三兒子倆閨女。但是到戰國後期在漢民族這種行為就被視為亂倫,被國家立法禁止,但是少數民族沒有漢民族那麼先進!現象在元朝就出現,包括在中國歷史上王昭君嫁給單于可不是嫁了一輩而是嫁了兩輩,包括文成公主入藏也面臨過這樣的問題。

結語

給老皇帝守節,就把女人的貞操當做男人的所有物,其實到了現在這樣的人也大有人在,什麼時候女人和貞操分開了,女人才能真正獲得獨立和幸福。想了解更過奇聞異事嗎?來《野史秘聞》聽一聽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8vwyGwBJleJMoPM-rT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