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溫暖的人」英國華僑華人抗疫日記

2020-05-01   歐洲時報

【歐洲時報記者余梁意、陳斯睿、田皓雪子,實習記者李悅欣報道】英國疫情仍在蔓延,封城措施暫未有取消跡象。疫情期間,選擇留守在英國的各界華僑華人,都儘自己所能為抗疫做貢獻,在保證自己安全的情況下,絞盡腦汁地幫助身邊的同胞和當地民眾。從英國僑領到華人醫生,從餐館業主到滯留英國的小留學生,本報記者聯繫採訪了8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華僑華人,聽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抗疫故事。

英國華僑華人第一批從中國購得的3萬套手術衣,已於4月中旬運抵英國,多批陸續抵達,圖為英國NHS接受華僑華人代表捐贈合影。(圖片來源: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供圖)

「一定會盡一己之力助中英抗疫」

李雪琳

英國浙江聯誼會暨商貿會主席

3月-4月

由倫敦華埠商會、英國浙江聯誼會暨商貿會和香港新界鄉議局海外顧問委員會歐洲聯絡處等機構聯合發起的「關愛HNS」活動仍在進行中。我們已經接到來自英國各地100多個華人組織和個人的慷慨捐贈,目前第一批從中國購得的3萬套手術衣,已於4月中旬運抵英國,第二批5000件防護服明天也將抵達英國。

自中國疫情爆發到現在,英國的華僑華人其實已經貢獻了好幾波愛心,捐獻了很多物款。對於這次對英國的捐助,我們當初還是有一些顧慮,期望並不是很高,但沒想到還是收到英國很多僑胞華人的熱心捐助。

我在這期間一直承擔著尋找貨源、把控質量和物流聯絡的重任,憑著十幾年對外貿易的經驗,我以為把這些緊急物資從中國送到英國NHS前線醫務人員的手裡,不會是件特別複雜的事情。但是這幾周來我們卻面臨了極其複雜和曲折的經歷,欣慰的是,通過整個團隊共同的努力,目前的幾批捐贈物資基本按照預定的計劃進行。

從鎖定捐贈物資、尋找貿易公司、聯繫生產廠家、確認訂單合同、上報使館審查、歐盟標準認證,到捐贈方和接收方在發貨運輸過程中的種種手續,我們面對了很多不尋常,比如由於是捐贈類貨物,我們通過浙江僑聯支持採購的物資無法提供單獨的口罩採購合同,導致清關公司無法為貨物辦理報關手續;比如英國方面對各類防疫物資的需求優先程度不一樣,相比口罩和全副武裝的防護服,他們更需要半封閉式的手術衣,捐贈物品能否順利抵英,也要根據醫療物資緊缺程度的需求緊迫度排列,比如我們在尋找防護服經銷商時,也上當受騙差點損失慘重。

六周以來,我每天的日程都被這些事情排滿,手機每天充電好幾次,天天工作到凌晨三四點,還搞過好幾個通宵,在中方和英方之間溝通,我真心希望所有的捐贈物資能儘早交到英國醫院醫生的手上。雖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但我從中也學到了很多知識,依然保持飽滿的熱情,因為我知道這是我能盡一己之力,為抗疫作出貢獻的地方。真心希望世界和平,全球疫情早日結束。

小留學生謝銘天在劍橋郡伊利的街頭派發口罩。

「病毒怕高溫那就成為一個溫暖的人」

謝銘天

劍橋郡國王伊利學院

(King『s Ely)初二在讀

4月3日星期五

去超市採購時,我發現只有我們一家戴著口罩。回來路上,一個經過的老奶奶停下來問我口罩是在哪裡買的?我回答是倫敦的阿姨寄給我的,她便失望地搖搖頭,拄著拐杖離開了。我感覺她的背影比朱自清的《背影》里描寫的那個父親更加淒涼。現在的英國人可能也想戴口罩吧,只是他們買不到了。一則新聞說,一些英國養老院的護工們因為害怕病毒而請假了,老年人們只能自己留在那裡,我覺得非常難過,想要做點什麼。

新冠病毒不是怕高溫嗎?那每個人都變成一個溫暖的人會不會就能殺毒了呢?雖然因為年齡而無法報名NHS的志願者,但我可以「全副武裝」好去發口罩給有需要的人呀!

一大早,我就拿著一盒口罩出現在了超市門口,這是專屬於弱勢群體的購物時間段。聽說了一些中國人在海外受歧視的事後,剛開始我還有點害羞和害怕,但媽媽告訴我,只要覺得這是正確的事,就要放心去做。超市的工作人員也幫了我很多,他們指給我應該在哪裡發放,並且提醒我也要記得保護好自己。我還準備了一張寫有「請拿一個免費的口罩吧」的紙。本地的老年人們一開始不太理解我在做什麼,但看到這個,他們紛紛開始自行拿取,並跟我道謝。哪怕是想要多拿一點,大家也會在跟我解釋後詢問是否可以。在本地人的幫助和讚揚中,我漸漸放鬆下來。

改變偏見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展示給別人你真正的樣子,讓他們透過我的行為來了解我的國家究竟是什麼樣子。口罩很快就發完了,我自己也感到特別滿足和有價值,原來幫助別人也能治癒自己呢。

謝菲中國學聯的王玥彤等志願者們在分裝健康包。

「志願為派發健康包家人都很支持我」

王玥彤

就讀於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國際學院,也是謝菲中國學聯宣傳部的一員

4月9日星期四

疫情在英國爆發後,我負責全英每日疫情狀況的更新,並向同學們傳達校方還有使領館針對疫情所採取的各種措施。

幾天前,使領館的健康包到達了謝菲,而我報名成為了發放健康包的志願者。雖然還是會有些顧慮,覺得免不了會接觸許多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感染病毒的風險,但我十分理解同學們對健康包的期待。既然發放工作遲早都需要有人來做,那不妨我來為此出一分力。家人們也都十分支持我,他們相信經歷這次的磨練會讓我更加堅強,並囑咐我做好防護。

今天,學聯為每位志願者都配備了齊全的防護用具,發放全程採取「無接觸模式」。大家穿著不透風的防護服從早到晚忙了一整天,不敢喝水,沒時間吃飯也沒有辦法上廁所,有的發放人員甚至出現了中暑和流鼻血的情況。其中一位志願者在將簽名登記表塞進門上的收信口時不慎被鐵片劃破手,甚至連手套里都有積血。但為了不耽誤大家發放進度,這位同學快速跑回家(我們採取志願者就近發放自己所居住的公寓的原則),徹底清洗包紮了傷口後,又很快返回崗位。雖然很辛苦,但當隔著一扇門聽到同學們傳來的「謝謝」以及門把手上掛著的感謝字條和小零食時,我覺得特別欣慰。

朱良瑋醫生參加英國皇家醫學會學術會議。

「雖然累,但這人間值得」

朱良瑋

英國皇家醫學會醫生

4月16日星期四

疫情已經持續兩個多月了,但作為一名醫生的自豪和責任卻一刻都沒從我肩上落下。自從醫院進入抗疫狀態後,有門診經驗的醫生都去門診輪值了,我們也要隨時隨地待命。現在醫院除了感染科以外,大家還是只穿戴最基本的防護,也儘量做到安撫其他患者的情緒。但想起前幾日接診的一對夫婦,在觀察過症狀後我建議他們接受檢測,之後救護車直接把他們送到了接診確診病人的醫院。還有幾位確診患者也都有其他基礎病,之前來看病也並不是奔著新冠來的,可見病毒的狡猾不可小覷。現在大家待在家裡,就是在用自己的力量一起戰鬥。

雖然之前早就計劃好的復活節假期泡湯了,但是每次出門到超市,職員們都會為我們和其他戰鬥在一線的人們優先供給生活必備品、咖啡店也不用排隊、還有計程車都對NHS員工免費,真是感到整個社會都在擰成一股繩對抗病毒。

在英國的華人們也倍兒給力。說實在的,這次華人積極和大無畏的奉獻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今天醫院又收到了中餐館老闆的愛心送餐,這些天炒飯、干炒牛河和各式各樣的菜肴,大家真是飽到胃裡,暖在心上。

這幾周每周四傍晚,聽到家家戶戶在窗台上、花園裡、街邊為我們醫務人員鼓掌,心裡真是動容、激動!這些天雖然累,但是我心裡知道,這值得。

燕姐為金士頓大學學聯志願者送飯。

「心疼留學的孩子們,就想他們過得好點」

燕姐

倫敦蜀湘居餐館老闆

4月7日星期二

今天是重新開始外送餐食的第一天。3月眼見著疫情越來越嚴重,月中的時候堂食取消,月末的時候外送也停了,但真沒想到,好幾個學生都說沒有外賣他們有時連吃飯都成問題。微信最近也一直響個不停,誰能想到之前成立的訂餐群現在成了疫情期間大家的互助群呢。看著群里因為疫情不得安生的孩子們,又想到也在讀大學的兒子,真是心疼。想來想去,作為餐飲從業者,我能做的也就是儘量讓孩子們吃好飯。雖然疫情面前人人自危,但能幫的就要儘量幫一把,反正自己家也要做飯,乾脆就給出門困難的學生們送些飯。

回想之前,疫情剛在英國發生的時候,看到新聞說英國醫療部門準備充沛,就沒多備口罩。可之後形勢急轉,一罩難求。所幸同鄉會、回國的留學生和好心的客人支援了不少。前天準備回國的留學生們還把剩下的口罩和消毒用品交給了我,昨天還碰到一個好心的顧客,給我們塞了一大把口罩。我收到大家的幫助太多太多,之後也絕不會吝嗇把這份愛和善意分享給別人。

前些天有孩子來把行李暫時寄放在餐館,只可惜地方有限,幫不了所有人。還好送餐車現在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可以給需要藥品的學生買好送到他們手上。現在最脆弱的怕是還在工作的環衛工人、郵遞員和老人們,今天送完餐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老人顫顫巍巍地走在路上,拿圍巾裹著口鼻,我趕緊上前問他需不需要口罩。他一開始還不敢相信,拿到口罩後連連說感謝,真希望疫情早日過去,大家能恢復往日平靜幸福的生活。

英國疫情實時更新網站covid19uk.live建立者吳健輝。

「希望自己建的網站沒人再需要看」

吳健輝

愛丁堡大學數字媒體專業在讀研究生,英國疫情實時更新網站covid19uk.live建立者

3月6日星期五

「要不要回國?什麼時候會封城?該不該提前囤貨?」總是有同學天天在糾結這些問題,但英國政府官方給的數據看起來好累,一篇新聞看半天也找不到到底今天確診了幾例,總共有多少人感染,我住的這附近有沒有患者……這些信息在網上找很久都不一定能找全,數據可視化太低了。

實在是忍不住,下定決心,兩天前開始找網站收集數據,做網頁設計,連結實時數據自動更新。還好之前做過類似的網站,又在網上找了找相關資料,也和專業網站大牛聊了聊具體操作流程,倒騰來倒騰去終於把我腦海里數據統計網站應有的樣子展現在大家面前,英國疫情追蹤網站終於上線了。

4月21日星期二

一個多月過去了,現在網站的「幕後黑手」也多了幾個在別的學校甚至已經工作的小夥伴。另外,像是不同國家死亡率對比、疫情爆發時間軸、多圖表數據顯示等等功能,也在用戶群里朋友們的敦促下一個個添加到了網站上,看起來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每次看後台數據分析,感覺在這邊讀書的留學生可能都看過這個網站了,很開心能夠儘自己的能力為大家做些事,其實這也是個自我成長學習的過程,我那個學算法的朋友還跟我說:「現在終於能把自己學的東西用上了」。但說句心裡話,現在連我都不想再看到這些數字更新,每天看得都麻木了。現在最希望的,是這個網站不要再繼續發展成熟,更新的數字能早日歸零。

王藝霏(中)到使館領取物資。

「家國在後方沒有什麼挺不過去的」

王藝霏

英國山西商會會長

4月27日星期一

從中國爆發疫情開始,到現在英國疫情爆發的短短四個月當中,我雖然很累,但是也很快樂和欣慰。在英國發生疫情的初期,我輾轉收到了一位母親的信息,告訴我她的孩子已經發燒八九天,後來我們商會的執行會長和常務副會長在第一時間把所需的抗疫物資快遞到了他們的手中。這讓我感覺到了團隊的重要性。當這個孩子病情好轉之後,多次跟我提出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面對疫情,我們都是一樣的,病毒不可怕,只要我們團結一致,一定會攻克難關,戰勝疫情。

此次疫情,我們收到了使館和中國給我們捐贈來的防疫物資,當我從使館拿到一箱箱沉甸甸物資的時候,我的心無比踏實。由此我深刻感受到任何國家都難以做到像中國這樣的關心及支持我們海外的僑胞。收到防疫物資後,不少山西籍僑胞和留學生在微信群里說能收到祖國及家鄉的防疫物資,感到無比自豪,都說仿佛找到了家的感覺。在此我代表所有山西籍僑胞,感謝中國大使館及山西省各部門。同時承蒙使館和各部門對我的信任,給我這次機會能夠為大家做一些事情,幫助到更多在英國的華人和僑胞,我十分感恩。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們身後都有強大的祖國。這次疫情對我們也是一種考驗,近期英國疫情不斷的加重,不少山西老鄉還跟我說要把物資給到最需要的人。當看到有在醫院工作的老鄉,都讓把為數不多的N95口罩分給她們。所以我認為:只要互相協作,增加信心,相信再大的困難都只是一個過程,美好的春天即將來臨。

富力集團英國公司銷售策劃部經理,星夢計劃UK負責人李正瀚。

「記錄疫情下的他們,我覺得很有意義」

李正瀚

富力集團英國公司銷售策劃部經理,星夢計劃UK負責人

4月19日星期日

看到《我住倫敦》這個系列紀錄片項目在英國疫情的催化下正式上線,作為負責人的我也是無比欣慰。這幾年,在英國居住生活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其中也包括大部分前來讀書深造的留學生。而疫情下大家的生活有沒有受到影響,在全英封城的狀態下同胞們又都是怎麼克服的?這些問題時刻縈繞在我的腦海,思來想去,決定要通過生動立體的視頻影像,呈現在英華人的生活,從最簡單的住所、生活環境入手拍攝,讓祖國及海外同胞對我們有個全面的認識。也希望通過片子促進大家的理解和溝通,了解星夢計劃UK,了解我們這個團隊正在做的事情。

還記得上一期的拍攝,主角是個留在英國抗疫的留學生,彼時正值3月底,來讀書的學生們也都在考慮或者陸陸續續地回國「避難」,個別事件的發生讓部分中國民眾對留學生群體產生了一些怨聲。在拍攝期間,我看到了海外留學生的不易,同時也想通過客觀的旁觀者角度,使人們全面了解這個群體,抵制網絡暴力,為他們正名。而作為一個「過來人」,看到他們在馬上要畢業進入社會的這個人生轉折點遇到這樣的大事,還能夠積極樂觀地面對,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為未來做充足的規劃,在感動的同時內心也充滿震撼,原來他們是這樣的堅強。

(編輯:李璟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