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海底撈的鵪鶉蛋 大部分來自於這個山東農民

2019-07-18     聊城齊魯網

「站在村口,就能感受到風口。」程元新說完,仰頭爽朗地笑。

前幾天,剛陪縣領導參觀完田地和加工車間,他感慨,「我始終是個農民,這根牢牢地扎在地里。」右手掌朝下伸出五指比划著。

山東省金鄉縣十里八村的人可不這麼稱呼他,農民企業家、蒜王、鵪鶉蛋大王,叫什麼的都有。

地里的農貨暢銷35個國家,2017年銷售收入接近10個億。誰能想像多年前,他還在沿街賣蒜,一籌莫展。

藉助阿里巴巴跨境電商平台,程元新真正實現了從農民到農民商,再到農民企業家的進階。

現在,他更願意叫自己「數字化」農民——之前聽說阿里國際站有了數字化2.0的升級,他果斷申請加入。

數字化,就是實質的變化,也是程元新說的「風口」。

不負當日之辱:從街口到全球

程元新自幼家貧,賣過冰棍,當過木工。務農是一直沒扔的,他做生意的開端是30年前,

基於家鄉的大蒜產業,他和兩個人一共東拼西湊了5000元錢,算最初的啟動資金。

做生意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遭受過白眼和羞辱。最開始,程元新和夥伴提著蒜,在街頭叫賣,去縣城的賓館、旅店上門推銷。對方朝他擺擺手那算客氣的,很多脾氣暴的,開口就是一個字「滾」——「那滋味比吞下一整頭大蒜還難受。」

有人還嘲笑他,「你要能把蒜在這條小街里賣掉,我就服你。」程元新沒應聲,但這句話他一直記著。

「我不光要把蒜賣出這條小街,還要賣到外國去。」多年後再回想最初的遭遇,程元新說,這不光是我自己的志氣,也是金鄉人的志氣。

在山東金鄉,程元新的倉庫里堆積滿滿的大蒜,待運海外。

阿里巴巴國際站,是程元新從鄉土氣奔向國際化的第一站。回想最初和新技術、新時代接駁,程元新笑了,20年前那會兒,那時候村兒里還管電腦叫微機,買了台傳真機,很多村民來圍觀,私下議論著原理。

後來有了網吧,程元新還不知道怎麼去上網的時候,就開始琢磨「怎麼能通過網把大蒜讓國外的客戶知道。」

與海底撈聯手:從蒜王到鵪鶉蛋大王

現在,程元新的金鄉縣魯騰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年進出口總額已經達到8600萬美元。金鄉縣的大蒜、圓蔥、土豆、鵪鶉蛋等農產品銷往35個國家,從日韓到美加,從澳洲到歐洲。

他至今還清晰地記得,他的第一單國際生意,是通過阿里國際站上找到的羅馬尼亞客戶,一貨櫃,25噸。有了開門紅,以後國際站上的外國客戶紛至沓來。

賣到國外的山東金鄉大蒜。

做國際生意的秘訣?程元新就說出一個字:信。信任,是跨境貿易中最大的成本。

一天晚上,一通來自波蘭的跨國電話,讓程元新從床上彈了起來——一批銷往波蘭的大蒜,因貨櫃問題,部分出現破損,波蘭客戶反饋。

程元新和大家商議到凌晨4點多,最後決定,這批大蒜,不管好的破的,權當送對方,再重新運一批等量等質的大蒜,以最快的速度。那一次,對於剛起步的公司來講,不算利潤,成本就損失7萬多元。

但換來的是,波蘭客戶的全部對外訂單,以前一個月最多3個櫃,現在每月最少6個。波蘭方面的客戶經理說:Chinese people stress honesty(中國人,講誠信)。

誠信,讓程元新贏得了更多的海外客戶和訂單。

受天氣、市場等影響,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大,農民承擔風險較大。程元新考慮開闢後方陣地,以及更保險的產業。比如蒜米加工。再比如,他看中了鵪鶉。

別人都認為他這是更冒險的舉動,據公司總經理李成傑回憶,當時大家都擔憂:鵪鶉養殖零散小戶居多,沒有形成產業鏈,基本不賺錢。而且有句俗話,「身家千萬,帶毛的不算。」

「那是氣候沒到,火候沒到。」程元新說,要規模化,把小資源變成大資源;利用好高科技,用行業競爭力對抗風險。

在別人不看好或看不到的地方,找到機會。現在,程元新擁有全亞洲最大的鵪鶉養殖基地,基地可同時存欄超過220多萬隻,日產蛋量20噸以上,這是什麼概念,一年的產蛋量,能保證全美國的人口,一人吃上至少1個鵪鶉蛋。

產蛋保鮮是鵪鶉蛋養殖的難關之一,程元新公司的24小時保鮮技術,能讓鵪鶉蛋在常溫下儲存6個月。

現在,程元新成了海底撈餐飲的鵪鶉蛋優質供應商,全國海底撈門店大部分的鵪鶉蛋,都來自於他這。

鵪鶉養殖基地可同時存欄超過220多萬隻,日產蛋量20噸以上。

不光如此,呷哺呷哺、巴奴火鍋、張亮麻辣燙等國內知名餐飲連鎖企業,甚至大規模的海外客戶,都在長期合作。

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家生產的鵪鶉蛋,程元新幾乎每天都吃,為了品鑑鵪鶉蛋的口感,他在生產線旁,吃一顆蛋,喝一口水漱口,連續嘗了40多顆。

從網際網路到數字化:想起當初為什麼出發

「當年幫過我的,罵過我的,我都感恩。」程元新感慨,沒接入網際網路之前,農產品很難賣出去,更別提外國客戶,和阿里巴巴國際站合作16年,70%的客戶是在國際站上找來的。

去殼鵪鶉蛋加工生產線。

阿里巴巴國際站,是幫助中小企業走向海外的一扇風帆。去年年底,國際站啟動全新的數字化出海模式,今年3月,中小企業在國際站的線上交易額、支付買家均實現100%增長,線上詢盤買家增長超過40%,114個國家買家數增長超過100%。

程元新的公司更能感受到「數字化出海」帶來的變化,據公司外貿經理馬偉介紹,以往公司在國際站上每年有8個新增客戶,到了去年,新增客戶翻了一倍,達17個。

阿里國際站的大數據顯示,該公司的單月詢盤最多達到270個。

每天,程元新公司的員工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阿里巴巴國際站,看國外詢盤。

我要做個「數字化農民」。最近,程元新果斷加入國際站的數字化出海2.0模式,2.0版本在定向流量引入、精準流量匹配、金融服務支持上都會讓他獲益更多。

詢盤多了,商機就多了;客戶多了,天地就大了。直到現在,53歲的程元新偶爾還是會去當年賣不出大蒜的那條小街去。

「我是從這裡走出去的,來到這,就能想起當初為什麼出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yLFWwBmyVoG_1Z08p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