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後,溫度也越來越高,跟著氣溫一起「熱」起來的,還有炎症。紅、熱、腫、痛……幾乎每個人都曾受到過它的困擾。雖然炎症是機體對外來刺激的一種正常防禦反應,但一旦失控,它就會擾亂人體功能,還可能會發展成包括癌症在內的各種疾病!
幾乎人人逃不過炎症侵襲!
嚴格來說,「炎症」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臨床上一類常見的病理過程。小到感冒,大到非典型肺炎、伊波拉等,本質上都是炎症,但嚴重程度有著天壤之別。根據持續時間不同,炎症可分為兩種:
急性炎症:以紅、腫、痛、熱為主要表現,多伴有白細胞增生等全身反應。
慢性炎症:症狀不明顯,可持續數月至數年。
近年來,我國各類炎症性疾病發病率持續走高,以慢性咽炎和鼻炎為主,炎症可以說是已經成為了一種「國民病」,據報道:
全國慢性咽炎鼻炎發病率高達87.3%;
慢性胃炎發病率30%;
慢性腎臟病發病率達11%,且呈不斷上升趨勢。
一「炎」不合
可能就會生大病!
與癌症相關
目前醫學界已明確,宮頸癌與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有關。研究顯示,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相關,鼻咽癌與皰疹病毒感染相關,肝癌與肝炎病毒感染相關。危及心血管血管中脂肪斑塊的形成會引發慢性炎症,吸收白細胞,變得越來越大,形成血栓,最終導致心臟病發作。
損傷骨骼
炎症如果發生在關節,會對其造成嚴重損傷,患者會出現疼痛和僵硬感,例如常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胃腸道的炎症也會對骨骼健康造成破壞性影響,這是因為炎症阻止人體吸收重要的骨骼構建營養素(如鈣、維生素D)。
引發糖尿病
體重增加、肥胖多表現為血脂、血糖增加。一旦脂肪細胞增多,會分泌更多的炎症因子,使得免疫系統異常活躍,導致脂類代謝異常,進而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老年性痴呆
炎症反應過程,還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細胞的損傷。隨著年齡的增大,免疫系統的調控機制可能發生紊亂,增加早老性痴呆的發生機率。
精神抑鬱
研究顯示,炎症會引發情緒低落、缺乏食慾和睡眠不佳等抑鬱症狀。先前的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血液中的炎性蛋白含量較高。
其他疾病
眾多研究證實,炎症還可能打破腸道細菌平衡,誘發腸道疾病。肺部發生炎症,會引起液體聚積和氣道變窄,造成呼吸困難。慢性炎症會誘發2型糖尿病,導致胰島素抵抗,與體重增加存在關聯性。牙齦的炎症可能與老年痴呆症有關係。
這4種炎症超愛在夏天「惹禍」!
鼻炎愛盯空調族~
進入空調房,撲面而來的冷空氣會刺激鼻黏膜內豐富的末梢神經和血管,對過敏性鼻炎患者來說,這種效果會被放大,進而出現流鼻涕、打噴嚏等症狀。此外,如果空調長期不清洗,過濾網上的灰塵、塵蟎等隨風飛揚,加上門窗緊閉,也容易導致過敏性鼻炎發作。
建議:
給鼻子一個「空調適應期」,建議對冷空氣敏感的人進入空調房之前,在門口交界處適當多站一會兒,讓鼻腔對溫差有一個適應過程後再進入;
在家使用空調時溫度不要太低,可調整為26℃左右;
睡覺時不要對著空調風口;
定期清洗空調濾網,開空調應定時開窗透氣;
此外,出現相關症狀,懷疑是過敏性鼻炎時,應及時到耳鼻喉科就診,必要時遵醫囑治療。
紅眼病愛盯手機族~
「紅眼病」是一種急性結膜炎,常在夏季高發。一旦感染,常出現眼睛發紅、癢、流淚、怕光、眼屎增多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出現針扎痛、視力下降等表現。而「紅眼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當接觸了被紅眼病人眼淚及眼睛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如毛巾、公共汽車扶手、錢幣等;或被污染的水源,如游泳池等,都可能染病。
建議:
預防結膜炎,提倡勤洗手、洗臉,千萬不要用手和衣袖擦、揉眼睛,在「紅眼病」流行時不要去人多擁擠的地方。
溫馨提示:
需要提醒的是,電腦鍵盤是大家容易忽視的一個傳播媒介,所以在使用完電腦後,應該勤洗手,保證手部清潔;
此外,毛囊炎等炎症在夏季也較易高發,如果不採取正確的方式,很容易被炎症「偷襲」。一旦發現有炎症,應及時就診,遵醫囑治療。
尿路感染愛盯不愛喝水的人~
當氣溫較高時,人體出汗會增多,如果喝水少,不及時排尿,就很容易引起膀胱和尿道的感染,從而引發炎症。
建議:
有尿意時,除了要及時排尿,還要注意補充水分。排尿相當於給膀胱和尿道做了一次沖洗,有助於預防細菌的繁殖和炎症的發生。
婦科炎症愛盯女性~
一直以來,夏季都是婦科疾病的高發季節,這主要是因為氣溫升高,女性私密肌膚汗液分泌增多,容易形成滋長細菌的環境,病菌上行,造成眾多婦科疾病:
陰道炎:占夏季女性患病比例的42%;
尿道炎:占夏季女性患病比例的35%;
宮頸炎:占夏季女性患病比例的17%;
盆腔炎:占夏季女性患病比例的6%。
建議:
避免過度清潔私處,不要盲目使用洗液。每天更換內褲,少穿緊身與不透氣的衣服。游泳或旅行時,應選擇衛生條件好的場所為佳。
這些容易引發炎症的壞習慣,
你有嗎?
缺乏睡眠
研究顯示:睡眠障礙和長時間睡不好,都會加重炎症,增加炎症性疾病的風險。
長期處於高壓狀態
長期處於壓力境況(或沉湎於過去的壓力事件)會造成與炎症相關的蛋白質含量不斷升高,從而成為多種慢性疾病的引發因素。
不良用餐習慣
部分慢性炎症是由細菌、病毒感染所致,即細菌性炎症。比如,在外飲食不注意餐具的衛生,會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引發胃炎,提升罹患胃癌的風險。攝入過多甜食、油炸類食品會導致血脂升高,促使細胞局部釋放炎症因子,進而引起血管內皮損傷。
久坐不動
久坐不動不僅會使脂類、糖類代謝紊亂,這還可能使血管循環不暢通,尤其是下肢,出現局部微血栓和局部血管炎症,導致下肢血管炎症疾病等。
抽煙喝酒
喝酒對肝臟細胞損傷很大,使得由肝臟產生的免疫分子減少,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而抽煙會導致氣道及肺部發炎,甚至可能引發肺癌。
用藥不當
過度使用一些藥物,會殺死某些正常細胞,導致局部菌群失調,引起炎症反應。如:生活中不少人一感冒或者腹瀉,就自行服用抗菌藥。抗菌藥物濫用和過量使用可引發各種不良後果,如誘發細菌耐藥、導致二重感染、損害人體器官等。所以,抗菌藥一定要在醫生明確診斷後才可以吃,不要盲目自行用。
吃對食物,也能「抗炎」!
無「炎」飲食
很多果蔬含有抗氧化物,能消除體內自由基,抗擊炎症,比如菠菜、西蘭花、西紅柿、洋蔥、櫻桃等。堅果中抗炎物質含量豐富,每天吃點堅果可降低心臟病等患病風險。三文魚、金槍魚和沙丁魚等魚類,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有助對抗炎症。
有炎症時,少吃紅肉
有炎症時應該少吃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紅肉。與之相反的是,深海魚、亞麻籽、紫蘇籽等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可以緩解、抑制炎症的發生。
少吃甜,有助抗炎
高血糖也會讓身體的炎症反應上升,少吃甜食和精米白面,增加一餐中雜糧、薯類(如土豆、紅薯、芋頭)和蔬菜的比例,也有助控制餐後血糖,預防和緩解炎症。
及時補充水分
多喝水可加強血液循環,促進炎症因子滅活,降低炎症狀態,維持免疫系統穩定。女性尤其要多喝水。如果女性體內水分不充足,很容易導致婦科炎症。每天的喝水量根據個人情況而定,建議每天喝水量在2000毫升左右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