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游桂林散記

2019-10-29     白浪情之友

【原創首發】游桂林散記

鐵道兵第4師20團 王甫亞

在前幾年的初冬時節,我有幸隨考察團赴桂林考察學習。在撰寫桂林市「兩江四湖」和陽朔西街等規劃建設項目的考察報告之餘,桂林的山水名勝,壯、瑤、苗、侗的風俗民情,常縈繞在腦海,久久揮之不去,隨散記於後。

觀龍脊梯田

在桂林市龍勝縣東南部和平鄉境內,有一個規模宏大的梯田群。當我們考察團的汽車順著蜿蜒崎嶇的山路進入山口時,一幅巨大的龍脊梯田宣傳畫映入眼帘,畫上的標語是「山是龍的脊,田是登天的梯」,這是當地居民對龍脊梯田的真實描繪。

龍脊梯田規模之大,實屬罕見。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如鏈似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其線條行雲流水,瀟洒柔暢;其規模磅礴壯觀,氣勢恢宏,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譽。龍脊梯田始建於元朝,完工於清初,距今已有近700餘年的歷史。她是壯、瑤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她是大地的樂章。在龍脊開山造田的祖先們當初沒有想到,他們用血汗和生命開出來的梯田,竟變成了如此嫵媚瀟洒的曲線世界。在漫長的歲月中,人們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堅強意志,在認識自然和建設家園中所表現的智慧和力量,在這裡被充分地體現出來。

龍脊梯田有「七星伴月」和「九龍五虎」兩大著名景觀。景色秀美飄逸,氣勢磅礴,直上雲端。我們沿著山寨間的石階迂迴攀緣,登上龍脊山之巔,雖然汗流浹背,但也有勝利者的快感。放眼望去,「七星伴月」和「九龍五虎」盡收眼底,極目遠眺,龍脊梯田內外山青水秀,瀑布成群,令人流連忘返,不禁感慨。

與瑤妹對歌

瑤寨位於進出龍脊梯田景區必經之路上。村寨背靠龍脊山,面朝金江河,居住著瑤族的一個分支——紅瑤。我們也下車遊覽一番,觀賞「天下第一長發村」——紅瑤女子表演梳頭,領略瑤寨風情。

進入寨門,阿哥、阿弟們敲鑼打鼓、吹著嗩吶,阿嫂、阿妹們唱著山歌,將我們迎進山寨。紅瑤女子身穿粉紅色上衣,黑色摺裙,是個有蓄留長發的民俗。在瑤寨,頭髮能垂到地上的婦女到處都有,但黃洛瑤寨則以全寨婦女長發的陣容獨領風騷,曾獲得「吉尼斯集體長發之最」的稱號。

走進瑤寨,這裡房屋多為2—3層,木製結構,灰瓦坡頂。一樓為牛舍、雞舍,二樓為父母、兄嫂的寢室,三樓為姑娘阿妹的居室。這裡的主人熱情好客,將我們引領到二樓。二樓有廚房和客廳,我們在客廳落座後,主人們向我們獻上了粉腸油茶,據說這是接待貴客的標準。待我們喝完後,阿嫂、阿妹們便開始表演歌舞、梳頭。同時邀請我們中間戴眼鏡、有學問的帥哥為她們系腰帶,這也是當地的一個風俗,據說這樣可以為她們帶來好運。瑤妹的腰帶足有一丈多長,需在腰中圍上五六圈才能完成。可這位戴眼鏡的阿哥實在是招架不住,不得不中途退場。在瑤妹的一再堅持和大家的鼎力推薦下,我與瑤妹對起了山歌:「阿哥、阿妹情誼長,就像那流水日夜淌……」,直引得滿堂歡聲笑語。

離別時,阿哥、阿弟們又敲鑼打鼓、吹著嗩吶,阿嫂、阿妹們唱著山歌,將我們送出山寨,並獻上自家釀的清純美酒,歡迎我們再來瑤寨。

看寨主、寨花民族歌舞

在桂林市龍勝縣城西勒黃小三峽之中,坐落著聞名中外的銀水侗寨。這裡青山盈秀,碧波蕩漾。伸展的山麓筆直陡峭,曲徑通幽,山勢峻拔。林木蔥鬱的峽谷中兩條瀑布飛流直下,波光耀眼,遠望似銀鏈,故稱為「銀水侗寨」。

走過風雨橋,我們的腳下也自然地跨上了一個山間平台。平台的兩側豎立著兩個巨大的竹製蘆笙標記,按照侗家的習俗,「蘆笙聲中無悲歌」,這是民族歌舞表演的地方,我們依次坐在觀眾席上欣賞歌舞。

侗族人確也是能歌善舞,曲調之幽雅,音色之甜美,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最有趣的還是聽101代世襲寨主吳金敏的山寨介紹,為我們主持節目。20位姑娘、小伙們以天為幕,以泉為伴奏,用清脆的歌聲為大家演唱了吳金敏創作的侗族情歌《我的吊腳樓》、《阿妹開門》和《蟬之歌》。觀眾席上掌聲、讚許聲此起彼伏。

「好聽嗎?」「還想聽嗎?」這是寨主兼主持人吳金敏在表演過程中,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每一次詢問,都帶著急於被認可的渴望。據他介紹,《我的吊腳樓》是根據其真實的故事編寫的,抒發的是初戀的懷念和對亡故女友的眷戀,纏綿悱惻,催人淚下。而《阿妹開門》則是侗家男女婚戀的真實記錄,詼諧活潑,卻又情真意切。《蟬之歌》則是模仿蟬的聲音創作的歌曲,具有濃厚的侗族特色。我們說「沒聽懂」。吳金敏又用漢語為我們唱起侗族大歌的代表作《蟬之歌》――「聽啊,聽啊,聽我唱支蟬之歌,練練……;蟬兒在哪,蟬兒在侗家人的心上∕練練……。」將大歌「眾低獨高」多聲部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天籟之音,自然、深情而流暢,讓我們聽得如痴如醉。

這時,寨主推薦寨花為我們獻歌。據吳金敏介紹,寨花要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興旺、父母雙全、家庭和睦,被本寨鄉親公認為最幸運的姑娘擔任。寨中喜慶之事,都由寨花主持。寨花的歌雖然動聽,聲情並茂,委婉而動聽,但我們仍是一句沒聽懂。

寨主吳金敏閱歷豐富,不僅多才多藝,而且相當有見地。這個具有研究生學歷的傳奇人物,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全國政協委員,他把「寨主」稱作文化,要我們不要稱他為「山大王」。這位侗族民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把創作看作是發掘和弘揚民族文化,孜孜不倦的努力,終於將「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異珍奇葩帶出了深山大峒,走進了中央電視台,走出了國門,受到了原文化部長孫家正的稱讚。璀燦的侗家文化讓世人大開眼界。

游象鼻山·藏酒洞

象鼻山原名漓山,位於桂林市內桃花江與灕江匯流處,山因酷似一隻站在江邊伸鼻豪飲灕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徵。此次,我們也一睹其風采。

象鼻山以神奇著稱。其神奇,首先是形神畢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間造就一輪臨水明月,構成「象山水月」奇景。因此,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山,是桂林旅遊的標誌山,象鼻和象腿之間是面積約一百五十平米的圓洞,江水穿洞而過,如明月浮水。坐落西岸的象山水月與灕江東岸的穿月岩相對,一掛於天,一浮於水,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自古以來,桂林酒坊將酒藏於象鼻山岩洞。當我們步入象山酒窖內,濃濃的酒香浸人心脾。一口口陶瓷大缸盛滿酒密封存放於此,還有不少酒罈裝著「私人訂製酒」。在這個近三千平方米的酒窖內,貯藏著特釀的桂林「三花酒」數千噸,洞內常年恆溫20攝氏度,濕度適宜。「聞著酒香,人也快醉了。」作為「桂林三寶」之一,三花酒也被譽為「桂林茅台」,取「灕水花,禾稻花,芳草花,三花香天下」之意。在當地,「打壺年酒過大年」的習俗已有數百年歷史,形成了桂林獨特的酒文化。我們當晚便品嘗了這個佳釀,「酒不醉人人自醉」,也有幾人直喝的迷迷糊糊的了。

賞「兩江四湖」

桂林「兩江四湖」,是我們本次考察的重點。即指灕江、桃花江、木龍湖(含鐵佛塘)、桂湖、榕湖、杉湖,其環城水系全長7.33公里,水面面積38.59萬平方米。該工程最早形成於北宋年間(960-1127年),當時榕湖、杉湖、桂湖上舟楫縱橫,遊人如織,興盛一時。因年代久遠,一些湖塘已經被填沒。 

為了再現當年桂林「水城」的繁榮景象,並恢復桂林宋代水上游的城市遊覽景象,1998年,桂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桂林市環城水系的構想,把桂林市中心區的灕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龍湖貫通,即「兩江四湖」工程。該工程自1999年正式啟動,歷時3年,至2002年,「兩江四湖」工程竣工並正式通航。南宋著名詩詞家劉克莊詠嘆桂林「千山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夢想,從此成為現實。 

「兩江四湖」工程,是桂林市的大型環保工程、大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大型旅遊景區建設工程。桂林市通過「兩江四湖」等景區建設,以及文物古蹟的恢復、挖掘、整理和修繕,使桂林中心城區優美的自然山水與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相互輝映;使桂林「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特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該工程也完善了城市的基礎設施,調整了城市的功能和格局。從根本上改善了桂林市的生態環境,完善了城市功能,開拓了市中心旅遊的新格局,傳承、弘揚了桂林悠久的歷史文化,提升了城市的檔次與品位。我們臨沂市主城區有8條河流縱橫穿過,因此,桂林市「兩江四湖」工程,對臨沂市的城市規劃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游陽朔西街

陽朔西街,是桂林市陽朔縣的一條步行街,也是我們此次考察的重點之一。位於陽朔古鎮中心,寬約8米,長近800米,略呈東西走向,東到濱江路,西到蟠桃路,中間與縣前街、城中路交匯。歷經1400多年歷史,是陽朔最古老最繁華的街道,也是陽朔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明城牆、碑刻、古寺、古亭、名人故居、紀念館等這些古老的建築保存皆較完整。曾是孫中山先生演講的地方,藝術大師徐悲鴻也曾居於此,15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曾在此留下足跡。

西街大理石路面,呈彎曲的S形,房屋建築古色古香,地方特色濃厚。兩旁是清代遺留的低矮磚瓦房,白粉牆紅窗,透著嶺南建築的古樸典雅。西街的建築大都是七八十年前的老房子,也有一些是明清時期的,所以歷史比較久遠。西街的街道用本地產的檳榔紋大塊大理石鋪成,暗青油亮,也頗有歷史韻味。1984年經初步改造,建成了古樸典雅的旅遊文化街。1999年到2004年,陽朔縣又完成了保護性整治,使整條街道建築凸顯出「小青瓦、坡屋頂、馬頭牆、木門窗、吊陽台」式的桂北民居特色;與桂花街組成並行的步行街,頗具民族特色。

西街中西文化合璧,歷史文化厚重,民族文化淳樸。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陽朔對外開放,西方遊客發現了西街。同時,他們對當地古樸典雅的民居和傳統文化、民風民俗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每年到西街觀光、休閒的境外旅遊者超過數十萬人次。他們有的在西街成婚、開店,使西街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洋人街」,超越地域的「地球村」,規模龐大的「外語角」。西街的規劃建設經驗對於我們臨沂市恢復古街道和歷史街區的規劃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觀《印象劉三姐》

據傳劉三姐為唐代壯族農家女,年幼聰穎過人,被視為「神女」。12歲能通經傳,指物索歌,開口立就。自編自唱,歌如泉涌,優美動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譽。然而她的才華卻遭到流氓惡霸的嫉恨,後被害死於柳州。傳說她死後騎鯉魚上天成了仙。也有的說她在貴縣的西山與白鶴少年對歌七日化石成仙。還有的說財主莫懷仁欲娶她為妾,三姐堅決反抗,莫買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飄然而去。

1950年代,劉三姐的故事被搬上銀幕,劉三姐的歌聲,國民耳熟能詳。本世紀初,由著名導演張藝謀指導,將劉三姐的故事改編為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

在灕江山水劇場,我們觀看了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實景劇場,傳唱著最久遠的民族山歌。在方圓兩公里的陽朔書童山段灕江水域,12座背景山峰,廣袤無際的天穹,國內最大規模的環境藝術燈光及獨特的煙霧效果,創造出如詩如夢的視覺效果。放眼望去,灕江的水,桂林的山,化為中心的舞台,給人寬廣的視野和超然的感受。山峰的隱現、水鏡的倒影、煙雨的點綴、竹林的輕吟、月光的披灑,似在仙宮,如入夢境……演出利用晴、煙、雨、霧、春、夏、秋、冬不同的自然氣候,創造出無窮的神奇魅力。

《印象劉三姐》演員陣容強大,由600多名經過特殊訓練的演員組成。演出服裝多姿多彩,根據各不同的場景選用了壯、瑤、苗、侗等不同的少數民族服裝。音樂、舞美、燈光、服裝設計,都是中國和世界一流。在這裡,所有參與者都把自己融入了山水,成為山水的靈魂。她是綠色的、安撫的,是自然的洗禮,是人性的回歸。我們在看演出的同時,也在看灕江人的生活。演出結束後,隨行的同行張永勝先生即席賦詩一首,在此特借用之:「南國陽朔一古城,山清水秀灕江情,夢裡三姐多映象,我唱山歌與誰應……。」

2019年10月21日改寫於臨沂

註:本文未經作者允許,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轉載。

*

責編:嚴京平《白浪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hjZFm4BMH2_cNUgm2UE.html